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蘇凌 大野川


近期,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21年7月份印發的一份《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的文件(以下簡稱“雙減”)。隨著面向全國的“雙減”政策9月1號正式實施,各項新政的部署工作都進入倒計時階段,教育問題再一次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這輪“雙減”政策勢必推動中國教育事業向前移動,我國K12教育由政策帶動從1.0時代逐步向2.0時代迭代升級,這是一場關于中國未來的教育改革!
K12教育重回使命之路!
K12借鑒歐美國家教育體系名詞(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是學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縮寫,被用來代指基礎教育,而K12階段教育任務是對一個人的基本素質的建立,也就是說是給人生打基礎的重要階段。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并在多年的教育習慣下,人才的供給側與社會剛需的矛盾與沖突日益明顯,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無論是對“雙減”政策的條款解讀,還是擺在眼前的事實,都讓人感慨這場變革,速度如此之快,又如此徹底。
政策出臺快一個月了,幾乎所有去年風頭正盛的K12教育企業都在收縮,大幅裁員、轉型謀生。好未來、新東方、高途這三家教育培訓品牌總市值從最高時的超1300億美元,跌到如今的70億美元。如今,我們不得不承認,“教培行業一個時代結束了”。
“雙減”政策全文30條內容,涉及到校外培訓的方方面面。逐條品味,處處顯露國家對教育改革的決心,指導政策設計完備,或許“教育市場”一詞會隨著新政的展開而成為明日黃花。K12教育必然回歸使命之路!
北京、廣州等地率先落實“雙減”政策
對于北、上、廣、深這樣的文化經濟重鎮,“雙減”政策率先落實,具有一定的表率和標桿兒作用,這些地方聚集了大量剩余的K12教育資源,“雙減”從這里開始也表明了政府對于教育改革的決心。一言以蔽之,要改就從最重要的地方改!
8月17日,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了《北京市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措施》新聞發布會,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介紹了北京市“雙減”工作推進情況、主要思路和舉措以及新學期重點工作等內容,并解答了相關問題。北京市“雙減”工作的主要目標,是確保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于2021年底前有效減輕、兩年內成效顯著,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明顯提升。北京作為首善之區,“雙減”政策的要求在全國來講是最為嚴格,改革力度最大的,對全國具有表率和示范作用。
同時,廣州市教育局發布《廣州市教育局關于做好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校外培訓負擔工作的通知》。明確規定:對于開展體育(或體育與健康)、藝術(或音樂、美術)以及綜合實踐活動(含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等非學科類培訓的機構(以下簡稱“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各區教育行政部門參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8〕80號)和廣東省學科類培訓機構的設置標準(粵教策〔2018〕6號)的要求進行審批,發放辦學許可證,確保證照齊全。從細摸查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底數,全面摸查現有未取得辦學許可證的非學科類和外語(英語、日語、韓語)類校外培訓機構,于8月17日前填寫《情況摸查表》報送市教育局。
隨著“雙減”工作實施倒計時,各地政府的工作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在記者了解“雙減”政策的過程中,發現在北京各區文旅部工作網站上很容易檢索到相關地區盈利性文化藝術培訓機構的備案部署工作的新聞和報道。如密云、順義、海淀等區早在“雙減”政策落地前,就進行了工作部署,甚至將備案電話公示,方便各個機構辦理備案登記。社會盈利性藝術培訓機構的管理制度的變更,也體現了國家對于教育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把控和要求。從原來的各地教育局的許可證制到文旅部備案制,最大的變化是原來可以進行許可范圍內的所有項目,而備案制度,只能開展項目相對要少很多。在“有證還是沒證”之間,其實不是少了一條門檻,而是為藝術培訓機構上了一道“緊箍咒”。
教育關乎民生,社會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已經出現扎堆和過盛,大量的語文、奧數、英語等學科類補習班比比皆是。僅僅以北京教育高地——海淀地區,很多學生除了校內學習,還在課余時間報有大量補習班,而奧數、英語存在大量一個孩子同時上好幾個補習課的情況,這在“海淀家長”的大軍中比比皆是,不余遺力地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也催生了教育金融的形成和發展,成了某金融投資的大餅,在利益的驅使下,教育偏離了自己的使命!
走出“學堂樂歌”百年傳統
教育就是以人為本,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但由于國內的人口眾多,社會教育習慣和功利之心驅使,讓很多孩子的天賦和才能被現行的教育制度埋沒,甚至還出現了一些無法挽回的悲劇。我們不得不面對,在國際重大核心技術和重要學科領域的競爭中,中國人才的優勢并不明顯,這是我們必須要正視的現實!國家的發展,社會的創新,首先要有創新的人才!
“長亭外,古道邊”一曲李叔同填詞的《送別》由此拉開了中國現代化教育序幕,“學堂樂歌”出現在了中國的新式學堂上。美育教育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期的清末民初,當時的政治改革家們主張廢除科舉等舊教育制度,仿效歐美,于是一批新型的學校逐漸建立了起來。當時把這類學校叫做“學堂”,把學堂開設的音樂課叫做“樂歌”課。簡單說來,組織學堂的學生演唱歌曲,多以簡譜記譜,曲調來自日本以及歐洲、美國,由中國人以中文重新填詞。關于美育的教育也由此開始,然而百年過后,我們的校園依舊以“學堂樂歌”的教學方式進行授課,顯然已經不合時宜!
“雙減”政策的出臺,不得不提到美育教育2.0的迭代升級。2021年3月20日,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學科交叉與新文科視野:中國美育2.0普及審美觀念與測量方法》高峰論壇。這次會議是“雙減”政策出臺的三個月前舉辦的,這場云集了各路教育專家的盛會,悄然醞釀了一場引發中國教育根本思想的改革。
這次會議不久,記者走訪了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王杰副教授,她對即將改革的美育教育課標的校內美育2.0體系進行了解釋。她稱:2.0體系標志著國內教育進入了全面教育的時代,以藝術核心素養為導向時代。由于長時間受師資限制,以往校內常見的只有音樂、美術課,改革后國家文件提出,學校要開全開齊五門課: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傳媒藝術),大力推行多維度的美育教育。所以美育教育內容首先擴大了,學生感受自然也就多了。
“雙減”政策,明確提出了“拓寬服務渠道,引入社會優質資源和優質師資參與課后服務,發揮好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校外活動場所在課后服務中的作用”。可見,社會藝術教育產品和服務,必將以迭代到2.0體系。簡單來說:社會藝術教育與校內教育地位同等重要,納入到同一個體系中,社會藝術教育要實行國家標準!
“雙減”后,校園、社區急需社會培訓資源
目前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藝術教育研究中心(所),正在逐步對全國藝術培訓機構進行規范,他們的任務就是為校園、社區等輸送更多有質量的教育產品和服務。
王杰解釋道:“新的課標實施后,校內需要向社會購買教育服務。社會教育就要規范,按照教育部門的標準衡量,對不合格的藝術培訓機構慢慢淘汰。我們現在的工作重點就是要對社會的教育進行規范和評估,對于不符合教育要求,評估不合格的機構不給予營業的資格。社會教師的師資培訓也是這次改革中的重要工作,由于社會需要大量的老師,我們計劃讓原有藝術教師接受培訓后,轉型教學理念和方法,從而也能為校內服務。”
據王杰教授介紹,“雙減”政策必將使得大量學校向社會藝術培訓機構購買服務和產品,以彌補現有的短板。目前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藝術教育研究中心(所)為社會藝術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系統的師資培訓和完整的課標。總體來說,這些課程具有五個核心素養要素:藝術感知、審美體驗、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綜合融通。從過去掌握專業技能的思想,要過渡到對個人藝術核心素養的挖掘和培養。
美育2.0體現的是“人本教育”,通過社會與校內教育形成一個共同體,統一教育思想,注重人才能力和素養的塑造。早在四中全會國家對教育提出了“要建立全民終身學習體系。通過教育體系的升級,達到社區教育理念與國際接軌的目的,也就是說0~100歲的人都屬于社會教育的范疇。教育是伴隨終身的教育,藝術教育進入社區便可以涵蓋更為廣泛的人群。
校內美育教育亟待多元化發展
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客觀的現實是,國家的建設需要創新人才,然而現行的教育無法滿足這樣的要求。記者在不同場合與不同教育專家都談到了這樣的問題,答案都是令人堪憂的。
著名音樂教育家、中國音協奧爾夫協會李妲娜會長在今年的國民音樂教育大會開幕式上,對現行校園美育教育提出了更為合理化的建議。她認為:首先是從幼兒園到高中給了我們最多的年齡段和課時(之一)!但藝術教育最重要、最有效的關鍵期就在幼兒園和小學期間,也是他們全面的感性和身體各方面(協調、反應、力量、效率等)發展最佳1期。 我建議幼兒園階段藝術教育重點在動作、器樂和美術(感覺想象創造)戲劇(非語言的戲劇化元素),歌唱要有但不重點。
小學階段基礎性入門性,主要運用各藝術的基本要素探索與創造。重在操作體驗,這個階段特別是音樂(器樂)能力發展的最關鍵期。是開始了解藝術與生活關系,通過群體合作學會社交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
初中階段增加各門藝術在基本要素基礎上,初步接觸結構化的體驗,理解藝術與文化社會歷史的關系。作為專長,舞蹈、戲劇、美術在初中是關鍵發展期,但主要依賴校外培訓,而非課堂教學的目的。
到高中是人類第二個創造力發展高峰期,藝術教育要為此創造更多樣、多層次的活動,使這個年齡段在身、心、智上得到健康成長。
而歌唱作為專業和愛好需在變聲期后才是真正地學習培養期。
在李會長的發言中,提到了器樂學習對于孩子這個階段學習的重要性,對整體的藝術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全面的。
無獨有偶,“雙減”政策、美育教育2.0、李會長的發言,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了校園的美育教育,而美育教育關乎的是人才的核心素養,指向教育的本質。
校外藝術培訓教師有望“并軌”校內
隨著“雙減”政策實施的加快,藝術素養進入中考的時間日益臨近,校內藝術素養課怎么學?誰來教?又怎么考?都成為“雙減”政策實施后一個個接踵而來的問題。
首先就是新課件的開發問題。在采訪王杰教授時她談到,藝術素養考試沒有唯一答案,比如唱一首歌,學生可以改調,給予發揮的空間,不是考住孩子,而是考察孩子文化理解高度,在某個階段,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對音樂的背景、區域,或者是理解、自我解讀。目前北京師范大學附屬的教育平臺學校已經采用了一些最新研發教材。這批學生是新、舊教育改革后承上啟下的一代,體現了美育2.0教育思想的教學轉化。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
《意見》提出,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范圍。全面實施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將測評結果納入初、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納入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計分科目。
《意見》要求構建大、中、小、幼相銜接的美育課程體系,明確各級各類學校美育課程目標。高等教育階段將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實行學分制管理,學生修滿公共藝術課程2個學分方能畢業。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將美學、藝術學課程納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課程體系。逐步完善“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的教學模式。
“雙減”政策無疑為社會藝術培訓迎來機遇和挑戰,如何利用好政策導向和政府扶植,做好自己,推動社會藝術培訓行業的發展,是值得每一位從業者,特別是企業領導思考和定位的。
在樂器行業,有些企業早在多年前就開始了“進校園”的項目,還有一些企業以“校企聯合辦學”等形式也把企業做到校園之中,這些都是本行業中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典范。
記者認為,首先要認真把握、解讀新政,仔細思考新政背后的意義和導向。以推動社會藝術教育為目標,就要達成校內、外教育并軌,使得學生用一個成本時間得到更高效率的學習成果。社會藝術教育培訓機構要成為校內教育的助手,校外要有更全面的補充,老師的教學相對于校內更為細化。助力校內、外教育,加強素質教育,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發展職業教育,參與職業教育、舉辦職業培訓,服務終身教育,促進鄉村教育振興,指導家庭教育等等都是目前藝術教育行業們可以“彎道超車”的機會!
“減負”背后是增值
由于藝術培訓行業的特殊性,這個行業大型的連鎖品牌并不多。對于大多數的中、小型培訓機構 “雙減”政策帶給他們的除了機遇還有很多挑戰?
琴行管理學院院長李仙星,對國內琴行行業了解甚多。他為國內眾多琴行老板們打開了一些未來發展的思路。如與幼兒園、小學合作,政策上提倡素質教育,適當引進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參與課后服務;藝術培訓機構內部要發力和不斷提升,提高課后服務質量,制定課后服務實施方案,增強課后服務的吸引力。鼓勵有條件的學校在課余時間向學生提供興趣類課后服務活動,供學生自主選擇參加。
社會藝術培訓能不能在“雙減”政策下獲得紅利?答案是顯然的。多元化發展,增值化的服務和樹立自由品牌的價值,是藝術培訓機構經營者們必須明確的發展路徑。機構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教育培訓”,而是涉及到很多“項目”。要把“藝術教育機構”,作為素質教育的綜合服務體和平臺,可以作為“師資培訓基地”,對外派送師資,這對機構專業要求提出了一定的挑戰;可以對企事業單位進行培訓;公司團隊活動排練;酒吧演出派送;MV短視頻制作,網絡童星打造等等,只有放開思路,才能收獲更多的政策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