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淑偵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人民醫院康復科 江門529100)
腦卒中是指腦血管在復雜多樣病因下引發的缺血或出血,會對腦組織造成損害而遺留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1]??祻陀柧毮軌虼龠M肢體受損功能的恢復,對腦卒中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2]。軀干控制能力是進行軀體活動的先決條件,常規康復訓練較重視肢體功能的訓練,但忽略了對軀干控制的訓練,造成因軀干控制能力較差,影響患者軀體活動[3]。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技術(PNF)軀干模式訓練是一種以人體發育學及神經生理學為原理的運動療法,能夠訓練軀干的穩定性及控制能力[4]。本研究對腦卒中患者應用PNF軀干模式訓練獲得了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0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71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CT或MRI檢查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單側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認知功能良好,能配合訓練。排除標準:單側空間忽略者;病情未穩定者;合并骨折等疾病而影響訓練者。根據訓練方式不同將71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5例,男24例,女11例;年齡28~65歲,平均(48.87±6.85)歲;病程1~3個月,平均(2.04±0.31)個月;腦出血10例,腦梗死25例。觀察組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齡28~65歲,平均(48.46±6.88)歲;病程1~3個月,平均(1.97±0.34)個月;腦出血13例,腦梗死2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已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康復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訓練:包括低頻脈沖電療法、超聲脈沖電導治療、氣壓等物理治療,降壓、控糖、抗血小板聚集等對癥治療,良肢位擺放、肌力訓練、關節活動度訓練、核心肌力訓練、轉移訓練、平衡訓練、站立及行走訓練等綜合性康復訓練。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PNF軀干模式訓練。(1)軀干屈曲模式:患者坐位,雙手放松置于軀干兩側,治療師下達口令讓患者肩部向髂前上棘一側靠近,對運動不穩患者給予一定量的輔助來完成運動,對運動能力較強患者施加一定阻力來完成運動,根據患者軀體狀況確定運動幅度?;颊咦?,治療師面對患者前方,雙手置于患者肩部,并下達口令讓患者前屈軀干,治療師于肩部施加一定阻力。(2)軀干伸展模式:患者體位與上述一致,在軀干屈曲至最大幅度后,治療師下達口令讓患者將軀干伸直,患者根據治療師的“出力”口令進行發力,治療師在對側肩部施加適當阻力,并穩定患者軀干,防止代償運動?;颊咦?,治療師面對患者前方,雙手置于患者肩部后方,在前屈至最大幅度后下達口令讓患者向后伸展軀干,治療師于肩部后方施加一定阻力。(3)軀干穩定模式:患者坐位,訓練師輔助患者完成軀干前屈、后伸運動,全程施加適當阻力,患者對抗阻力進行靜力性運動,軀干在對抗阻力下保持穩定,不產生關節活動。兩組均連續治療2周,1次/d,20 min/次,5 d/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肢體功能及下肢肌張力情況。(1)肢體功能:采用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功能步行分級量表(FAC)進行評價,FMA評分分為上、下肢,共50項,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肢體運動功能越好;BBS評分共14項,每項0~4分,總分56分,評分越高平衡功能越好;FAC評分為0~5級,分別記0~5分,評分越高步行功能越好。(2)下肢肌張力: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評價髖、膝、踝關節肌張力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0.00軟件行統計分析,定量數據以(±s)表示,采用t檢驗,定性數據以%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肢體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肢體功能FMA、BBS、FAC評分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肢體功能FMA、BBS、FAC評分均較治療前提高,且觀察組提高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肢體功能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肢體功能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
2.2 兩組下肢肌張力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髖、膝、踝關節肌張力評分比較(P>0.05);治療后,兩組髖、膝、踝關節肌張力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下肢肌張力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下肢肌張力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
腦卒中是臨床上常見的腦缺血或出血性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致殘率。據統計,我國每年發生腦卒中的人數為116~229/10萬人,其中約75%的患者存在肢體運動功能障礙[5]。目前,對于腦卒中后遺肢體功能障礙的治療主要以運動康復為主,運動康復治療通過醫學、教育等多種方法促進功能的恢復及重建。軀干控制能力是進行軀體活動的先決條件,對肢體運動具有重要意義。常規的康復訓練主要通過平衡板、Bobath球等形成不穩定平面,從而鍛煉患者的軀干控制能力。但這種訓練方法對患者的能力要求較高,很多患者無法完成,進而耽誤訓練,錯失最佳訓練時機,導致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不足[6]。PNF軀干模式訓練是PNF中的一種訓練模式,通過各種手法促進姿勢的穩定及控制能力,從而為肢體運動的協調及穩定打下基礎,對腦卒中患者或許能獲得更好的效果。
PNF軀干模式訓練通過手法接觸、牽拉、擠壓、視覺、口令等來刺激人體的本體感受器,激活和募集最大數量的運動纖維參與活動,使軀干進行有節律的抗阻運動,從而改善患者的軀干協調性及對運動的感覺,使患者掌握軀干對運動的控制能力。本研究治療后觀察組FMA評分、BBS評分、FAC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PNF軀干模式訓練能夠提高腦卒中患者的運動、平衡及步行能力。分析原因,PNF軀干模式訓練通過阻力、體位力學、牽拉、擠壓等本體感覺輸入刺激人體的本體感受器,刺激產生的神經沖動經周圍神經傳入脊髓后索,刺激大腦皮質的感覺中樞,促進大腦的功能重組,從而起到提高運動、平衡及步行能力的作用[7]。
正常的肌張力是維持人體姿勢及運動模式的基礎,腦卒中患者由于肢體活動障礙而導致關節周圍韌帶及肌腱痙攣,進而出現較高的肌張力。本研究觀察組治療后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肌張力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PNF軀干模式訓練能夠降低腦卒中患者的肌張力。可能的原因是PNF軀干模式訓練通過手法接觸、阻力施加等手法來刺激軀干在運動中產生更多的興奮性沖動,提高肌肉收縮時的力量及張力,抑制靶運動神經元,從而起到放松肌肉、緩解痙攣的作用[8]。
綜上所述,PNF軀干模式訓練能有效提高腦卒中患者的運動、平衡及步行能力,并有效降低其肌張力,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