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聽金
摘 ?要 ?中國有著幾千年漫長的歷史和文化,在文化誕生和衍進的過程中,就會產生種種能夠與人共鳴的具體形象,一方面人們固執地堅持著某一種具象,一方面人們又不斷地改變著這些具象,在堅持與改變的過程中,文化的內核得到了傳承。紫砂文化藝術創作就是這類眾多的文化具象之一,在流傳至今的紫砂壺經典造型中,“龍頭一捆竹”就是其中典型的文化具象型作品。
關鍵詞 ?紫砂;造型;文化;龍頭一捆竹
我們都生活在這片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土地上,崇尚著偉大的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它既豐富又深邃,吸引著無數人去探索、去感悟,有著無窮的吸引力。當文化的力量變得無比強大的時候,其往往就會帶有具體的形象,不再虛無縹緲,成為能夠觸摸、能夠看到的現實存在。在中華大地上,這種例子比比皆是,大到巍峨的歷史奇觀,小到我們生活中的日常用具,這些事物既承載著文化,也是文化本身。紫砂文化的誕生相對于悠久的中國歷史還很年輕,但其具象文化的功能卻早已體現,紫砂藝術創作中強大的包容力,使得各種各樣的文化元素都融入其中,具體表現就是一把把經典的紫砂壺造型,這些都是紫砂文化的具象表現。
1 ?作品“龍頭一捆竹”的造型特征
紫砂壺主要有光器、花器、筋紋器等,從中衍生出各種不同的壺式造型,每一種造型的誕生都有著各自的淵源,紫砂壺造型的衍變就如同中國的文字和繪畫,有著獨特的體例、構圖,讓人能夠從中領會藝術之美。作品“龍頭一捆竹”(見圖1)屬于紫砂壺造型中的花器,同時還帶有一些筋紋器的外形特征,既帶有十分抽象的一面,也十分的具體和形象。在多年的制壺過程中,我認為壺藝的提升就是一個不斷突破自我、了解自身的過程,作品“龍頭一捆竹”的制作就如同一面鏡子,能夠深度地反映我的內心,通過對這把壺的塑造,充分認識到重要的并不是塑造什么,而是內心對于所要塑造的感想。
清代邵大亨曾經制作了一件“河圖洛書龍頭八卦一捆竹”,這把壺就是眼前這件“龍頭一捆竹”的源頭,這一造型帶有很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上至壺鈕,下到壺底,每一個部位都帶有中國文化色彩的形體裝飾塑造,看起來內容豐富到了極點,卻規章有序,絲毫看不到雜亂,內里更孕育著一股恢弘之氣。當這些竹子被完全融入到壺形當中的時候,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文化上的強大,一種無形的精神印記。
2 ?“龍頭一捆竹”的文化屬性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以陰陽八卦作為始,到老子的道德經,再延伸到哲學、醫學、道教等方方面面。在一把小小的紫砂壺上,卻從上到下把他們都包括了進去,其所表達的是那個時期的人對于整個世界的認識,中國古典文化體系中的“天、地、人”思想。我們當代創作者在創作的時候,會更加相信自然的偉大,蘊含著對自然的認識,而將具有神話傳說色彩的太極八卦更多地作為一種裝飾,一種過去的文化符號來使用。在這一壺式所誕生的清代顯然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壺式不同,創作者的認識的差別,造就了其表達出不同的文化屬性。
在作品“龍頭一捆竹”中,竹子的形象被制作得規律而生動,尤其是中央的捆竹與壺底的壺足,都凸顯出了自然與人之間的關系,規律的竹子造型帶來了更多的人味,讓人感覺到自然的清新,又有一種帶著生活氣息的熟悉,壺鈕刻意升高,鈕身上同樣塑造了竹節的紋理,支撐起上面的太極,使不同的角度觀賞這件作品都能獲得不同的視覺感悟,俯看是一幅完整的太極八卦圖,而橫看則是充滿生活屬性的竹子,人與自然、人與世界,美好而和諧。
3 ?文化具象的感悟
紫砂壺有壺韻,這是一種藝術境界,是意境的體現。紫砂壺的壺韻與其美學特征是部分重合的,美的作品往往就具有更為豐富的韻味,只是茶壺的結構天然地就與自然美相沖突,如何調和兩者之間的差異,使其在最優美的狀態下獲得最佳的意蘊就成為了衡量一個創作技藝水平的標準。茶壺固然是視覺上的具體現象,在手工制作的同時要兼顧結構、布局、裝飾以及這些與整體之間的關系,要巧妙地配合,做到相得益彰。因為并非是將美的局部組合在一起就會形成一個更美的結果,主次不清、意韻不明,反而會使得作品自相矛盾,不能發揮出自身所蘊含的美的元素。文化沒有具體的形體,但具體的形體卻會指向某種文化,意境的塑造就是為了能夠更加清晰地表現文化的氣息,讓壺的韻味能夠發揮到極致,這就是文化具象在紫砂壺制作上的體現。人所共識的文化會產生一種共鳴,而中國文化的共鳴將會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變得越來越響亮。
4 ?總 ?結
文化的繁榮造就了藝術的興盛,藝術塑造就應該順應時代的潮流。中國正伴隨著物質文明的崛起而向著廣闊無垠的精神世界探索而去,當代中國的文藝創作必然會帶有這個時代所賦予的獨特印記,也必然會受到時代本身的影響。當代紫砂文化藝術就應當展現這個時代的特點,在傳承經典、承載中國文化的同時,塑造出當代中國文化的具體形象,以此吸引更多的人關注紫砂、喜愛紫砂,并將中國文化的聲音傳遞到更遙遠的世界。紫砂文化藝術的內涵將同眾多人的心靈一起產生藝術的共鳴,一把茶壺雖然渺小,其中卻裝著一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