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剛
(廣東省佛山市中醫院骨九科 佛山528000)
創傷性骨髓炎是由于患者發生多種創傷所導致的骨組織感染。創傷性骨髓炎大多發生于青壯年患者的長骨骨干,多見于下肢。通常閉合性骨折患者經手術后發生感染或開放性骨折患者發生感染,都可導致出現創傷性骨髓炎[1]。據研究表明,創傷性骨髓炎患者通常為多種病菌混合感染,致病菌主要以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應用抗生素治療很難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2]。目前,臨床上通常采用誘導膜技術作為治療創傷性骨髓炎的首選方法,但有研究顯示,Ilizarov骨搬運技術可恢復患者患肢長度,臨床應用效果較好[3]。基于此,本研究分別采用Ilizarov骨搬運技術及誘導膜技術治療創傷性骨髓炎,比較其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78例創傷性骨髓炎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9例。觀察組男15例,女24例;年齡26~58歲,平均年齡(29.12±3.02)歲;骨缺損長度3~11 cm,平均骨缺損長度(6.76±2.12)cm;骨缺損部位:上段13例,中段15例,下段11例。對照組男13例,女26例;年齡27~59歲,平均年齡(29.31±3.01)歲;骨缺損長度3~10 cm,平均骨缺損長度(6.66±2.21)cm;骨缺損部位:上段12例,中段13例,下段14例。對比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對比性。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創傷性骨髓炎診斷標準[4];(2)骨缺損≥3 cm;(3)均為股骨。排除標準:(1)具有嚴重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2)非創傷導致的骨髓炎;(3)具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4)藥物過敏。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完善術前相關檢查,并根據病情使用相應抗生素。囑患者仰臥位,全麻后常規消毒,抬高患肢并綁止血帶。對照組患者給予誘導膜技術治療:(1)從病灶處切出相應長度切口,暴露病灶,切除原竇道瘺管,鑿開壞死骨皮質,取病灶組織進行細菌培養+藥敏實驗及病理檢查。用刮匙去除壞死骨組織,使骨髓腔再通,并沖洗干凈。(2)依據患者骨缺損程度制成骨水泥塊,按20:1的比例將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與萬古霉素混合后,加入0.9%氯化鈉溶液調成牙膏狀,填充于骨缺損部位。(3)術后6~8周,沿前次手術切口切開,將骨內的骨水泥塊取出,自體髂骨塑形成細小骨粒,置入殘端內,最后縫合傷口。觀察組患者采用Ilizarov骨搬運技術治療:手術前確定截骨平面,將適合的Ilizarov外固定支架進行消毒。全麻后取出Ilizarov外固定支架,對患者的壞死部位進行徹底清除,用3%過氧化氫、碘伏及0.9%氯化鈉溶液不斷對創口進行沖洗,并留置引流裝置。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安裝Ilizarov外固定架,并固定。在患者感染病灶處切開1~2 cm切口,暴露骨面,使用截骨器將其截斷后對其進行加壓,縫合傷口。
1.4 評價指標 (1)分別在術前及術后1年采用Iowa膝關節評分(疼痛、膝關節活動范圍、主動伸展運動、步行能力等)評估膝關節功能,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膝關節功能越好。(2)分別在術前及術后1年采用踝關節功能評分(AOFAS)對患者的踝關節功能進行評價,以疼痛、自主活動、支撐情況、地面步行、反常步態等為主要內容,總分100分,其中優:90~100分;良:75~89分;可:50~74分;差:<50分。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Iowa膝關節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Iowa膝關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Iowa膝關節評分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Iowa膝關節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Iowa膝關節評分比較(分,±s)
?
2.2 兩組患者AOFAS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AOF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AOFA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AOFA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AOFAS評分比較(分,±s)
?
近年來,隨著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的迅速發展,各種事故不斷增多,且創傷后發生骨折人數也非常多,特別是交通事故,常造成嚴重開放性骨折,再加上內固定手術的開展,發生感染機會增多,故而創傷性骨髓炎的發病率增高[5]。該病主要表現為骨折后或骨骼手術后突然出現高熱等急性炎癥期全身癥狀[6],病程往往較長,且很難痊愈,給患者造成較大的經濟負擔[7]。因此,積極探索創傷性骨髓炎的有效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誘導膜技術是在患者的病灶處進行徹底清創后,采用加入抗生素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對骨缺損進行補充,形成誘導膜[8]。術后清除患者體內的骨水泥,再在誘導膜內置入小骨粒的自體骨,進而修復患者的骨缺損部位[9]。由于抗生素骨水泥進入骨缺損后,能夠反復產生抗感染作用,故能夠較好地控制感染[10]。而Ilizarov骨搬運技術主要是應用牽張成骨技術治療創傷性骨髓炎,在治療過程中可有效減少組織剝離,且也不需要內固定,能夠實現骨缺損的補充。此外,Ilizarov骨搬運技術能夠有效地延長患者骨缺損的修復,減少畸形的發生,故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接受率。本研究觀察組患者術后Iowa膝關節評分及AOFA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采用Ilizarov骨搬運技術治療創傷性骨髓炎,可有效地促進患者的膝關節及踝關節的恢復,提高治療效果。分析其原因為Ilizarov骨搬運技術是通過利用患者骨組織在被緩慢牽拉時產生的一定張力來刺激其重新生長及活躍。人的骨骼具有很大的再生潛力和可塑性,故給患者患肢骨骼一個適合的牽拉張力,骨骼及其附著的血管、神經、筋膜、肌肉就會同步生長。人體骨組織的重新生長必須依賴于其血管的重新塑造,通常由于創傷引發感染所造成的骨髓炎患者,其患肢的骨缺損處通常會有出現血腫,會發展成血塊,最終導致患肢發生炎癥反應,從而出現新的成纖維細胞或毛細血管。通常在患者發生創傷后,其骨缺損處的血腫內會含有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對重建患者的血運能力及血管的重新塑造具有重要意義,故采用Ilizarov骨搬運技術可在修復患者骨缺損的同時,促進其骨骼、肌肉、神經等再生。
綜上所述,Ilizarov骨搬運技術治療創傷性骨髓炎患者的效果明顯優于誘導膜技術,有利于患者膝關節及踝關節恢復,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