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潤
(河南省汝陽縣人民醫院內科 汝陽471200)
腦梗死恢復期是臨床常見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致殘率均較高,且病程較長,易伴有神經功能、肢體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臨床應給予積極康復干預,但患者出院回歸家庭后鍛煉依從性差,不利于功能恢復[2]。行動研究法下的動機性訪談式康復延續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以指導式咨詢方式明確問題,制定對應干預措施,改變患者行為,提升功能鍛煉依從性,從而重點改善肢體、語言、神經功能狀況[3]。本研究選取我院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行動研究法下動機性訪談式康復延續護理的干預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腦梗死恢復期患者92例,按照入院時間分為兩組,其中2019年1~7月收治的46例患者為傳統組,2019年8月~2020年1月收治的46例患者為研究組。傳統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52~78歲,平均(63.58±5.53)歲;病程1~5個月,平均(2.41±0.67)個月。研究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53~79歲,平均(64.08±5.47)歲;病程1~6個月,平均(2.47±0.70)個月。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入組標準(1)納入標準:經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為腦梗死;處于發病后2周~6個月的恢復期;無器質性腦病史;全身狀況穩定、神志清晰;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伴認知或意識障礙無法配合本研究;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合并免疫系統、血液系統等全身性疾病。
1.3 護理方法
1.3.1 傳統組 采用常規護理干預。指導飲食、正確用藥,講解相關注意事項;進行心理疏導;指導患者運動鍛煉、語言功能練習。連續護理3個月。
1.3.2 研究組 在傳統組基礎上采用行動研究法下的動機性訪談式康復延續護理干預。(1)成立延續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包括1名醫師、1名護士長、6名康復科責任護士,均進行腦梗死相關知識、康復訓練技能、動機性訪談技術培訓并考核。(2)問題診斷。以“加速腦梗死恢復期患者康復進程”為主題,確定患者需求與疑慮。(3)動機性訪談。建立良好護患關系、信任基礎,提升重視度,了解行為改變對康復重要性,建立改變行為動機,并制定具體實施計劃,每次0.5 h。(4)行動。健康教育內容包括腦梗死危險因素,如何避免控制復發,復發時緊急處理措施,指導患者維持健康生活習慣,如飲食均衡、生活作息規律、情緒平穩,發放健康手冊、功能鍛煉圖譜;囑咐家屬協助肢體功能鍛煉,坐位、站立平衡轉換訓練,順序為靜態-自動態-他動態,15 min/次,1次/d;語言功能,進行鼓腮、彈舌、齜牙、噘嘴等,并外伸舌頭,進行簡單對話交流,保持5~10 min;進行家訪,1次/周,考察訓練成果,及時糾正錯誤,并對康復過程中疑問進行解答。(5)觀察反思。總結每日訓練情況,針對性改變訓練強度與方式,對其康復成果進行肯定,使其堅定康復信心,樹立長期康復目標。連續護理3個月。
1.4 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依從性。對功能鍛煉、按時服藥、定期復查等項目進行評分,總分100分,分數越高,依從性越好。完全依從:90~100分;依從:70~89分;不依從:<70分。依從、完全依從計入總依從。(2)比較護理前、護理3個月后兩組自護能力。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評估,總分172分,分數越高自護能力越好。(3)比較護理前、護理3個月后兩組神經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總分42分,分數越高,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越嚴重。(4)比較護理前、護理3個月后兩組肢體功能。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FMA)評估,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肢體功能越好。(5)比較護理前、護理3個月后兩組語言功能。采用漢語失語癥檢查表(ABC法)評估,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語言功能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依從性比較 研究組完全依從24例,依從20例,不依從2例;傳統組完全依從21例,依從17例,不依從8例。研究組總依從性95.65%(44/46)高于傳統組82.61%(38/4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39,P=0.045)。
2.2 兩組ESCA、NIHSS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ESCA、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3個月后研究組ESCA評分高于傳統組,NIHSS評分低于傳統組(P<0.05)。見表1。

?
2.3 兩組FMA、A BC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FMA、ABC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3個月后研究組FMA、ABC法評分均高于傳統組(P<0.05)。見表2。

?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腦梗死患者生存率明顯提升,但恢復期神經功能減退會影響運動語言功能,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4]。
行動研究法下的動機性訪談式康復延續護理在明確患者及家屬需求基礎上,制定相應計劃,明確行動背景,重點強調解決實際問題,與常規護理比較,具有針對性、可行性的優勢[5]。王俠[6]研究表明,動機性訪談式延伸護理能改善腦卒中康復訓練效果,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行動研究法下的動機性訪談式康復延續護理,重點對肢體、語言、神經等功能改善情況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研究組總依從性95.65%高于傳統組82.61%,護理3個月后研究組ESCA評分高于傳統組(P<0.05)。這是由于成立延伸護理小組后進行培訓考核,并針對患者疑惑及需求進行動機性訪談,指導患者明確鍛煉訓練重要性,共同制定可行性實施計劃,可提升患者主動性,改變行為動機,提升患者對護理干預的依從性;同時通過講解腦梗死健康知識、危險因素,可提升患者認知度及自我護理技能。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護理3個月后研究組NIHSS評分低于傳統組,FMA、ABC評分均高于傳統組(P<0.05)。表明行動研究法下的動機性訪談式康復延續護理干預維持健康生活規律、均衡飲食習慣,并穩定患者情緒,對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具有一定效果[7];同時進行肢體功能鍛煉,坐位、站位循環轉換,針對性調節訓練強度,及時糾正錯誤,有助于肢體功能快速恢復;另外在家屬陪同下進行齜牙、彈舌等,進行對話交流,可提高患者語言功能。綜上所述,行動研究法下的動機性訪談式康復延續護理干預應用于腦梗死恢復期中,能提高患者依從性及自護能力,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改善肢體功能及語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