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275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16.001
Clinical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 in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ty Committee of Dermatology of WFCMS
本指南的起草程序遵守了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發布的SCM 0001-2009《標準制定和發布工作規范》。本指南由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皮膚科專業委員會發布,版權歸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所有。
特應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稱為特應性濕疹、異位性皮炎、遺傳過敏性皮炎等,中醫學稱為四彎風,也稱奶癬、胎瘡等,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復發性、瘙癢性皮膚病。其確切的病因與發病機制尚未全部明確,目前研究認為主要與遺傳、環境、皮膚屏障功能異常、免疫失衡等多種因素有關。中醫藥治療AD有一定的優勢,不但可以控制病情,減少或延緩復發,而且可以改善患者生命質量。本指南將吸納和整合中醫藥防治AD的研究成果和治療經驗,借鑒臨床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形成具有中醫特色的診療指南,為臨床醫生診治AD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該標準對于促進臨床醫生、護理人員規范運用中醫藥進行臨床實踐活動,提高該病的防治水平,加強AD的管理,滿足人民健康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本指南屬于推薦性標準。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和醫療技術的發展,對疾病的認識將不斷完善,標準也將不斷得到修訂。臨床實踐中,不同患者的病情存在差異,本指南可作為臨床醫生的診療參考,具體實踐中應靈活運用。在使用本指南時還要兼顧不同級別醫院的客觀條件,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診療措施。
1 范圍
本指南規定了AD的疾病診斷、中醫的辨證分型、治療、日常防護與管理。本指南適用于AD的中醫診斷和治療。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Williams診斷標準(英國特應性皮炎協作組于1994年制定發表)[1]。
3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指南。AD以皮膚干燥、反復發作的濕疹樣皮疹和劇烈瘙癢為臨床特點,多從嬰兒、兒童期開始發病,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炎癥性皮膚病。中醫稱為“四彎風”“胎瘡”“奶癬”。
4 診斷
4.1 疾病診斷 參照Williams診斷標準[1]。
4.2 疾病分期
根據不同年齡段的表現,分為嬰兒期、兒童期和青少年與成人期[2]。
4.2.1 嬰兒期(0~2歲) 皮損多以急性濕疹表現為主。常分布于兩面頰、額部與頭皮,其后亦可蔓延至軀干或四肢的伸側。
4.2.2 兒童期(>2~12歲) 多由嬰兒期遷延而來,亦可不經過嬰兒期而發生。以亞急性和慢性皮炎表現為主,皮膚干燥,炎性皮損(紅斑、丘疹、水皰或滲出)、苔蘚樣皮損以及抓痕常共存。多發生于面、頸、肘窩、腘窩和小腿伸側。
4.2.3 青少年與成人期(>12歲) 可由嬰兒期或兒童期遷延而至,或直接發生于本年齡段。皮損表現與兒童期類似,以亞急性和慢性皮炎為主,皮膚干燥,多見肥厚或苔蘚樣變,部分患者亦可表現為癢疹樣皮疹。皮損多發于面、頸、肩及肘窩、腘窩等屈側部位,亦可以在軀干、四肢或手部發病。
5 辨證分型
5.1 心脾積熱證 多發于頭面部,嚴重者可泛發全身,皮疹色紅或潮紅,伴丘疹,或見抓痕,或頭皮附黃色痂皮,嚴重時可出現糜爛、滲液,伴劇烈瘙癢,難以入睡或哭鬧不安,或尿赤、大便干結。舌質紅,苔薄白,脈偏數,嬰兒指紋色紫達氣關。本證型多見于嬰兒期[3-6]。
5.2 心火脾虛證 皮疹可發于全身各處,尤以肘窩、腘窩等屈側部位最為常見,表現為反復發作性的紅色斑疹、丘疹,或丘皰疹,或水皰,或糜爛、滲液,往往瘙癢劇烈,煩躁不安,眠差,食少納呆。舌尖紅,苔白或白膩,脈偏數。本證型多見于兒童期[3-6]。
5.3 脾虛濕蘊證 四肢或者其他部位散在的丘疹、丘皰疹或水皰,局部皮疹肥厚、干燥脫屑,瘙癢時輕時重。伴神疲乏力,肢體倦怠,食少納呆,或大便稀溏。舌淡或邊有齒痕,苔膩偏白,脈緩,嬰兒指紋色淡。本證型多見于嬰兒期和兒童期[3-6]。
5.4 風濕熱蘊證 皮疹一般發作迅速,可泛發全身,以紅色丘疹為主,伴水皰或丘皰疹,糜爛、滲液不明顯,瘙癢劇烈。舌紅,苔黃,脈浮數或浮緩。本證型多見于青少年和成人期[7-8]。
5.5 脾虛血燥證 病情反復日久,患者全身皮膚異常干燥,瘙癢,軀干、四肢多發結節性癢疹,頸、肘窩、腘窩等部位皮膚粗糙肥厚呈苔蘚樣變,皮疹色暗,或明顯抓痕、血痂及色素沉著。伴面色萎黃,或腹脹納差,或大便干,眠差。舌質淡,苔白,或少苔,脈濡緩或細。本證型多見于青少年和成人期[9]。
5.6 脾腎陽虛證 病程日久,皮膚腫脹或滲液,瘙癢,畏寒肢冷,眼圈發黑,面色白光白或黧黑,或小便不利,或大便溏瀉。舌淡胖,苔白或滑,脈沉細或沉弱。本證型多見于成人期[8]。
6 治療
6.1 治則治法
本病的發生在本為稟賦不耐,脾虛失運,標為風、濕、熱、燥蘊結肌膚;與心、脾兩臟關系密切,治當標本兼顧,內外合治。急性期以祛邪為要,治以清心瀉熱、祛風除濕,兼顧健脾;慢性期以固本為主,治以健脾固腎、養血潤燥。
6.2 辨證內治法
6.2.1 心脾積熱證治法 清心瀉脾。推薦方劑:三心導赤飲(《徐宜厚皮膚病臨床經驗輯要》)。推薦方藥:連翹心、蓮子心、梔子心、燈心草、淡竹葉、車前子、赤小豆、生地黃、蟬蛻、生甘草。加減建議:皮疹鮮紅者酌加金銀花、黃芩、白茅根;不欲飲食者酌加焦三仙;瘙癢煩躁不安者酌加鉤藤、牡蠣(先煎);大便干結者酌加生枳殼、萊菔子[3-6]。
6.2.2 心火脾虛證治法 清心健脾。推薦方劑:培土清心方(《特應性皮炎中西醫結合治療》)。推薦方藥:白術、薏苡仁、太子參、山藥、連翹、燈心草、淡竹葉、牡蠣(先煎)、鉤藤、生地黃、防風、甘草。加減建議:皮疹鮮紅酌加金銀花、水牛角(先煎)、炒梔子;紅腫滲出明顯者酌加蒲公英、土茯苓、萆薢;瘙癢甚者酌加白鮮皮、白蒺藜、地膚子;納差者酌加雞內金、炒麥芽;眠差者酌加龍骨(先煎)、珍珠末(沖服)、合歡皮等[3-6]。中成藥:根據病情需要可選用小兒七星茶顆粒等[10]。
6.2.3 脾虛蘊濕證治法 健脾滲濕。推薦方劑:小兒化濕湯(《朱仁康臨床經驗集》)、參苓白術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推薦方藥:太子參、茯苓、炒白術、炒薏苡仁、蒼術、陳皮、炒麥芽、澤瀉、滑石、甘草。加減建議:干燥脫屑明顯者酌加生地黃、百合、沙參;滲液明顯者酌加土茯苓、粉萆薢、馬齒莧;瘙癢明顯酌加徐長卿、防風;納差者酌加山藥、炒雞內金[3-6]。中成藥:根據病情需要可選用參苓白術丸(片)、啟脾丸等[10]。
6.2.4 風濕熱蘊證治法 祛風清熱除濕。推薦方劑:消風散(《外科正宗》)。推薦方藥:荊芥、防風、蟬蛻、胡麻仁、苦參、蒼術、知母、生石膏、牛蒡子、生地黃、當歸、甘草[8]。加減建議:滲液多者酌加土茯苓、萆薢;皮疹紅腫灼熱者酌加金銀花、白茅根。中成藥:根據病情需要可選用消風止癢顆粒等[8]。
6.2.5 脾虛血燥證治法 益氣健脾,養血潤燥。推薦方劑:健脾潤膚湯(《簡明中醫皮膚病學》)。推薦方藥:黨參、茯苓、蒼術、白術、當歸、雞血藤、丹參、赤芍、白芍、生地黃、陳皮[9]。加減建議:瘙癢明顯者酌加白鮮皮、苦參;情緒急躁者酌加鉤藤、牡蠣(先煎);眠差者酌加龍骨(先煎)、珍珠末(沖服)、百合。中成藥:根據病情需要可選用潤燥止癢膠囊等[10]。
6.2.6 脾腎陽虛證治法 健脾利水,溫陽補腎。推薦方劑:真武湯[8]或五苓散(《傷寒論》)。推薦方藥:制附子、茯苓、白芍、干姜、白術、桂枝、豬苓、澤瀉。加減建議:皮膚灼熱、潮紅者酌加桑白皮、金銀花、連翹等;滲液明顯者酌加薏苡仁、白鮮皮、地膚子等;煩躁眠差者酌加柴胡、龍骨(先煎)、牡蠣(先煎)等;皮膚干燥脫屑,口干唇燥者酌加生地黃、白芍、肉蓯蓉等。中成藥:根據病情需要可辨證選用理中丸、腎氣丸等。
6.3 中藥外治法
6.3.1 針對紅腫、糜爛、滲出的皮損,可用以下方法:1)金銀花30 g、黃精15 g、甘草15 g(或按照2∶1∶1配比),加水煎煮后取液,藥液冷卻后進行外洗或開放性冷濕敷[3-4]。2)選用馬齒莧、生地榆、生黃柏、金銀花、野菊花等具有清熱解毒、收斂止癢功效的中藥,水煎后進行冷濕敷,濕敷間隔期外搽具有安撫保護,清熱收斂功效的油劑,如10%甘草油、紫草油、黃連油、青黛油、蛋黃油等[3-4,11-14]。3)以香油調和祛濕散或青黛散外涂。4)中成藥:復方黃柏液、皮膚康洗液[6,10,15]。
6.3.2 針對潮紅、丘疹、丘皰疹或散在水皰而無滲液的皮損,可用以下方法:1)用金銀花15 g、黃精15 g、甘草15 g(或按照1∶1∶1配比),加水2 000 mL,水煎至約1 500 mL,待藥液冷卻后取適量外洗[3-4]。2)中成藥:川百止癢洗劑、除濕止癢軟膏[6,8,10]。
6.3.3 針對干燥、脫屑、肥厚苔蘚樣皮損,可用以下療法:1)選用生地黃、黃精、地膚子、豨簽草等具有滋陰潤燥,祛風止癢功效的中藥,水煎后熏洗治療;2)5%~10%黃連軟膏外搽或封包治療[3];3)中成藥,如冰黃膚樂軟膏、青鵬軟膏、復方蛇脂軟膏[3,6,8,10]。
6.4 其他療法
6.4.1 針灸治療[16] 1)急性期。主要穴位:DU14大椎,LI11曲池,BL13肺俞,BL40委中,SP10血海,ST36足三里,SP6三陰交,SP9陰陵泉。2)慢性期。主要穴位:SP10血海,ST36足三里,SP6三陰交,SP9陰陵泉。治療時虛證施補法,實證施瀉法,留針30 min。急性發作期1次/d,慢性期隔日1次。
6.4.2 推拿 涂抹潤膚保濕劑后予以推拿。基本手法[3,5]:1)發作期,清天河水、揉中脘、沿兩側膀胱經撫背;2)緩解期,補脾經、摩腹、捏脊、揉按足三里。注:適用于12歲以下患者。
7 日常防護與管理
7.1 總則
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建立長期管理的理念,做好疾病的預防和護理。
7.2 皮膚護理
7.2.1 重視潤膚[2-3,17-18] 1)應堅持全身涂抹潤膚保濕劑,至少2次/d,保證足量、多次、長期使用。2)對于高風險嬰兒,在新生兒期應盡早外用保濕劑,可減少和延遲AD的發生。
7.2.2 合理洗浴[3,6] 1)洗浴時水溫不宜過高,控制在32~40 ℃為宜,時間一般5~10 min,每1~2天洗浴1次。2)沐浴產品應選用溫和、刺激性小的中性產品。3)洗澡后應立即涂抹潤膚保濕劑。
7.3 避免誘發加重因素
7.3.1 避免皮膚的接觸刺激和致敏[2-3,17-18] 1)穿著衣物應寬松、光滑、柔軟,避免接觸刺激性織物或纖維等。2)避免化妝品中的乳化劑、香料、防腐劑等刺激或致敏皮膚。
7.3.2 避免環境中的變應原[2-3,17-18] 1)環境中常見的吸入性過敏物質,包括塵螨、花粉、動物皮屑、汽車尾氣、香煙等,應盡量避免或減少暴露于以上物質及剛裝修的新居環境。2)定期清潔居住和工作環境,調節室溫和濕度(室溫25 ℃左右,相對濕度50%~60%)。3)不養并回避貓狗等寵物。4)戶外活動要做好防曬,避免陽光暴曬過長。
7.4 合理飲食
7.4.1 排查過敏食物[3,17-18] 食物變應原的判定需結合病史,變應原檢測結果,飲食日記等綜合分析,一旦發現過敏食物應盡量避免攝入,否則不必過分強調限制飲食和盲目戒口。
7.4.2 提倡新生兒母乳喂養[18-20] 1)母乳喂養建議至少4~6個月。2)母乳不足或不能進行母乳喂養時,高風險嬰兒(一級親屬有過敏家族史者)建議使用低敏配方奶粉;低風險嬰兒(一般人群)可選擇普通配方牛奶。3)添加輔食建議在6個月左右,不宜過早(小于4個月),也不宜過遲(超過8個月),并注意食物的多樣性。
7.4.3 減少攝入或不吃刺激性食物 建議進食新鮮蔬菜、肉類和水果,忌辛辣、煎炸、冰凍寒涼等刺激性和不易消化的食物,飲料、餅干、香腸、蜜餞等加工食品也不宜過多食用。
7.4.4 中醫食療建議 食療可選擇蓮子、干山藥、茯苓、薏苡仁、谷麥芽、芡實、百合等具有益氣健脾、消滯和胃功效的藥材。
7.5 起居有度
7.5.1 作息規律 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避免熬夜,改善睡眠質量[3,5]。
7.5.2 鼓勵適度的體育鍛煉 應在身體能夠耐受的情況下循序漸進進行身體鍛煉并長期堅持,運動時注意選擇合適的環境,運動前要對皮膚采取一定的防護措施,運動過程中應避免吸入或接觸變應原,運動出汗后應盡快清潔皮膚并合理護膚[3,5]。
7.6 調暢情志 1)患者應舒緩情緒、壓力,避免精神過度緊張。
2)家長及護理人員應充分理解和關愛患者,及時疏導他們的不良情緒。
3)必要時進行心理干預,幫助患者改善焦慮、抑郁情緒,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3-4]。
主要起草單位:廣東省中醫院。
參與起草單位:中國省部共建中醫濕證國家重點實驗室(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江西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南京中醫藥大學、新疆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重慶市中醫院、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美國新希望醫學中心(New Hope Medical Center)、澳大利亞北京墨爾本中醫藥中心(Beijing Melbour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entre)、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日本中醫藥研究會、新西蘭中醫學院(New Zealand College of Chinese Medicine Limited)。
主要起草人:陳達燦、禤國維、范瑞強、楊志波、段逸群、李元文、劉巧、魏躍鋼、劉紅霞、李斌、刁慶春、李紅毅、許愛娥、莫秀梅、劉俊峰、方一漢(美國)、劉熾京(澳大利亞)、古旭明(澳大利亞)、楊達(日本)、曹雪輝(新西蘭)。
參與起草人及審閱專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中國:艾儒棣、白彥萍、蔡念寧、陳信生、崔愛民、刁慶春、杜錫賢、方雅瑩(澳門)、符文澍(香港)、高凡棻(臺灣)、韓世榮、黃振明(臺灣)、黃宗瀚(臺灣)、李斌、李博鑒、李慧、李領娥、廖萬清、林麗珠、林穎、劉愛民、劉玲(香港)、劉瓦利、盧傳堅、馬萬里、馬振友、麥灼基(香港)、閔仲生、彭偉明(香港)、皮先明、瞿幸、孫虹、王霖(香港)、王玉璽、溫愛詩(香港)、溫海、吳清源(臺灣)、吳曉霞、吳曀明(臺灣)、席建元、謝秀麗、徐麗敏、徐宜厚、許德清、晏德英(香港)、楊柳、楊素清、楊曉寰、楊孝敏(臺灣)、楊玉峰、葉建州、葉智賓、查旭山、張廣中、張靖怡(臺灣)、張曼華、張毅、趙巍、鐘綺麗、莊甄娜(澳門)、曾憲玉。
新加坡:王葆方。
加拿大:周伯旭。
參考文獻
[1]Williams HC,Burney PG,Hay RJ,et al.The U.K.Working Party′s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topic Dermatitis.I.Derivation of a minimum set of discriminators for atopic dermatitis[J].Br J Dermatol,1994,131(3):383-396.
[2]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免疫學組、特應性皮炎協作研究中心.中國特應性皮炎診療指南(2014)[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4,47(7):511-514.
[3]中華中醫藥學會皮膚科專業委員會.特應性皮炎中醫診療方案專家共識[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3,12(1):60-61.
[4]劉勝,陳達燦.中醫外科學(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十二五”規劃教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238-242.
[5]陳德宇.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88-191.
[6]李斌,陳達燦.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170-175.
[7]禤國維.皮膚性病中醫治療全書[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6:150-151.
[8]中華中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濕疹(濕瘡)中醫診療專家共識(2016)[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8,17(2):181-183.
[9]趙炳南,張志禮.簡明中醫皮膚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4:162-163.
[10]楊志波.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南·皮膚病分冊[S].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108-115.
[11]陳紅風.中醫外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173.
[12]顧伯康.中醫外科學(高等醫藥院校教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140.
[13]陸德銘.中醫外科學(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41-142.
[14]李曰慶.中醫外科學(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185-186.
[15]中華中醫藥學會皮膚性病學專業委員會.復方黃柏液涂劑治療兒童濕疹、膿皰瘡、特應性皮炎專家共識(2016年)[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6,15(5):290-291.
[16]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中醫臨床實踐指南項目組.特應性皮炎中醫臨床實踐指南[S].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24-36.
[17]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兒童皮膚病學組.中國兒童特應性皮炎診療共識(2017)[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7,50(11):784-787.
[18]Wollenberg A,Barbarot S,Bieber T,et al.Consensus-based European guidelines for treatment of atopic eczema(atopic dermatitis) in adults and children:part I[J].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18,32(5):657-682.
[19]中華預防醫學會兒童保健分會.嬰幼兒喂養與營養指南[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9,30(4):392-417.
[20]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免疫學組.嬰兒過敏性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J].中華兒科雜志,2009,47(11):835-838.
(2020-03-11收稿 責任編輯:吳珊,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