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 中華中醫藥學會
中圖分類號:R256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16.003
Internation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of Chinese Medicine Amnesia(2019-10-11)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國際中醫臨床實踐指南 健忘(以下簡稱“本指南”)以中國中華中醫藥學會2008年發布的《中醫內科常見疾病診療指南 健忘》(標準號:ZYYXH/T21-2008)為基礎,2013年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對該指南中“健忘”部分進行臨床適用性及應用性評價,相關研究表明該指南在中醫診斷符合率、證候分類和調攝預防方面相對符合率較高。本指南在《中醫內科常見病臨床診療指南》中“健忘”部分基礎上,整合、優化以往國際中醫藥健忘研究成果,結合臨床實踐,對中醫藥治療健忘提出更為權威的診療建議,并通過廣泛征求專家意見,同時與海外中醫學術團體相關專家進行充分討論和協商,最終確定本指南。
本指南的起草程序遵守了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發布的SCM 0001-2009《標準制定和發布工作規范》。本指南由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和中華中醫藥學會聯合發布,版權歸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所有。請注意本指南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指南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
本指南制定的目的在于進一步規范健忘的中醫臨床診斷與治療,為國際中醫師臨床實踐提供中醫藥治療策略與方法。本指南簡明實用,可操作性強,具有指導性、普適性。
1 范圍
本指南規定了健忘的診斷、辨證和治療基本要求。本指南適用于健忘的診斷與治療。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指南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指南。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指南。ZYYXH/T21-2008中醫內科常見疾病診療指南 健忘。
3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指南。
健忘:記憶力減退、遇事善忘的一種病證,多與心悸怔忡、眩暈、不寐同時兼見。健忘,亦稱“喜忘”“善忘”。
4 病位
在腦,與心、脾、腎虛損有關。
5 病機
基本病機為思慮過度,勞傷心脾,陰血暗耗,生化不足;或年老體衰,房勞過度,腎精虧耗,導致腦髓失養而發;也可因七情內傷,肝氣不舒,痰瘀內阻,神明被擾所致。
本病以虛損為本,臨床多見虛實夾雜證。
6 診斷
6.1 診斷要點
以較長時期內記憶力減退、遇事善忘、雖經盡力思索不能追憶為主要表現。情緒低落、抑郁或心理失常可為誘因。排除癡呆、中風、失眠、郁證、癲狂等疾病導致的記憶功能障礙。
6.2 鑒別診斷
6.2.1 癡呆 癡呆和健忘都是老年人群的常見病。癡呆是由于腦器質性病變引起的全面腦功能下降,智力衰退,主要表現為呆傻愚笨,且伴人格和情感的改變,以及不識親人、外出迷路等,隨著病情加重,逐漸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健忘是由于老年人腦功能衰退引起的,主要以近事遺忘、生活能力尚好為主要表現。健忘的善忘前事與癡呆的問事不知,或不知前事,告之不曉等有根本不同。健忘病情較輕,但也可以是癡呆早期表現之一,若久治不愈,部分患者可發展為癡呆。
6.2.2 不寐 不寐可發生于任何年齡,而健忘則以老年人為多見。不寐輕者入睡困難,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睡,或時醒時睡,重者整夜不能入睡,而健忘則以近事遺忘為主要表現。不寐雖也可兼見健忘,但多見于長期不寐者,且一般病情較輕。
6.2.3 郁證 郁證多見于中青年女性,健忘男女均見。郁證為情志抑郁病證,以情緒不寧、心情抑郁、胸部滿悶、脅肋脹痛,或易怒欲哭,或咽中異物感為主要表現;健忘主要表現為記憶力減退,遇事善忘。健忘可以是郁證中的兼證,但非主要表現;若郁證經久不解,健忘可加重。
7 藥物治療
7.1 治療原則
健忘以虛證居多,亦有邪實者。其虛者多責之于心、脾、腎之不足,其實者多為痰瘀內阻,擾亂神明。治療以“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為大法。氣血虧虛可應用補益心脾;腎精虧虛,心腎不交可填精益髓,交通心腎。若見痰瘀內阻,氣滯血瘀者,可用疏肝健脾,化痰泄濁,活血化瘀為治法。
7.2 辨證論治
7.2.1 心脾兩虛證 證候:遇事善忘,心悸乏力,氣短神疲,兼有面色無華,口唇色淡,少寐多夢,納少腹脹,大便溏薄,舌淡胖或有齒痕,苔薄白,脈細弱。病機:氣血不足,心脾兩虛,心神失養。治法:補血養心,益氣安神。方藥:歸脾湯加減。生曬參(單煎)、黃芪、白術、當歸、龍眼肉、炒酸棗仁、茯神、遠志、木香、甘草。加減:氣虛甚者,少佐肉桂,取少火生氣之意;血虛甚者,加熟地黃、白芍以養血滋陰;不寐較重者,可加龍骨(先煎)、牡蠣(先煎)以鎮驚安神。
7.2.2 心腎不交證 證候:遇事易忘,心悸怔忡,失眠多夢,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手足心熱,潮熱盜汗,遺精,舌紅,少苔,脈細數。病機:腎陰不足無以上濟于心,心火不降無以下達于腎。治法:交通心腎。方藥:交泰丸加減。肉桂、黃連、熟地黃、山茱萸、生曬參(單煎)、當歸、麥冬、炒酸棗仁、白芥子、菟絲子。加減:偏于心陰虛者,加玄參、天冬、五味子以滋陰寧心;心悸怔忡甚者,可酌加龍眼肉、柏子仁以養心安神;盜汗嚴重者,可加五味子、浮小麥以固表斂汗。
7.2.3 腎精虧虛證 證候:記憶力減退,言語善誤,精神呆鈍,頭暈目眩,氣短倦怠,腰膝酸軟,面色不華,小便不暢,舌淡,苔白,脈細弱。病機:腎精虧虛,髓海不足,腦髓失養。治法:補腎填精,滋陰補髓。方藥:河車大造丸加減。紫河車(研末沖服)、黨參、茯苓、龜甲(先煎)、熟地黃、天冬、麥冬、杜仲、牛膝。加減:耳鳴耳聾者,加女貞子、磁石(先煎)、五味子以鎮攝養精;陰虛火旺者,加知母以滋陰降火;大便秘結者,加火麻仁、郁李仁以潤腸通便;精氣虧虛,形體羸瘦,足痿無力者,可酌加蛤蚧尾研末沖服、巴戟天、菟絲子、補骨脂、益智仁以大補腎精;兼腎陽不足者,可酌加鹿角膠烊化,淫羊藿以溫陽補腎。
7.2.4 痰濁上擾證 證候:近事遺忘,語言遲緩,眩暈頭痛,不寐多夢,倦怠嗜臥,胸悶不舒,肢倦身重,泛惡多痰,苔白膩,脈弦滑。病機:痰濁內生,上擾清竅,阻滯氣機。治法:燥濕化痰,宣竅開郁。方藥:導痰湯加減。法半夏、陳皮、制天南星、枳實、石菖蒲、白術、茯苓、生姜、炙甘草。加減:痰火傷津,大便秘結者,加大黃(后下)、瓜蔞以泄下通便,清化痰熱;寒痰者,加細辛以散寒通竅;濕痰者,加蒼術、厚樸以健脾化濕;頑痰者,加海浮石(先煎)、青礞石(先煎)以消痰下氣;兼見瘀血阻絡者,可酌加桃仁、紅花、當歸以活血通絡;兼見不寐多夢者,加夜交藤、合歡花、炒酸棗仁以養心安神。
7.2.5 肝氣不舒證 證候:健忘頭痛,頭暈目眩,急躁易怒,胸悶脅痛,每因情緒變化而增減,舌苔薄白,脈弦。病機:肝氣不舒,氣血不暢,神明被擾。治法:疏肝理氣。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陳皮、白芍、枳殼、川芎、香附、炙甘草。加減:日久化火而見心煩口苦、急躁易怒、舌苔黃、脈數者,去川芎,加牡丹皮、梔子、黃芩、石決明(先煎)、代赭石(先煎)、以清肝瀉火,重鎮潛降;食欲不振者,加麥芽、谷芽以消食和中;氣郁化火傷及肝陰而見口干、目澀、舌紅少津、脈弦細者,加北沙參、牡丹皮、石斛以清熱養陰。
8 其他治法
8.1 食療
核桃1個,生吃,2次/d,可增強記憶,消除疲勞,使大腦功能恢復正常。
遠志粥:遠志,泡、去心、去皮,研粉備用,10 g/次。先以粳米200 g,煮粥待冷,入遠志粉攪勻,再煮二三沸,食之。適用于心脾兩虛證。
療健忘粥:粳米100 g,用水淘凈,入砂鍋中,加入核桃仁25 g、干百合10 g、黑芝麻20 g,水適量,用文火煮熟即可。滋陰補虛,健腦益智,適用于腎虛而記憶力減退者。
8.2 針刺
主穴:神門、內關、列缺、三陰交、足三里、百會。心脾兩虛者,加心俞、脾俞、膈俞;心腎不交者,加心俞、勞宮、腎俞、太溪;腎精虧虛者,加心俞、腎俞、命門。
虛證,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實證,用瀉法。
8.3 灸法
取穴少海、百會、足三里。每晚臨睡前用艾條懸灸10~15 min。
8.4 推拿
取穴風池、印堂、人中等。使用一指禪按法、推法、揉法。
9 調攝與預防
9.1 飲食 造成記憶力減退的元兇是甜食和咸食,建議飲食宜清淡,多吃營養價值較高,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核酸類的食品,如蔬菜、水果、黑木耳、銀耳、大棗、魚肉等,不嗜煙酒。
9.2 作息 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做到按時就寢,按
時起床,保證每天睡眠至少有7~9 h。居住環境要清潔衛生。
此外,還要注意保持心情舒暢。
節制房事,避免腎精過度虧耗。
注意保持大腦的活力,尤其中老年人要多用腦,多同外界環境接觸。
進行適量的體育鍛煉,如經常活動手和肢體等,多進行戶外活動。
及時治療與健忘有關的病證。
主要起草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北京中醫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湖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
參與起草單位: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湖北省中醫院、浙江省中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山西省中醫院、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香港理工大學衛生及社會科學學院、全美中醫藥學會、英國哈拉姆中醫研究院、德國澳盆奈斯特骨科康復醫院、巴西中醫針灸診所。
主要起草人:張允嶺、張綦慧。
參與起草人及審閱專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中國:戴昭宇(香港)、丁硯兵、侯群、李濤、俞曉飛、張綦慧、趙建軍。
美國:田海河。
英國:江丹。
德國:耿直。
巴西:史宏。
澳大利亞:沈大衛。
(2021-05-21收稿 責任編輯:吳珊,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