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潔
摘 ?要 ?在宜興,最為著名的當屬傳承千年的紫砂陶藝術,尤其是在今天非常重視飲茶環境和氛圍的情況之下,紫砂作為“世間茶具稱為首”的選擇,凝聚著紫砂藝人的聰明才智和無盡的心血,也折射出江南文化對于藝術形式的影響和我們審美觀念的改變。紫砂作品“掇球壺”在傳承經典的基礎之上,融入了自己的設計風格和藝術理念,把“掇球”的特點充分地展示出來,同時還非常的大氣實用。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作品,和傳統的“掇球壺”相比較,它采用了青灰色的色澤,整體的設計更加輕盈舒展,非常適合上手把玩,通過多年的臨摹紫砂光素器的經驗和對于器型特點的把控,在細節的處理方面更加游刃有余,讓我們可以在摩挲之中充分地感受到紫砂器的光素之美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 ?紫砂壺;掇球;造型特征;藝術魅力
江南水鄉宜興之所以被稱為“竹的海洋、茶的綠洲、洞的世界、陶的古都”,是因為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宜興的旅游資源可謂是得天獨厚,南部有著天目山余脈穿越通過,郁郁蔥蔥的竹海綿延千里,成為了江浙皖三省天然的分界線,茶竹相依,在大片的竹林下面掩映著起伏的茶園,每當人間四月禪茶季的時候,許多的游客都會來宜興進行一場禪茶之旅,放松心情、進化心靈。宜興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山水交融,形成許多的溶洞,再施以燈光的裝飾,非常的夢幻,吸引人們的眼球。但是在宜興,最為著名的當屬傳承千年的紫砂陶藝術,尤其是在今天非常重視飲茶環境和氛圍的情況之下,紫砂作為“世間茶具稱為首”的選擇,凝聚著紫砂藝人的聰明才智和無盡的心血,也折射出江南文化對于藝術形式的影響和我們審美觀念的改變。
1 ?紫砂壺“掇球”的造型特征
紫砂作品“掇球壺”(見圖1)在傳承經典的基礎之上,融入了自己的設計風格和藝術理念,把“掇球”的特點充分地展示出來,同時還非常的大氣實用?!岸蕖钡囊馑季褪嵌询B起來的意思,“掇球壺”的來源是根據“大亨掇只壺”的造型演化而成的,是幾何傳統圓器最為經典的代表之一,基本造型就是壺鈕、壺蓋、壺身由三個順序排列的球體組合而成,壺腹為大球,壺蓋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稱“掇球壺”。在制作此壺的時候,希望能夠把紫砂作為茶具的實用性第一表現出來,給人以更好的使用體驗。此壺壺腹部更加飽滿,非常適合茶葉的充分發揮;壺底收攏,給人一種亭亭玉立之感;壺嘴胥出壺身,出水流暢自然;與之遙相呼應的壺把則是耳廓型態,圈卷順暢,端握非常舒適;壺頸部和肩部的過渡轉折柔順絲滑,凸顯出高超的技藝水準;壺蓋凸起,壓合壺口嚴絲合縫;上面點綴的壺鈕非常的小巧可人,拿捏稱手,通轉壺蓋非常流暢,把玩性很好。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作品“掇球壺”,和傳統的“掇球壺”相比較,它采用了青灰色的色澤,整體的設計更加輕盈舒展,非常適合上手把玩,通過多年的臨摹紫砂光素器的經驗和對于器型特點的把控,在細節的處理方面更加游刃有余,讓我們可以在摩挲之中充分地感受到紫砂器的光素之美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2 ?紫砂壺“掇球”的藝術魅力
球形在藝術設計之中經常用到,代表著完美的弧度和藝術的審美,但是在紫砂器型之中,幾個球的堆疊唯有“掇球壺”才能夠做到如此的美妙,從現代美學的角度來考察和衡量,“掇球壺”集比例、氣韻、節奏、連貫、對比、平衡、協調、呼應等等于一身,堪稱完美。從壺腹、壺蓋、壺鈕的大小開始,就已經決定了整體的比例和平衡,我們在觀賞紫砂作品的時候,往往最先關注的就是器型的繁復程度,似乎只有無盡的裝飾才能夠展示紫砂藝術的技藝和文化審美,殊不知最為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來的往往才是最為經典和耐看的?!岸耷驂亍贝砹俗仙肮馑仄髦粮邿o上的幾何美學定義,在世世代代的傳承之中,非??简炞仙八嚾说膭撟魉疁屎蛯徝罉藴省T趯嶋H的制作過程之中,需要非常熟悉紫砂的泥性和收縮,因為幾個球形的重疊非常不好控制,收縮的比例不恰當的話就前功盡棄了,所以對紫砂的各個流程和環節都必須嚴格把控,才能夠呈現出完美的“掇球壺”,讓我們在使用的過程之中感受到其中的韻律感和氣韻的一氣呵成。這件紫砂作品“掇球壺”正是把前人的經典之作反復地研究之后,才決定采用了自己最為擅長和熟悉的技藝手法來演繹,算是對于前輩的致敬之作。紫砂光素之美可以說是最為純粹的藝術享受,可以讓我們充分地感受到紫砂原礦的裸露肌理特征和線條的起承轉合,在“大象無形、大巧不工”的至高意境之中,充分地領會到東方文明的藝術神韻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3 ?結 ?語
紫砂給我們的神秘感一方面來源于紫砂礦料的稀缺性,另一方面則是手工成型的不可控制性,當紫砂良好的性能被發現之后,許多的地方也都宣稱有紫砂泥的蘊藏,而實際上只有宜興紫砂泥才具有獨特的性能,至于全手工成型則是在紫砂巨匠時大彬開始不斷地完善,最終形成現在的規范和體系。如今紫砂已經成為了宜興最佳的對外宣傳名片,也是宜興紫砂匠人安身立命、發家致富的根本之所在,相信在未來也一定能夠蓬勃發展,帶給我們更多、更好的藝術作品。
參 考 文 獻
[1]閔華萍.談紫砂經典——“掇球壺”[J].江蘇陶瓷,2010(4):26-27.
[2]周嘉.淺談制作“掇球壺”后的認識[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9(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