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醫學會骨傷醫院 柘城476200)
骨傷指骨結構的連續性完全或部分斷裂,主要因外力沖擊、跌倒、暴力造成,小兒和老年人群發病率較高。骨傷經手術愈合或自然愈合前,患肢會出現腫脹情況,對患肢功能造成影響。中醫學認為,發生骨傷后,機體正氣下降,濁氣上升,血液運行依賴于氣之推行,腫脹長久不退,患肢易發生瘀阻,血氣運行不暢,脈絡不通[1~3]。針對骨傷后期肢體腫脹患者,需通經活絡、補氣養血。本研究對骨傷后期肢體腫脹患者應用血府逐瘀湯治療,取得顯著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8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94例骨傷患者按照雙盲法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1)經臨床檢查確診骨傷,并發生肢體腫脹;(2)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受其他因素影響發生肢體腫脹的患者;(2)不能全程配合研究實施的患者。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
1.2 治療方法 參照組給予常規治療,采用甘露醇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03300)靜脈滴注,250 ml/次,1次/d,治療1周。在輸液治療時,避免機體進行大幅度動作,防止藥物外滲情況發生。觀察組在參照組基礎上給予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組方:黃芪15 g,桃仁12 g,牛膝、白術、當歸、紅花、生地黃各9 g,桔梗、川芎各5 g,柴胡3 g,赤芍、甘草各6 g;伴納呆、面色不佳、食欲不良者加肉桂和附子各12 g;伴痰飲、氣喘者加茯苓、半夏、山藥各12 g;上肢腫脹者加羌活15 g;下肢腫脹者加川牛膝12 g。使用文火煎煮去渣,1劑/d,分早晚2次使用。治療1周。治療中每天觀察患肢腫脹情況,早晚測量腫脹肢體維度,并詳細記錄。做到第一時間發現、處理不良事件。將患肢適當墊高,使患肢抬至心臟平面上方,利于血液回流,緩解肢體腫脹情況,根據緩解情況指導患者實施康復訓練,改善患肢血液循環狀態。
1.3 觀察指標(1)對比兩組治療后肢體腫脹癥狀積分,采用我科室自行制定的癥狀積分量表,對肢體疼痛、張力性水泡、皮紋消失、皮膚腫脹等癥狀進行評分,按無、輕、中、重分4個等級記分,無記0分,輕記1分,中記2分,重記3分。(2)對比兩組腫脹緩解時間、腫脹縮減維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評估疼痛情況,0~10分,分值越低說明疼痛感越輕。(3)治療后采用健康調查簡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評定兩組生活質量,量表包括人際關系、社會功能、疼痛狀況、軀體功能維度,各維度總分均為100分,分值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高。(4)記錄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肌肉壞死、血栓、缺血性肌肉痙攣等。(5)評定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肢體腫脹情況消失為顯效;肢體仍存在輕微腫脹為有效;肢體腫脹情況無變化,甚至加重或出現相關并發癥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經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肢體腫脹癥狀積分比較 觀察組疼痛、張力性水泡、皮紋消失、皮膚腫脹積分均較參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肢體腫脹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肢體腫脹癥狀積分比較(分,±s)
?
2.2 兩組疼痛評分、腫脹緩解時間、腫脹縮減維度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疼痛評分較參照組低,腫脹緩解時間較參照組短,腫脹縮減維度較參照組大(P<0.05)。見表3。
表3 兩組疼痛評分、腫脹緩解時間、腫脹縮減維度比較(±s)

表3 兩組疼痛評分、腫脹緩解時間、腫脹縮減維度比較(±s)
?
2.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較參照組高(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出現肌肉壞死1例,血栓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4.26%(2/47);參照組出現肌肉壞死3例,血栓4例,缺血性肌肉痙攣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1.28%(10/47)。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較參照組低,χ2=6.113 8,P=0.013 4。
2.5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參照組高(P<0.05)。見表5。

表5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例(%)]
患者骨傷手術后正處于愈合期,機體虛弱,極易發生后期骨折腫脹現象,對病情恢復和預后造成一定影響。術后1周左右肢體腫脹情況可明顯消退,如病情嚴重,術后腫脹情況發生率則較高。骨傷后期是患者骨傷組織恢復的初始時期,因骨傷影響,骨傷部位周圍組織出現損傷,進而發生組織液滲出等,造成不同程度肢體腫脹情況,限制患者肢體靜脈血液回流,隨之出現水潴留、滲出情況加重等,不僅影響骨傷預后,少數患者還會出現組織壞死等不良情況,需第一時間實施治療[4]。西醫常使用抗炎、利水、消腫等方法聯合治療,緩解肢體腫脹情況,但因作用時間較短,停藥后會出現復發情況,因此需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5]。
甘露醇是山梨糖醇的同分異構體,是效果明顯的利尿劑,可降低顱內壓、眼內壓等。甘露醇靜脈注入機體后,可一時性提高血漿滲透壓,使組織脫水。相關研究指出,甘露醇治療效果獨特,但并發癥較多。血府逐瘀湯主治氣血瘀滯,方中紅花、桃仁、川芎等合用可行氣活血、活血化瘀;牛膝、赤芍合用可祛瘀止痛,緩解肢體腫脹造成的疼痛不適情況;當歸活血養血;白術健脾利水;桔梗助氣血通暢;柴胡可疏肝理氣;黃芪補氣、利水消腫;甘草調和諸藥[6~7]。因此在骨傷后期肢體腫脹治療中使用血府逐瘀湯加減,可有效改善氣滯血瘀造成的肢體腫脹。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參照組高,并發癥發生率較參照組低(P<0.05);觀察組疼痛、張力性水泡、皮紋消失、皮膚腫脹積分均較參照組低(P<0.05);觀察組治療后疼痛評分較參照組低,腫脹緩解時間較參照組短,腫脹縮減維度較參照組大(P<0.05);觀察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較參照組高(P<0.05)。結果證實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骨傷后期肢體腫脹,可顯著提高臨床效果,改善患者患肢腫脹情況,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骨傷后期肢體腫脹,患者肢體腫脹情況得到良好改善,肢體疼痛情況得以緩解,利于骨傷病情和腫脹情況在短時間內轉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