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5歲的男性患者,主訴胃脘隱痛時作3年,加重1周。患者素愛喝酒,近3年來,常在餐后半小時胃脘部開始疼痛,經1~2小時后逐漸緩解,直至下餐進食后再復現上述節律。經胃鏡檢查診斷為“胃底、胃體散發性潰瘍”,并查出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給予“三聯療法”,服用后癥狀基本消失。因喝酒又死灰復燃,仍用“三聯療法”,病情得以控制,但不注意飲食,胃痛常犯。一周前與朋友聚會,因喝酒而導致復發,胃脘疼痛加重來診。癥見神疲乏力,短氣懶言,胃脘疼痛,喜按喜溫,時嘔吐清水涎沫,反酸,食欲不振,便溏,舌質淡,苔白膩,脈細弱。胃鏡示:胃底、胃體散在點狀潰瘍,周圍黏膜充血水腫。中醫診斷為胃脘痛,辨證為脾虛濕盛,治宜益氣健脾、和胃滲濕,給予參苓白術散加味。
處方:紅參、炙甘草、桔梗、砂仁各10克,蓮子肉、山藥、炒扁豆、薏苡仁各30克,陳皮12克,炒白術、茯苓、元胡、海螵蛸、姜半夏各15克。每日1劑,水煎兩次,共取藥汁600毫升,分早中晚溫服,15日為1個療程,囑其飲食清淡易消化,忌食油膩、辛辣、過飽、酸性、生冷硬食,戒除煙酒。
二診:服藥2周后,胃痛好轉,嘔吐、反酸消失,仍以上方再服一個療程。
三診:患者服藥后,諸證悉除,飲食增加,給予香砂養胃丸以善后。
四診:半月后患者前來復診,自我感覺良好,復查胃鏡顯示潰瘍愈合,臨床治愈。囑其節制飲食,以免復發。
胃潰瘍,是一種慢性胃黏膜層潰瘍性炎癥,潰瘍常超過黏膜肌層,慢性、周期性、節律性上腹疼痛是其典型癥狀,屬于中醫“胃脘痛”“脘痞”“嘈雜”等范疇。中醫認為,胃潰瘍的病因與情志、飲食、勞倦密切相關,導致肝、脾、胃受損而發病,主要表現為脾胃虛弱的證候,但其病理、生理方面的變化比較復雜,多數為虛實夾雜、寒熱錯綜,但以虛為本,或氣虛或陰虛;虛中有實,或氣滯或郁熱或痰濕或血淤或食滯。所以,在治療上以健脾為本,給予參苓白術散加味,方中紅參、白術、茯苓溫補中氣、健脾滲濕為君藥,配伍山藥、蓮子肉助君藥以益氣健脾,兼能止瀉;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術、茯苓以健脾滲濕之力,均為臣藥;砂仁、陳皮醒脾和胃,行氣化滯,是為佐藥;桔梗升清,宣肺利氣,通調水道,又能載藥上行,培土生金;加元胡祛淤行氣止痛,海螵蛸制酸,半夏降逆止嘔;炙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
綜觀全方,補中氣,滲濕濁,行氣滯,使脾氣健運,濕邪得去,則諸證自除。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參苓白術散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修復和保護胃腸黏膜、抑制幽門螺桿菌生存等作用,并能促進胃腸動力、提高幽門擴約肌功能,還可減少膽汁反流,從而達到治療和預防消化性潰瘍的目的。
楊峰 原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主任中醫師,從事中醫和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50多年。中國中醫藥學會科普分會常委、河南省科普作協理事、省醫學科學普及委員會委員、作協會員。曾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醫學科普文章5000多篇,中醫學術論文200多篇,編寫科普書籍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