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玉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北京市 100082)
伴隨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國城市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紀元。為更好適應行車要求、節約建設用地,在市政和公路立交中建設了眾多大曲率定向、轉向匝道,曲線梁橋結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設計人員一般更注重構件強度的設計,而忽視支承體系的合理性。因此,本文通過對獨柱曲線梁橋受力特點和病害形態的分析,結合具體算例,總結出影響獨柱曲線梁橋穩定的因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從而為今后此類橋梁的設計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近年來,橋梁失穩傾覆的現象頻發,逐步引發社會的關注。曲線梁橋作為受力較復雜的一類橋梁,其穩定性問題顯得更突出。在了解橋梁結構受力特點的前提下,把握結構強度和剛度的同時,還應構建一個良好的運營環境,保證結構整體可以在一個穩定的狀態下正常工作。
(1)對于曲線梁橋,其變形表現為彎曲和扭轉的疊加。在均布荷載作用下,彎橋在撓度和內力分配上,均是外邊緣大于內邊緣。這一特征隨著曲率半徑的減少而更加明顯,因此對于小半徑曲線橋梁,在結構設計伊始,內外腹板的受力狀態便存在較大差異。
(2)曲線梁橋的支承反力也呈現出外梁變大、內梁變小的傾向。尤其是曲率半徑小、靜荷載比較小時,內側支座更易“脫空”或出現負反力。此特點在連續曲線梁中越發突出。
(3)曲線梁橋的預應力效應對反力分配影響較大,在計算時不可忽視。
部分設計人員更加看重上部結構的自身強度,至多為超載情況預留一定的安全儲備,而忽視了結構的穩定性,缺乏對其空間性能的深入了解,在設計階段就埋下了安全隱患。
雖然交通運輸業在不斷發展,運輸的形式也變得多元化,但是車輛陸運仍舊以其“點對點”的特性,占有極高比重和地位。而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超載現象頻發,并成為設計人員的“噩夢”。經分析,大部分的現狀橋梁傾覆事件,罪魁禍首基本上是超載車輛,對其進行合理限制,已經成為避免傾覆事故的重中之重。
近些年,曲線梁橋事故頻發。究其原因,還是穩定性問題。各種病害發生后,并未真正得到重視,久而久之,導致了結構的失穩破壞。
“爬移” 現象指曲線梁橋在運營過程中會出現縱向及側向變位,并在長期反復的作用下不斷地積累,造成梁體的“爬移”,從而導致支承體系的改變,以及伸縮縫等附屬結構的破壞,如圖1、圖2 所示。造成其位移發生的主要外部因素包括溫度荷載、預應力荷載、收縮徐變和汽車荷載(離心力和制動力)等[1]。

圖1 縱向“爬移”

圖2 側向“爬移”
其主要表現為在車輛荷載和溫度荷載的作用下,內側支座“脫空”,造成原有的支承體系失效,新形成的支承體系在外荷載的作用下超負荷工作。造成內側支座“脫空”的主要原因有支承體系的抗扭剛度不足、結構扭矩分布不合理,以及未設置拉力支座等。
部分建成已久的橋梁,其中墩獨柱支承采用橡膠支座,在溫度荷載的作用下,梁體結構發生徑向變位,橡膠支座在剪切作用下發生環向開裂而失效。
計算手段的局限性和工況模擬的不周全,導致在橋梁設計時,雖然考慮到了曲線內側支座的 “脫空”效應而設置了拉力支座,但其拉力設計值與實際值相差較大、選用支座的不合理,最終發生了拉力支座的失效破壞。
翻轉落梁是整個支承體系超過了抗傾覆的臨界點,橋梁發生了失穩的破壞,如圖3、圖4 所示。其原因多是超載車輛的偏載作用。除此之外,固結墩體系的自身強度不足,也有可能是發生落梁的原因之一。

圖3 直線橋落梁

圖4 曲線橋落梁
獨柱曲線梁橋發生傾覆的主要原因是梁體在外部荷載作用下,超過了梁體自身的抗傾覆力矩。通常其過程可分為以下3 個階段:
(1)當車輛荷載較小,其產生的傾覆力矩小于結構的抗傾覆力矩。此時各個支座正常工作,均未出現負反力,梁體處于穩定狀態。
(2)隨著荷載的增大,內側支座出現了“脫空”等病害現象,支承體系隨即發生變化,傾覆力矩與抗傾覆力矩相等。此時處于臨界狀態。
(3)荷載繼續增大,傾覆力矩超過了抗傾覆力矩,此時結構發生失穩落梁。
因此,重視曲線梁橋的病害顯現、分析病害誘因,將其遏制在萌芽狀態顯得尤為重要。配合全壽命周期,為曲線梁橋建立良好的健康檔案、定期觀測其位移量和反力變化,將大大有利于對橋梁穩定性的把控。
研究結構的穩定性,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根據支承體系確定結構的傾覆軸,根據自重、預應力和汽車荷載對傾覆軸的力矩大小確定結構的抗傾覆系數。因此,傾覆軸的確定是研究傾覆問題的關鍵所在。
傾覆軸應為“未脫空”的兩支座的連線,其位置與支座的空間布置和箱梁半徑有關,并遵循下列原則:
(1)當整個支承體系的全部支座均位于最外側支座的連線以內時,傾覆軸線為外側支座連線,如圖5 所示。

圖5 直線橋傾覆軸線
(2)當跨中的所有支座位于外側支座連線以外時,傾覆軸線取為一外側支座與跨中支座的連線或跨中支座之間的連線,如圖6 所示。

圖6 曲線橋傾覆軸線
(3)同一座曲線梁橋的傾覆軸有可能不止一條,在進行抗傾覆分析時,需進行多工況的計算,從而選定最不利的傾覆軸。
以某工程三跨曲線梁橋為例,采用Midas Civil計算程序建模,重點考查預應力效應和自重效應等主要因素對結構產生的影響。同時,分析在活載效應下是否有加速結構傾覆的趨勢,具體模型如圖7、圖8 所示。

圖7 桿系模型

圖8 桿系消隱模型
模型邊墩采用抗扭性能較好的雙支承,中墩采用多種支承計算比對,具體形式見表1。

表1 模型參數
(1)方案一,傾覆軸如圖9 所示。

圖9 方案一傾覆軸示意圖
按照最不利荷載位置加載,曲線內側支座出現了支座“脫空”。此時結構根據兩條傾覆軸得到的抗傾覆系數分別為:K1=47.7、K2=15.1,此橋的抗傾覆系數為15.1>2.5(規范值)。
(2)方案二,傾覆軸如圖10 所示。

圖10 方案二傾覆軸示意圖
按照最不利荷載位置加載,曲線內側支座仍出現了支座脫空,但其數值較小。此時結構根據三條傾覆軸得到的抗傾覆系數分別為:K1=48.4、K2=23.2、K3=85.0,此橋的抗傾覆系數為23.2>2.5(規范值)。
(3)方案三,傾覆軸如圖11 所示。

圖11 方案三傾覆軸示意圖
按照最不利荷載位置加載下,曲線內側支座并未出現支座“脫空”。此時結構根據兩條傾覆軸得到的抗傾覆系數分別為:K1=84.9、K2=36.6,此橋的抗傾覆系數為36.6>2.5(規范值)。
通過計算分析,預應力效應、溫度梯度效應和活載效應對曲線橋梁影響較大,在建模和分析中不可忽視。本例具有橋寬較寬、支承間距較小的特點,所以支座的反力在活載作用下顯得十分敏感。實際設計時,推薦采用方案三的支承形式,以曲線內側支座不出現負反力為控制原則,在中墩設置抗扭支承的雙支座。
考慮到不同的建模方式對結構受力的影響,本文根據方案三的支承條件,采用空間桿系單元和空間梁格單元兩種方式進行驗證,如圖12、圖13 所示。

圖12 梁格模型

圖13 梁格消隱模型
經過對比,通過梁格模型計算得到的結果比桿系模型不均勻性表現得更明顯。所以,計算小半徑曲線梁橋時,建議采用梁格模型;計算大半徑曲線梁橋及直線梁橋時,可采用簡化的桿系模型,從而提高計算的效率。
綜上所述,對于獨柱曲線梁橋,通過建立合理的空間計算模型,并運用穩定性理論和相關的抗傾覆系數計算公式,能夠直觀地把握各個支承體系下的結構安全狀況。
雖然獨柱曲線梁橋的穩定性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但可以根據工程經驗和設計驗算制定多種對策,從其設計伊始,為其打造具有良好穩定性的結構體系。
(1)除在梁端設置抗扭支承外,在中墩盡量采用固結或雙支承等抗扭支承形式,以加大結構自身的抗扭性能,提高其穩定性。
(2)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將橫梁外延而加大支承間距,增大橋寬與邊支座間距比,從而降低曲線內側支點出現負反力的發生幾率。
(1)將中墩支座或者雙支承設置橫向(曲線外側)預偏心,提高梁端抗扭性能,防止支座“脫空”。
(2)對于大曲率的曲線梁橋,設置偏心效果甚微,可通過增加配重混凝土的方法消除支座負反力。
加強橫梁和橫隔板構造設計,從而提高結構的抗扭性能,降低曲線內外側腹板的受力差異。
(1)設置限位措施,有效限制曲線梁橋的徑向位移。
(2)增設必要的防落梁措施,提高梁體的穩定性。
近年來,獨柱曲線梁橋被更多地應用于城市和公路立交建設中,關注結構的整體穩定性成為獨柱曲線梁橋設計的重中之重。本文旨在通過對結構受力和典型病害的剖析,參考相應的穩定計算方法,合理的建模并實例分析,從而得出一些建議,為類似工程的設計提供思路和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