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
1827年,美國作家埃德加·艾倫·坡創作了小說《漢斯·普法爾的奇特冒險》。小說的主人公漢斯·普法爾是一個生活在荷蘭鹿特丹的風匣修理工人。為了逃避債主逼債,他讓債主同意他試制一個新氣球來抵債。氣球制成后,漢斯獨自登上氣球,并一下子飛上月球。艾倫·坡對這個“宇航氣球”進行了非常細致的描寫:氣球的吊艙里裝有大氣凝縮器、氣壓表、望遠鏡、寒暑表、電位表、指南針、磁針、秒表、鐘、擴音器。此外,漢斯還攜帶了作為生活物資的蠟燭、生石灰、水、糧食以及作為寵物的貓和鴿子等。小說中還煞有介事地描寫了“宇航氣球”脫離地球引力圈,進入月球引力圈的過程。
隨著對外層空間的認識不斷深化,人們意識到,地球以外的太空是一片真空,不可能乘坐熱氣球這種只能在大氣層內飛行的航空器抵達。1865年,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發表長篇小說《從地球到月球》,給了世人一個嶄新的“去月球”的方案。小說講述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后,摩城大炮俱樂部主席巴比康提議用超級大炮向月球發射一顆“炮彈飛船”,建立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聯系。法國冒險家米歇爾·阿爾當獲悉這一消息后,自告奮勇要乘這顆“炮彈飛船”到月球去探險。最后,巴比康、米歇爾和尼卻爾船長等人在12月1日乘這顆“炮彈飛船”出發了。但由于在中途受到了火流星的干擾,“炮彈飛船”并沒有在月球上著陸,而是在離月球4500多千米外的地方繞月運行。
艾倫·坡筆下的漢斯·普法爾乘著氣球飛往月球
在續集《環繞月球》中,三位主人公將生死置之度外,仔細地觀測月球的面貌,并做了筆記。由于“炮彈飛船”的速度足夠快,得以飛往月球和地球引力相等的死寂點的另一邊,向地球降落,最終墜入太平洋。最后,三位旅行家被一艘軍艦救起,并受到美國人民的熱烈歡迎。
不過,現實中“炮彈飛船”最大的問題是初速度太快,很可能讓坐在飛船里的人在發射的一瞬間就被壓成“餡餅”。所以,火箭成為人類飛向太空的首選。
20世紀50~60年代,美國科幻小說走入黃金時代。美國科幻作家羅伯特·安森·海因萊因于1959年出版了小說《星船傘兵》。出身海軍學院的海因萊因,在這部小說中描寫了他心中用于太空戰——滿載著身著動力裝甲服的太空傘兵的巨型登陸艦突破敵人的防線,向對手的星球急速沖去的場景。當到達適宜高度時,登陸艦打開艙門,太空傘兵們蜂擁而出,靠著動力裝甲服內的小型噴射引擎降落到地面,與蜂擁而至的蟲形外星人展開殊死戰斗。
小說《從地球到月球》中的“炮彈飛船”內部圖插畫
這一時期,科幻影視劇《星際迷航》中出現的企業號星艦更令人印象深刻。企業號前端巨大碟形艙的設計靈感主要來自當時流行的各種“飛碟”目擊報告,而尾部的兩個“大圓筒”則是參照當時剛剛出現的噴氣式飛機引擎設計。而在影視劇中,這兩個“大圓筒”恰恰就是企業號的超光速引擎。
相比之下,同時期其他影視作品中的太空飛船駕駛室就顯得非常“寒酸”,基本靠各種管路和電路操縱飛船運行。其實,這是因為當時科幻作品里的宇宙飛船駕駛室都是按照現實中潛水艇駕駛室來設計的,有些宇宙飛船的駕駛室里甚至還安裝了潛望鏡。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宇宙飛行在駕駛體驗上,更接近于在大海中潛航。
本期刊出的中國科幻作家江波創作的《3018太空漫游》,在名稱上致敬了科幻大師阿瑟·C.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但內容上則展現了作者自己對于進入宇宙時代的人類所面對的生存困局的獨特思考。而《2370年的朋友》展現了作者對未來基于智能交通工具的嶄新生活方式的暢想。
《星際迷航》中的企業號星艦
迄今為止的演化歷程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人類之所以能夠從億萬生靈中脫穎而出,成為萬物靈長,不僅是因為我們可以在大腦中創造出這個世界上沒有的事物,更因為我們能夠用靈巧的雙手將這些奇思妙想變為現實。由此可見,在人類已經踏進繁星領域的今天,要讓人類成為能暢游星辰大海的“星際物種”,既要坐而思,更要起而行。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讓人類繼續邁向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