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碧容 張飛相
關鍵詞 網絡廣播??;互動儀式;群體規范;共享情感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1)15-0085-04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廣播劇這一全新的藝術形式逐漸在中國壯大,并在新媒體賦權下出現了另一種表現與傳播形式——網絡廣播劇。最開始的網絡廣播劇是由民間愛好者“為愛發電”制作的,這種非營利模式導致很多廣播劇中途夭折。2017年許多專業的配音演員開始為廣播劇配音,貓耳FM出品的第一部付費耽美廣播劇《殺破狼》標志著網絡廣播劇付費模式的誕生,但發展至今仍未實現商業化轉型。隨著網絡廣播劇的二次元化,其在網絡平臺上逐漸被視為一個新的二次元聚合物[ 1 ]。因此,將網絡廣播劇與二次元下的粉絲經濟結合成為一種可探索的商業化轉型方式[ 2 ]。
網絡廣播劇有著與傳統廣播劇不同的特征。耽美成為網絡廣播劇的半壁江山,意味著年輕女性成為廣播劇的主要受眾群體,并依靠原著及聲優的粉絲基礎,構成“部落式的集群傳播模式”[3]。網絡廣播劇不僅塑造了新的聽覺模式,還成為跨媒介敘事行為的一部分。這種敘事方式疊加了聽眾的“真實”體驗,在故事的構建中形塑社交媒體平臺使用,導致真實與虛擬之間的隔膜被滲透[4]。
本研究以廣播劇《默讀》為例,以柯林斯的互動儀式鏈為理論基礎,探究了在集群傳播過程中,網絡廣播劇的受眾有著怎樣的個體傳播心理,即受眾是如何借助網絡廣播劇這一載體進行情感連接,形成群體團結,從而進行更大范圍的互動行為,獲得情感能量的。
1.1 互動儀式鏈理論概述
蘭德爾·柯林斯提出“儀式互動鏈”理論,描述了個體在短暫的情緒刺激下獲得情感能量,通過參與社會互動,最終形成群體團結與身份認同的過程。
互動儀式鏈理論關注個人與社會互動,因此與網絡群體事件有著較高的契合性,如“帝吧出征”事件[5],情感是驅動事件的根本動力,事件的傳播過程同時也是情感傳播過程[6]。互動儀式鏈理論也同樣被用于研究亞文化。如在飯圈文化中,飯圈群體共享著同一個偶像符號,不斷強化著身份認同[7];彈幕文化也以“集體興奮”的形式產生團結感[ 8 ]。同時,性別會對情感能量產生影響。在男性比例高的群體中,情感能量較低[9]。從商業消費來說,儀式和情感比身份或強制廣告更能動員消費者[10],這同樣適用于宗教領域,基于情感的互動儀式有利于提高宗教參與率[ 1 1 ]。
1.2 案例描述與數據采集
貓耳FM與配音社團729聲工廠聯合出品的網絡廣播劇《默讀》于2018年7月正式上線,截至2020年12月31日已更新至第五季第21期,累計約1億播放量,總評論數超10萬,有著足夠的討論熱度和粉絲基礎,因此本研究按照每一期廣播劇下的熱門評論,利用Python實現數據爬取。
在2018年7月25日第一期廣播劇上線至2020年12月31日時間段內,剔除小劇場、福利以及彩蛋共收集到71期廣播劇,采集到點贊數超過50的具有意見領袖性質的評論共計747條。通過內容篩選,排除顏表情、標點符號等無意義文本,最終獲得708條文本信息。
1.3 開放式編碼
本次編碼對每一條信息進行認真總結概括,每一條文本皆由多人共同商議決定,保證其客觀性,最后形成《默讀》網絡廣播劇評價的初步概念集合,見表1。
隨后使用開放性思維對上述概念進行歸類,總結為14個屬性。分別為原文摘錄、原著解讀、出品制作、虛擬在場、群體規范、聲優崇拜、作者崇拜、關系想象、道德批判、觀點表達、情緒宣泄、場景突破、群體認同、評價建議。各個屬性的具體概念見表2。
2.1 互動儀式鏈下的網絡廣播劇
盡管柯林斯所提出的互動儀式鏈主要關注親身在場的互動行為,認為通過媒介進行的遠程交流因缺乏實時交互而難以有效形成儀式,但是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互動儀式的構成要素在互聯網空間中呈現出不同的存在形式。
2.1.1 跨時空“打卡”下的虛擬在場
身體在場成為互動儀式的首要條件,然而媒介技術的革新使個體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間的“親身在場”,跨時空的交流和反饋取代傳統的身體在場,使“虛擬在場”成為群體互動的基礎,從而為互動儀式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
在屬性“虛擬在場”中,不少用戶以“打卡”和“求更新”的形式表明自己的實時在場;表明自己的持續在場則主要通過4種屬性:原著解讀、道德批判、觀點表達、情緒宣泄。這些行為不需要個體親身在場,來自不同時空的用戶在無數的“打卡”聲中共在,在觀點的碰撞中互動,形成群體聚集的體驗感。以“打卡”為標志的虛擬在場消除了空間距離感和陌生感,彌補了身體的缺席感,彼此交流意識形態,形成一種實時交互的高效互動儀式,用戶通過這種互動儀式構建起具有情感凝聚力的“想象的共同體”。
2.1.2 平臺、作者與聲優的三重區隔
群體意識的集合需要明確群體成員的身份,從而對群體外成員設置邊界。首先貓耳FM將自己定位為“來自二次元的聲音”,其用戶群體是基于二次元文化形成的趣緣社群,在屬性“關系想象”和“群體認同”中,用戶不再滿足于文本本身,而是更多地尋找文本與二次元結合的產物,如同人文、漫畫、手繪等,只有具備一定二次元資本的個體才能進入,為群體設置了二次元文化區隔。其次,通過對“作者崇拜”“聲優崇拜”“出品制作”這3種屬性的評論者ID、基本資料進行統計發現,評論中用戶基于對作者或配音演員某一方的喜愛而收聽廣播劇,通過設置昵稱、串聯同作者其他作品人物等行為表明身份,不僅對非崇拜者設置了邊界,同時也使群體內部出現了身份劃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群體互動后,原本身份屬性明顯的用戶逐漸被影響、同化,屬性區隔逐漸被滲透,出現書粉、作者粉及聲優粉雜糅的狀態。
2.1.3 關注焦點游移下的共享情感
群體的聚集需要一個共同關注的對象或活動來維持群體行為,從而使其成為群體共同感知的焦點。分析發現,“原文摘錄”和“原著解讀”這兩種屬性占總評論數的51.9%,說明網絡廣播劇的原始文本始終是用戶關注的中心。同時,根據“場景突破”屬性,個體對原著劇情的理解不僅局限于虛擬文本,還會實現虛實場景的聯動,比如將原著中性侵女童案件與“鮑毓民案件”結合,通過屬性“觀點表達”和“情緒宣泄”表現出來,形成特定情感氛圍,這表明關注焦點在一定范圍內會出現“虛擬作品-現實事件”的游移,且游移的邊界由群體成員設置。
隨著評論點贊數的增加,文本所包含的情感也逐漸超越個體,成為集體共享的情感狀態,比如“道德批判”屬性中對犯罪嫌疑人的譴責必然招致集體聲討,從而形成集體意識,完成以關注焦點建立情感紐帶的儀式互動。
2.2 網絡廣播劇的互動儀式結果
當互動儀式各個構成要素有效整合時,網絡廣播劇的互動儀式可產生相應的儀式結果:群體團結、個體獲得情感能量、群體象征符以及道德標準。
2.2.1 個體身份認同及群體團結
當個體對自身作為群體成員身份得到自我認可和他人認可時,就會產生群體團結。這是個體在積極主動互動時所獲得的情感能量。在屬性“群體認可”“情緒宣泄”“愛情期待”下,用戶通過評論尋求年齡或情感上的認同,而其他成員則通過回復、點贊接納該成員。在這種留言互動中群體活躍性上升,為搶占評論前排,用戶會在第一時間收聽并評論廣播劇,當某個用戶頻繁成為熱評,就會被其他成員“眼熟”并成為該群體的意見領袖,成員間逐漸建立起長期穩定的情感聯系,并且通過個體不斷加強的情感能量鞏固群體團結,以獲得群體歸屬感。
2.2.2 二次元“神圣物”
群體關注的焦點往往成為該群體的象征符號,是與成員緊緊捆綁在一起的客體,具有神圣不可冒犯性。網絡廣播劇自誕生起就有著明顯的二次元色彩,無論是評論用戶的頭像、ID名稱還是評論話語,比如“兇.jpg” “QAQ”等文字,ID名“曉星塵本人”“甜甜的默讀女孩兒”等都具有二次元文化的風格。這種話語特征以及表達方式成為群體內統一的話語模板和身份認知標準,并在長期發展中成為群體的儀式語言。貓耳FM的整體設計以及定位都圍繞著二次元展開,“二次元”作為集體意識的具體指代對象,創造了互動儀式中的“共同符號”。
2.2.3 群體規范與道德標準
當群體內的“神圣物”遭到侵犯時,群體成員個體的道德感就會成為群體的道德標準,成員會對違反道德的行為進行譴責,以擁護群體符號的神圣感。在屬性“群體規范”中,成員逐漸形成了一系列標準以規范群體行為,主要表現為成員自愿為廣播劇刷播放量、自愿付費收聽廣播劇、拒絕盜版和抄襲、禁止劇透、禁止提及不同作者和配音演員的其他作品以及反派必須得到譴責。一方面,成員會積極在評論和彈幕中呼吁以上規則,以強化道德標準;另一方面,在“道德批判”屬性作用下,強烈的道德感會促使成員對其他為反派辯解或違規成員進行譴責,并衍生到現實層面,據理力爭說服不同意見者,堅決擁護此前設立的道德標準。
本研究以貓耳FM平臺出品的廣播劇《默讀》為例,對其受眾的互動儀式進行數據分析和屬性歸類。研究發現,網絡廣播劇中以打卡、宣泄為標志的“虛擬在場”取代了傳統互動儀式中“身體在場”的群體聚集,這是媒介技術改革下互動儀式的新發展;其次用戶利用跨時空的“虛擬在場”設定了以貓耳FM為主的二次元區隔以及由作者、聲優共同構成的粉絲區隔;最后作品這一關注焦點在群體成員所規定的界限中發生了“虛擬作品-現實事件”之間的游移,使文本中包含的情感在點贊、回復后成為集體意識,進而產生情感連接。
這種互動儀式也產生了相應的互動結果。當個體的虛擬在場達到一定規模,就會積極主動地尋求他人認可,他人的點贊、回復積蓄著個體的情感能量,提高個體對群體的忠誠度,強化群體團結。群體的團結又會使成員主動維護“二次元”神圣性,最后,當神圣物收到侵犯,道德感便會產生,促使用戶建立群體規范,竭力阻止違反道德行為的產生,并映射到現實層面,轉化為成員價值觀的體現,從而維護整個二次元社區的秩序。
參考文獻
[1]方正.網絡廣播劇二次元化的發展和生存態勢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8.
[2]姚萌.中國網絡廣播劇發展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7.
[3]吳燕楚.網絡廣播?。盒旅襟w時代下的集群聲景娛樂[J].視聽,2020(8):58-59.
[4]Dann.Only half the story:Radio drama,online audio and transmedia storytelling[J].Radio Journal: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Broadcast & Audio Media,2014,12(1):345-355.
[5]谷學強.互動儀式鏈視角下網絡表情包的情感動員:以“帝吧出征FB”為例[J].新聞與傳播評論,2018,71(5):27-39.
[6]蔣曉麗,何飛.情感傳播的原型沉淀[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39(5):12-15.
[7]蔣真真.互動儀式鏈視角下“飯圈文化”研究[J].青年記者,2020(8):24-25.
[8]張玉璞.基于互動儀式鏈理論的青年彈幕互動儀式作用機制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18(3):65-71.
[9]FergusonTodd W.Whose Bodies· Bringing Gender Into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 Theory[J].Sociology of Religion.2020(3):3.
[10]KeithR. Brown.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and the Mobilization of Conscientious Consumers[J]. Qualitative Sociology,2011,34(1):121-141.
[11]Jason Wollschleger.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and Religious Participation[J].Sociological Forum,2012,27(4):896-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