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從技術史的視角欣賞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時,能發現哪些有趣的細節呢?
在畫面的一個十字路口附近一棵大樹旁,修理鋪的兩個伙計一個跨在長凳上刨木,一個正在用木棰敲打置于地上的車輪輪輞(車輪外周)。在長凳前端的地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把框架鋸。
框架鋸是一種“工”字形鋸。“工”字形的木框一側安裝鋸條,另一側用繩帶連接起來,然后把木棍一端插到繩帶中間絞幾下,另一端搭到“工”字形木框的中柱上,從而把鋸條繃緊。
框架鋸(供圖/ 史曉雷)
《清明上河圖》中出現的這把鋸,是中國最早的框架鋸形象,說明當時已被百姓普遍使用。在框架鋸出現之前,鋸木工具有手鋸和弓形鋸,這兩種鋸由于結構的特點,無法勝任大型木料的縱向加工。框架鋸的出現,是中國古代木工技術發展史上的重大突破,不但使大型板材的加工簡單易行,還能節省許多木料,提高木材利用率。
《清明上河圖》中的船舵從形態上看屬于平衡舵。平衡舵的舵桿軸線后移,使得一部分舵葉位于舵軸的前側。舵靠自身轉動推動水,水對舵葉產生反作用力,從而改變船只航行方向。而平衡舵因其舵軸兩側均有舵葉,所以轉動起來更省力。而且,汴河船只上的舵不但是平衡舵,還是升降舵。從船只尾部與舵葉之間懸吊連接的繩索可知,舵可以升降。那么當船只行駛到淺水區時,把舵升起來,就能避免觸底損壞。
?明代古籍《瑞世良英》中的轆轤汲水圖? (供圖/史曉雷)
畫中還有一件更不起眼的提水器具——轆轤。轆轤在畫面上很隱蔽,輕易不會被發現。在整幅畫面靠右側的上端人群旁邊有片田地,田地中間有一口水井,水井上架設了一件轆轤。《清明上河圖》中的這件轆轤表明當時轆轤已經普遍被人們應用在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清明上河圖》中的轆轤位置隱蔽,很難找到(供圖/ 史曉雷)
轆轤是一種利用輪軸原理的省力機械,在北宋之前廣泛使用的汲水工具有桔槔和滑輪。桔槔和滑輪使用的歷史非常漫長,因為在許多漢代出土文物中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可知在漢代已經被人們普遍使用。桔槔就是一根杠桿,一端捆縛石頭或別的重物,一端懸掛汲水用具(比如木桶),這樣當從井中向上提水時就會省力。滑輪本質上雖然并不省力,但改變了力的方向,汲水者站著就可以完成操作,減輕了勞動強度。自從轆轤發明和使用之后,滑輪的使用場景就明顯少了。
《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河船只可以明顯看到平衡舵(供圖/史曉雷)
《清明上河圖》中像這樣可以“以小窺大”的細節還有許多。比如汴河上的虹橋不設墩柱,以巨木伸臂疊架,結構輕盈,是中國最早的木拱懸臂橋樣式;再比如街道上各種形式的車輛,牛車、驢車、獨輪車等,車輛結構和駕駛方式各具形態,為考證當時的交通工具提供了形象資料;畫中還有兩處出現了桿秤的身影,為考察中國古代度量衡發展史提供了依據。除了帶給大家藝術審美上的愉悅,它還像一座知識寶庫,通過許多不起眼的畫面細節,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物質文明和技術特色,留待大家去探尋、去挖掘。
轆轤原理示意圖(繪圖/ 史曉雷)
G為水桶的重量,H為轆轤軸的半徑,F為手搖柄處所用的力(即提水的力),L為用力點到轆轤軸中心的距離。據杠桿原理:FL=GH,因此F=GH/L,可見若L為H的兩倍,那么提升水桶所用的力就為水桶重量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