呂妮妮 魏玲 陳雅娟 翟愛歡 朱娟
(河南省鄭州中醫骨傷病醫院 鄭州450009)
股骨頭壞死(ONFH)是指股骨頭部位血液供應受阻,出現中斷現象,導致骨髓及骨細胞部分無法得到血液濡養,造成缺血性壞死,從而引發股骨頭塌陷、疼痛、功能障礙[1]。股骨頭壞死進展到后期會引起股骨頭塌陷,嚴重影響患者髖關節功能和生活質量。通過查閱文獻,對其保髖治療的療效進行分析,發現中醫藥綜合療法治療股骨頭壞死有著明顯優勢。本研究分析采用火龍罐循經療法治療脾腎陽虛證股骨頭壞死,旨在探究其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2月~2020年6月我院骨關節中心收治的60例脾腎陽虛證股骨頭壞死患者ARCO(Ⅱ期)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各30例。對照組男26例,女4例;年齡30~55歲,平均年齡(41.00±10.00)歲;病程2~6年,平均病程(3.19±1.12)年。干預組男24例,女6例;年齡33~60歲,平均年齡(43.13±9.15)歲;病程2.5~7年,平均病程(3.20±1.09)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參照成人股骨頭壞死專家共識[2]中疾病診斷標準,患者髖部于內收肌起點處出現持續性或間歇性疼痛,行走困難,髖關節功能障礙,X線檢查可見中后期骨密度改變及股骨頭塌陷。中醫診斷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脾腎陽虛證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年齡30~60歲;影像學檢查可見ARCO分級為Ⅱ級;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對火龍罐存在禁忌證者;暫時性滑膜炎,股骨頭骨骺滑脫癥,骨結核等癥患者;存在內分泌系統疾病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伴有其他系統嚴重疾病者;精神疾病,無法配合完成本研究者。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采用常規基礎治療,口服骨壞死康復丸(鄭州中醫骨傷病醫院制劑室,批號:201601002)及補腎溫陽丸(鄭州中醫骨傷病醫院制劑室,批號:201701005),6 g/次,3次/d,外治方法為沖擊波,1次/d、經絡運動療法,每日早中晚各1次,7 d為一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1.4.2 干預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火龍罐循經治療,時間為隔天1次,囑患者取舒適臥位,先取俯臥位,充分暴露施罐部位,火龍罐分為大中小,根據患者胖瘦和治療部位選擇合適罐體;延脊柱兩側膀胱經均勻涂抹特制精油或中藥膏劑推拿放松肌肉;點燃艾柱,使艾柱充分燃燒,使用前再次觀察罐口是否有裂痕,溫度是否過高,艾柱燃燒是否均勻;實施治療,手掌小魚際先接觸患者皮膚然后再落罐;開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取俯臥位,從上至下沿天柱穴至承扶穴,用正旋或者反旋手法,重點在腎俞,會陽,承扶,承山穴位進行叩、熨手法,治療時間20 min;開足少陽膽經:取側臥位,從帶脈穴到懸鐘穴,用正旋或者反旋的手法,重點在居髎、環跳、風市、陽陵泉穴位進行叩、熨手法;開足陽明胃經:取仰臥位,沿髀關穴到解溪穴,用正旋或者反旋的手法,重點在髀關、伏兔、足三里穴位進行叩、熨手法;治療過程要力度適中,治療部位皮膚微微發紅發熱,注意防止燙傷,整個治療過程中要隨時觀察患者情況,詢問患者感受,如有異常,立即停止操作;治療完成后交代患者注意事項,多飲溫開水,飲食清淡,注意保暖,適度休息;治療時間為40 min,隔天1次,7 d為一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1)疼痛程度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火龍罐循經療法治療股骨頭壞死脾腎陽虛型疼痛程度進行直觀描述。0分:無痛;3分以下:有輕微疼痛,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響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漸強烈疼痛,疼痛難忍,影響食欲,影響睡眠;(2)下肢發涼癥狀評級:采用主觀感覺下肢發涼癥狀分級量表,患者治療前后主觀感覺下肢發涼癥狀,分為四級,0級:患者感覺下肢無發涼癥狀;一級:患者感覺下肢輕微發涼;二級:患者感覺下肢明顯發涼,得衣被緩解;三級:患者感覺下肢明顯發涼,得衣被不緩解;(3)髖關節功能:采用Harris評價法分別于治療前后對患者髖關節功能進行評估,包括髖關節活動范圍、功能、疼痛3個項目,總評分≥90分為優,80~89分為良,70~79分為可,總評分<70分為差。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干預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s)
?
2.2 兩組治療前后下肢發涼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主觀感覺下肢發涼癥狀分級量表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干預組患者主觀感覺下肢發涼癥狀分級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下肢發涼癥狀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下肢發涼癥狀評分比較(分,±s)
?
2.3 兩組治療前后Harris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Harri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干預組Harri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Harris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Harris評分比較(分,±s)
?
中醫學將股骨頭壞死歸屬于“骨蝕”范疇,中醫從整體觀出發,辨證論治,治療主要以溫補脾腎,益氣活血通絡為主。經絡為氣血及臟腑肢節,構建了體內上下及內外的通路,《靈樞·海論》曰:“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充分說明經絡不僅僅是外邪入侵道路,同時也是驅邪外出的主要途徑。《素問·皮部論》:“外邪客于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于經脈,經脈滿,則舍于臟腑也”。由此可見,若要消滅病邪,則需通暢經脈[4]。股骨頭壞死聯系最為密切的為肝、腎、脾,其中腎為先天之本,腎臟康健則髓鞘充,髓滿則骨受濡養;因肝腎同源,榮辱與共,一旦一方受損,則無法調節正常血量,脾主行血,若脾功能受損,則筋骨、肌肉無法氣生[5]。
火龍罐是劉偉承在綜合推拿、拔罐、艾灸、刮痧基礎上,研制出的一種特殊罐,罐內置艾柱以1:3配比為花瓣形。結合揉、碾、推、按、點、震、叩、熨等多種手法交替運用[6],操作40 min左右,以皮膚紅潤、出汗為度,1次/d。火龍罐結合多種手法進行運罐,按照人體12條經絡走行進行運罐,遵循經絡走向主要為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且手法要求旋轉,正轉反轉,自轉公轉,兼以艾灸近紅外光輻射電磁波和光電化學作用,以達到調理臟腑、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滑利關節、溫補陽氣、驅寒除濕目的。“溫”以火攻邪,祛寒、散滯,促進血液循環;“通”通經活絡,打通經絡;改善局部供血;“調”平衡臟腑氣機,調節神經機能,健脾養陽;“補”扶正祛邪,補益強身,提高免疫系統功能,通過火龍罐的溫、通、調、補作用,可有效改善脾腎陽虛癥狀,繼而減輕疼痛。
綜上所述,火龍罐作為一種特殊罐具有舒筋活血、溫陽散寒、培補元氣、調整臟腑之功的作用,相較于普通罐具有明顯優勢,且在臨床應用中具有減輕股骨頭壞死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質量的效果,但目前少有火龍罐在股骨頭壞死(脾腎陽虛證)患者中應用的臨床研究。因此,將循經進行火龍罐應用于股骨頭壞死患者的臨床治療,觀察其應用效果,并探討其可能的影響機制,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