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谷平

摘? 要:受小農模式、農業特點和地理位置等多種因素影響,農產品物流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市場開發不足、新技術和新裝備推廣應用滯后、信息化和數智化運作水平較低、標準化和規范化缺失、資源錯配與浪費、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等“堵點”及“最初和最后一公里”瓶頸,導致服務能力不足、效率低、損耗大、成本高等“痛點”,需要加以有效疏解。在對云浮農產品物流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構建基于“互聯網+”的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及疏解路徑,從加強政策供給與基礎設施建設、整合物流資源、創新組織管理模式、加強信息化建設和新技術新裝備推廣應用、加強標準化與規范化建設、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等方面提出了疏解策略,以形成高效、集約、協同、共享的農產品物流體系。
關鍵詞:供給側;需求側;農產品物流;堵點;痛點;疏解
中圖分類號:F304.3? ?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Influenced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including small-scale farming patterns,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ographical location, there are some bottleneck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such as imperfect infrastructure, insufficient market development, lagging in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equipment, low level of information and digital intelligence operation, lack of standard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misallocation and waste of resources, imperfect social service system, and so on, leading to insufficient service capacity, low efficiency, high loss, high cost and other“pain point”, need to be effectively addressed.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Yunfu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peration mo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based on“internet+”and the solution pat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policy supply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tegrating the logistics resources, innovating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 strengthening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promoting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equipment, strengthening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etc., to form an efficient, intensive, collaborative and shar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system.
Key words: supply side; demand side;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blocking point; pain point; release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農產品物流是支撐鄉村產業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和先導性產業。發展和完善農產品物流體系,對促進農產品產供銷的有效對接和一體化運作,滿足消費升級需求,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1]。2020年1月,農業農村部《關于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強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著力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2];2021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提出“要加快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體系,加快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補齊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短板,完善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3]。中央一號文件也連續多年強調要完善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骨干網絡、冷鏈物流和終端配送體系,構建高效、集約、協同、共享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實現農產品物流降本增效,疏解農產品供需結構性失衡的矛盾,快速響應并滿足消費升級需求。
1? 農產品物流發展概況
農產品物流是指為農產品提供運輸、加工、包裝、倉儲、冷鏈、配送、信息處理等服務活動的總稱[4],是銜接農產品生產、銷售和消費的橋梁和紐帶,對滿足消費升級需求,實現農產品增值至關重要,是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發展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近年來,隨著農村電商的普及與發展,我國農產品物流總額呈現逐年遞增趨勢,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統計數據,2019年農產品物流總額達3.86萬億元,2020年突破4萬億元。一方面,隨著技術創新發展,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發生了新的變化,“線上+線下”的結合度更加緊密,農產品電商物流和冷鏈物流逐漸興起,物流服務范圍、密度和能力有較大提升[5]。受到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的沖擊,農產品物流也面臨著發展困境,根據2020年郵政行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全國郵政農村投遞路線10.1萬條,比上年末減少1 265條;農村投遞路線長度(單程)410.4萬公里,比上年末減少9.5萬公里,農村每周平均投遞5次[6],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農產品物流的有效供給。另一方面,隨著農村電商、新零售以及消費結構升級的快速發展,消費者對農產品及物流服務需求日益增長,并且有了更多要求和更高標準,農產品物流的“堵點”與“痛點”更加凸顯,農產品供需結構性失衡的矛盾進一步加劇,需要加以有效疏解。
2? 農產品物流“堵點”與“痛點”及成因分析——以云浮地區為例
在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下,云浮特色農業得到了一定發展,產生了一系列品牌農產品。截至2020年底,云浮擁有國家級馳名農產品商標1個、地理標志產品16個、“粵字號”品牌農產品40個,無公害農產品39個,綠色農產品32個、有機食品6個。目前,云浮正立足并發揮粵北生態區優勢,積極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創建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強生鮮農產品電商物流、冷鏈物流發展,促進流通銷售,著力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的“安全供給地”和物流“高效配送地”。長期以來,受到小農模式、農業特點和農村地理位置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農村“重生產、輕流通”的意識還比較強烈,云浮農產品物流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堵點”與“痛點”,制約了農產品物流的有效供給,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物流服務需求和消費升級需求。主要表現在:
2.1? 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之堵”,導致效率低、效益差“之痛”
云浮地處粵桂交界,農村地域和人口分布較為分散,基礎設施建設較為滯后,農村立體化交通網絡不夠完善。2019年云浮市完成村道硬化550公里、村道拓寬改造315公里;847個行政村全部實現通郵政快遞,918個建制村實現通客車。農產品運輸、裝卸、搬運等物流活動對交通、基礎設施,尤其是冷鏈設施具有依賴性,不僅直接影響配送距離和配送量,也影響物流成本。由于農產品運輸距離遠、單次運輸量少、運轉環節多、裝卸次數多、耗時耗力等,農產品物流市場分散且規模小,難以形成物流資源集聚基地和規模經濟效應。根據快遞物流相關統計數據,目前大部分物流企業快遞配送到城鎮的時間通常是1~2日,而配送到農村則需要3~4日,說明農產品物流成本與配送距離具有正相關性;另外,當服務站點日均配送量小于10單,平均物流成本約為4元,10~20單之間成本約為3.5元,大于20單,成本約為3元,說明農產品物流成本與配送量具有負相關性。因此,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之堵”導致了農產品物流效率低、效益差“之痛”。
2.2? 農產品物流盲目重復建設與瓶頸短板并存“之堵”,導致資源錯配與浪費“之痛”
截至2020年底,云浮已建成了大灣區“菜籃子”產品配送中心起步區,包括1個農產品骨干冷鏈物流基地、4個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倉儲冷鏈物流設施、17個鄉鎮田頭倉儲冷鏈物流設施、10個村級倉儲保鮮設施,但與云浮農業總量和物流服務需求相比,冷鏈、冷藏車的應用比例和人均冷庫容量依然偏低。隨著特色農業發展和品牌農產品產銷量增加,農產品物流需求也得到了快速釋放。由于缺乏政府統籌規劃及政策引導,云浮農產品物流還存在盲目重復建設與瓶頸短板并存的現象,如冷庫、冷藏設施種類不合理,倉儲性設施建設較多,而流通性冷庫、冷藏車等設施建設較少;設施分布區域也不夠合理,主要的物流基礎設施和服務網點,如大型冷鏈設施大多數集中在區域性中轉中心,而鄉鎮服務站及村級末端物流資源投入嚴重不足,尤其是“最初和最后一公里”的物流瓶頸依然突出,導致農產品物流資源錯配與浪費嚴重,物流節點分布不合理,村級末端物流網點的連通率和覆蓋面不足,農產品倉儲、運輸和訂單管理存在安全隱患,進一步加劇了農產品物流供給與需求結構性失衡的矛盾,需要補齊末端物流短板。
2.3? 農產品物流市場開發和服務體系不足“之堵”,導致服務功能薄弱及價值貶損“之痛”
隨著人們收入水平、消費能力增長和農村電商發展,農產品物流需求快速增加。由于農產品具有季節性,生產周期較長,旺季和淡季明顯,供給與需求經常處于不均衡、不穩定狀態,這也導致了農產品物流供給與需求的波動性較大,容易形成“牛鞭效應”,進一步加大了農產品物流市場開發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企業缺乏足夠的動力對農產品物流市場進行大規模投資開發或增設農產品物流服務網點。截至2020年底,云浮建成了242個農村電商服務站,新增和改造物流服務網點30個,與潛在的農產品物流服務需求相比,物流市場開發力度依然不足,農產品物流企業數量較少、規模較小,這也導致農產品物流配送渠道狹窄而散亂、環節多、時間長、服務設施不足,服務功能薄弱,服務能力有限,嚴重阻礙了農產品流通與銷售,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農產品物流服務需求和消費升級需求,造成物流服務價值貶損難以實現增值。
2.4? 新技術與新裝備推廣應用滯后“之堵”,導致信息化與數智化運作水平較低“之痛”
眾所周知,生鮮農產品具有時鮮性,經過采摘、儲運、裝卸等一系列環節之后損耗率較高。據統計,我國農產品損耗率高達25%~30%,而發達國家農產品損耗率在10%以下,差距較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技術、新裝備的推廣應用不足。云浮農產品種類豐富,尤其是禽肉、蔬菜、沙糖桔、無核黃皮、沃柑等產銷量大,這些生鮮農產品對信息、保鮮等新技術及冷藏、冷鏈設施等新裝備具有高度的依賴性。目前,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在云浮農產品物流中的推廣應用依然滯后,范圍和力度不足,缺乏具備數據采集與分析、信息交換與共享、智能決策、實時監控與動態預警等技術服務平臺,容易導致“信息孤島”及“黑盒化”現象,物流信息無法及時、精準地進行傳遞和共享,各個利益主體難以作出科學決策和快速響應;同時,云浮農產品冷庫、冷藏車等新裝備的配備比例仍然較低,能提供專業化冷鏈服務的物流服務商數量也偏少,導致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和數智化運作水平較低“之痛”,難以及時響應并滿足農產品物流需求,也增加了損耗和成本。
2.5? 農產品物流標準化和規范化缺失“之堵”,導致協作不暢及供需結構性失衡“之痛”
農產品的多樣性、時鮮性等,導致農產品物流也具有特殊性和差異性。一是農產品種類豐富,生產方式多樣,對倉儲、保溫、濕度等有不同的技術及服務要求,導致農產品物流服務和技術層次具有多樣性;二是農產品由生產地向銷售地流通銷售的過程中,產業鏈條長、環節多、流程復雜,通常需要經過以下幾個環節,即生產地、中間商(物流、批發市場、零售商等)、消費者等,導致農產品物流具有復雜性,物流業務操作復雜;三是農產品產供銷整個流程和各個環節存在不同的市場主體和利益主體,不同層級的市場主體之間因條塊分割、多頭管理、利益間隙等往往處于彼此獨立、分散運行的狀態,導致農產品物流具有層級性。農產品物流的特異性導致標準化與規范化缺失,如物流服務流程、容器規格、包裝、儲運、溫度、冷鏈技術等還缺乏統一的、相互認可的標準與規范。而農產品物流作為中間環節,銜接著生產、營銷和消費,由于標準化與規范化缺失,各個主體缺乏縱向與橫向之間的組織性和協調性,產供銷在時間、地域上容易產生“斷裂點”,難以形成供應鏈協調機制和一體化運作體系,執行、考核與監督也缺乏科學依據,無法有效匹配物流服務需求,制約了物流協作水平和效率,加劇了農產品物流供需結構性失衡的矛盾。
3? 供給側與需求側改革背景下農產品物流“堵點”與“痛點”的疏解路徑及策略
供給側和需求側改革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兩個重要方面,需要相互結合,才能取得更好的實效。針對農產品物流中存在的“堵點”與“痛點”及其成因,需要從供給側和需求側改革的視角,構建基于“互聯網+”的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有效疏解“堵點”與“痛點”。在技術創新推動下,農產品物流逐漸轉向平臺化與集成化運作,朝協同一體化或供應鏈管理模式發展。通過借助“互聯網+”或“云平臺”的優勢,構建集數據采集與分析、信息處理與共享、倉儲管理、高效配送、決策分析等功能于一體的農產品物流中心及公共服務平臺,運用冷鏈等現代物流技術及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對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裝卸、配送、銷售、消費、信息處理等進行整合,實現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整個流程及相關信息的有效銜接與互動[7],消除“信息孤島”,實時監控與動態預警,建立健全農產品全生命周期查詢系統和政府監控及追溯系統,實現農業生態鏈閉合運行[8],從而構建高效、集約、協同、共享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實現“一點多能、一網多用、深度融合”的目標,促進降本增效,有效疏解農產品物流“堵點”、“痛點”及“最初和最后一公里”瓶頸,提升農產品物流供需適配性,如圖1所示。
3.1? 加強政策供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延伸服務網絡和鏈條,提升物流服務供給能力
物流基礎設施是促進農產品物流發展,提升物流服務供給能力的基本條件和保障。要加強政府統籌規劃和政策支持,優化物流資源配置和服務網點布局,將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避免盲目重復建設,補齊末端物流短板;進一步完善農村交通、電力電訊、信息網絡等設施,重點建設農產品冷庫、冷藏車等,使倉儲、物流網點更接近農村、接近產地,將物流業務延伸到農村田間地頭,對現有農貿市場、社區便利店等零售市場進行改擴建,尤其是在銷售旺季,可以通過互助、整合等方式優化各個物流網點的運力,提升末端配送效能;通過政府協調,特許建立統一的服務網點,延伸服務網絡和鏈條,提供“一站式”服務,暢通配送服務“最初和最后一公里”,保障農產品的時鮮性。如菜鳥物流將物流骨干網延伸到村級的田間地頭,開設農產品前置倉,將農產品的物流效率提升了約50%,成本降低了約10%。
3.2? 整合物流資源,實現資源聚合效應,提升農產品物流資源利用效能、連通率和覆蓋面
基于農產品物流的戰略定位,進行資源整合,提升農產品物流資源利用效能。堅持優勢互補原則,通過兼并重組、組建聯盟、合資合作等方式,有效整合并發揮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的比較優勢和作用,引導并支持郵政、供銷合作社、物流企業、電商服務網點建立合作聯盟,采用混合所有制形式共建共享物流資源,重點以村級服務站點為基礎和切入點,充分調動農村基層組織、剩余勞動力的積極性,以眾包方式推進農產品物流資源整合,實現農產品物流與快遞流量的聚合效應,提升農產品物流資源利用效能及村級末端服務網絡的連通率和覆蓋面,形成以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為支撐的基礎設施網絡;建立基于信息服務平臺的、具有快速反應能力的扁平化組織結構,發揮大型農產品批零市場、冷鏈物流規模化和協同優勢,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物流園區、公路、港口、鐵路物流等渠道,延伸農產品物流服務鏈條,優化農產品生產地、批發地物流配送網絡、路徑和服務功能,開展統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提升物流配送效能。
3.3? 創新農產品物流組織管理模式,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提升物流服務空間和增值潛力
傳統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難以適應“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和消費升級需求,需要創新農產品物流組織管理模式,實施一體化運作及綠色供應鏈管理,對農產品上游、中游、下游各個環節進行流程再造,建立多元化的綜合業務模式,形成可持續的盈利模式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提升物流服務空間和增值潛力;發揮農村電商跨越時空和距離的優勢,打造“短平快”的直供通道,實現農產品生產端與消費端的精準對接,形成高效、集約、協同、共享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如郵政搭建的“郵樂購”模式,打通了“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模式;阿里巴巴的“村淘”+“菜鳥”模式延伸了農產品物流鏈條;拼多多的“拼農貨”模式,采用“農貨智能處理系統”+“輕倉儲”實現了“農村直連社區”的“農產品上行”通道;京東的“農村超市”+“農村推廣員”模式;“供銷e家”的“農村電商+倉儲配送中心+村級服務站”模式;順豐的“地網”+“天網”模式,開展無人機配送;圓通的“共享無人機”模式;申通的冷鏈物流和同城配送服務模式等。
3.4? 加強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及新技術新裝備推廣應用,提升信息化和數智化運作水平
信息化和數智化是農產品物流發展的必然趨勢。加強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及新技術、新裝備推廣應用,疏解中間環節過多的“堵點”,有效提升物流服務響應度。積極推廣應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如利用條形碼與智能識別技術,精準連接農產品生產、加工、物流、倉儲、配送中心、車輛、中轉站、快遞柜等整個物聯網體系,實現數據高速自動輸入、高讀取率、低誤讀率等,有效疏解數據采集、分析、傳遞的“痛點”;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的新裝備,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如物流機器人、無人卡車、無人倉、無人配送等,采取“無接觸”配送模式,有效疏解“最初和最后一公里”瓶頸,增強客戶粘性,豐富農產品物流末端生態;加強農產品物流信息系統建設,應用數字貨倉和數字貨運等新型運作方式,全方位采集貨物體積、重量、溫度等數據,并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通過信息化、數智化物流管理平臺實時、動態地對在途運輸情況進行可視化監管,及時傳遞和共享信息,提升信息化和數智化運作水平,對農產品物流供給與需求進行動態預測和實時監控,便于各方進行科學決策和合理安排,減少返程空駛率及資源浪費,提升物流效能。如中儲智運平臺,將農產品信息、貨運車輛及司機等信息都共享到平臺上,平均節省時間約69%,節省成本約10%,車輛空駛率降低約20%,實現了降本增效。
3.5? 加強農產品物流標準化與規范化建設,提高農產品物流協作水平
加強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是提升物流企業內部管理和外部協作水平的有效辦法之一。政府、行業協會、龍頭企業要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積極推動農產品物流標準化與規范化建設,形成多層次的標準體系。加強生產環節的標準化建設,推動農產品全程綠色化、標準化生產,提升優質特色農產品供給質量和能力;加強流通環節的標準化與規范化建設,尤其是加強冷鏈標準化建設,建立健全農產品產地預冷、質量分級、分類加工、標準包裝、冷藏儲運、冷鏈配送、產品追溯等環節的標準化操作流程,細化和完善各環節的溫度、濕度、能耗、效率、成本等控制標準和指標體系,推廣可循環利用的標準化包裝,提高綠色包裝和保鮮水平;推動農產品物流法律法規、質量管理體系、綠色認證、市場監管體系等宣傳和實施,實現互認互通,形成法規制度、標準與規范的剛性約束,提升標準和規范的一致性,打通標準、規范不統一、不銜接的“堵點”,如建立經營公約、統一服務承諾、嚴格規范物流流程,統一標識和車型等[7],有效疏解農產品物流協作不暢的“痛點”,提高物流協作水平。
3.6? 建立健全農產品物流社會化服務體系,拓展服務功能,提升物流服務價值
農產品物流的發展和完善,需要建立健全社會化配套服務體系。加強農產品物流需求側管理,順應“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和消費升級需求,積極培育社會化農產品物流服務組織,調整和完善農產品物流服務功能,充實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方式和機制[9],從傳統的單一功能擴展到基于核心業務的多種服務功能疊加,提供包括農產品精深加工、分揀分類、包裝分級、冷鏈倉儲、配送服務等整個物流方案制定與實施,開展個性化物流定制服務、“門到門”服務、“套餐”服務等,提升物流服務的專業化、組織化水平及服務效能,促進農產品產供銷的有效對接和一體化運作,減少經營風險,提高物流服務價值;加強農產品物流誠信體系建設,建立誠信檔案,加強行業自律,合法有序經營,創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強農產品物流人才培養,尤其是培養具備“互聯網+新農業+農村電商+智慧物流”等跨界思維和技能的高素質人才,為疏解農產品物流“堵點”與“痛點”提供人才支持和有效解決方案。
4? 結束語
發展和完善農產品物流體系,對促進農產品產供銷的有效對接和一體化運作,滿足消費升級需求,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農產品物流還存在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物流市場開發不足、新技術和新裝備推廣應用滯后、信息化和數智化運作水平較低、標準化和規范化缺失、物流資源錯配與浪費嚴重、基層末梢服務網點布局不合理等“堵點”及“最初和最后一公里”瓶頸等,導致農產品物流運行不夠順暢、服務能力不足功能欠缺、效率低、損耗大、成本高等“痛點”,嚴重制約了農產品流通和銷售,加劇了農產品供需結構性失衡的矛盾。結合供給側和需求側改革背景,提出了基于“互聯網+”的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及疏解路徑,同時從加強政策供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整合物流資源,實現資源聚合效應;創新農產品物流組織管理模式,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加強信息化建設和新技術、新裝備推廣應用,提升信息化和數智化運作水平;加強標準化與規范化建設;加強農產品物流需求側管理,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拓展服務功能等方面提出了疏解策略,以此構建高效、集約、協同、共享的農產品物流體系,提升農產品物流服務效能和附加值,疏解農產品供需結構性失衡的矛盾,快速響應并滿足消費升級需求。
參考文獻:
[1] 劉樹磊,畢鵬,王欣蘭.“互聯網+”視域下農業經濟發展創新機制研究[J]. 科技創業月刊,2016(2):7-9.
[2] 余金艷. 農業農村部《關于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的指導意見》解讀[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6):78-79.
[3] 中共中央,國務院. 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J]. 中國農民合作社,2021(3):7-13.
[4] 王波. 農產品物流服務體系優化研究綜述[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1):44-45.
[5] 劉運芹. 中美農產品物流發展的主要差距及原因探析[J]. 對外經貿實務,2014(11):85-87.
[6] 國家郵政局. 2020年郵政行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 (2021-05-12)[2021-05-30]. https://www.mot.gov.cn/tongjishuju/youzheng
/202105/t20210519_3594476.html.
[7] 張喜才. 電商背景下村級物流發展模式研究[J]. 農業經濟與管理,2016(2):80-86.
[8] 艾小玲. 基于供給側改革的江蘇省農產品冷鏈物流模式探討[J]. 物流科技,2018(2):83-89.
[9] 張照新. 加快構建多元發展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J]. 農村經營管理,2020(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