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正東




摘要:在歐洲藝術中,西方神話可謂是一個豐富的寶庫,被廣泛使用在藝術相關的領域當中。這種影響在法國作曲家莫蓋特的身上也有所體現。從作曲家的標題中便可清晰地感受到印象派音樂以及巴黎新思潮對他的影響。筆者以《牧神之笛》為文本,旨在探討作曲家如何巧妙地將神話元素與標題音樂完美融合,以標題為覆蓋,賦予了音樂豐沛的生命力。
關鍵詞:莫蓋特? 長笛演奏? 牧神之笛? 藝術特征
法國作曲家朱勒·莫蓋特作為一個天生便有著浪漫基因的法國人,受個人審美以及音樂趣味的影響,其偏愛以希臘神話作為音樂創作的靈感來源。其長笛奏鳴曲《牧神之笛》(1906年)無疑是他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這種典型的法國浪漫主義后期風格深深地影響了許多長笛演奏家。
一、法國長笛藝術的回顧
巴洛克時期是法國長笛藝術的初創時期。布拉維·米歇爾(Michel Blavet)作為法國長笛藝術的開拓者,為法國長笛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當時法國正處在路易斯王朝的輝煌之中,皇宮貴族對長笛的喜愛,對其的發展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后期,長笛在制式方面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德國長笛演奏家、機械工程學家泰歐巴德·波姆(Theobald Boehm)由于增加了機械按鍵,長笛半音的發音更為準確,音色的變化更為豐富,演奏的流暢度也得到大幅度提高。波姆長笛的出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其更加滿足人們對于獨奏樂器在性能以及發音方面的要求。自此,德胡思便極力在巴黎音樂學院推行經由波姆改良后的新式長笛,令波姆長笛迅速在法國普及。為法國長笛學派對世界長笛領域持續一個多世紀的影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標志著法國長笛走入成熟期。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巴黎相繼舉辦三屆世界博覽會,這其中最大的成就便是為法國音樂中注入了東方的元素。1984年德彪西以《牧神午后》喚醒了現代的音樂細胞。《牧神午后》以及《蘆笛》的相繼問世,為長笛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同時掀起了法國音樂的又一陣狂潮。
二、音樂的詩性
詩性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各異教民族的原始祖先,按照自己的觀念去創作事物,因為能憑借想象創作事物,他們就是‘詩人’,詩人在希臘語中就是創作者的含義”[1]。可以說,所有帶有創造性或本源性的感性認識,都是詩性的。如此以來,音樂無疑也是詩性的。人類從自然的世界中尋求和探索各種音樂元素,并將它們組織起來,構成形態各異的線條,從而形成一個流動的音響世界。而人們則在這個五彩斑斕的音響世界中尋求著各自的審美體驗。《牧神之笛》更是如此,作曲家不但借助希臘神話中的經典形象,還援引希臘古詩的章節作為注解,將作品中描繪的意象變得更加具體。
1.音樂的抒情性
詩歌常常為人們創造出巨大的想象空間,使人們可以在文學家打造的世界中不斷馳騁,這些被描述出的豐富的想象,需要依靠于詞匯來達成。音樂是上界的語言,一部作品需要被感知、感受、領悟同樣需要詞語,而這種詞語便是一個個音符,通過不斷地橫向疊加、衍化、散化逐漸變得縹緲、無形,達到時間維度上的不斷鋪陳。即,通過細膩的音色變化與音響的安排,體現音樂中的詩性。
如譜例1所示,長笛聲部是一個寧靜、略帶活潑的主題。該主題呈現出自上而下的運動特點,圍繞著長笛的中高音區演奏,這個音區的長笛發音甜美、抒情、柔和,從旋律音響的效果上來看,就具有抒情性質,而這正是詩歌的一個重要特征。鋼琴的織體同樣具有這樣的抒情特點,為了符合長笛情緒,鋼琴聲部基本位于中音區,和聲節奏寬廣。左手以持續的五度進行為支持,右手輔以簡單的下行線條,由于節奏的不同步,減少柱式和弦的厚重感,增強作品寧靜、祥和的整體基調。
此外,還可以看到,引子部分顯示出一定的聲樂作品特征。在聲樂作品中,存在大量將重復性質片段做引子的情況。通過對比鋼琴與長笛聲部,可以清晰地看到兩個部分的相似性。鋼琴演奏的部分仿佛是長笛演奏之前的一個小小過渡。這個帶有聲樂作品特征的引子,卻被作曲家應用到了器樂作品當中。從中便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對于畫面感、詩歌屬性的著重強調。
詩歌作品往往都需要借助聲情并茂的朗讀,來凸顯那一份蘊藏在文學中的韻律。音樂作品中同樣需要借助感情。而這種感情早已被作曲家悉心地編寫在了樂譜之上。如譜例2所示,對比譜例1可知,兩者呈現出平行關系。在音區上首先做了變化,由之前的高音區變為中音區,在音樂材料的組織方式上也有了變化,譜例2中在主要材料陳述之后,并沒有如上例一般采用引申發展的手法,而是裁截主要材料中的三連音材料,通過模進的手法將?e2-c2構成的三度關系,擴展了2個小節。此外,從調性上也可以感受到譜例1與譜例2之間的區別,此處由于?E音的引入由F調瞬間轉為?B調。雖然兩個部分有明顯的同源關系,但調性的變化以及音區的變化,拉開的距離,彼此之間產生了明顯的對比。這種對比就可以理解為一種文學表達上的語氣。通過語氣的變化,令原本相似的部分產生了情感上的波動,為作品增添了詩意。
2.對音樂形象的塑造
音樂作品不同于文學作品,其形象的塑造只能借助無形的聲音完成。通過聯覺產生一定的心理效能感,從而喚起內心的情感經驗,以此模擬和構建出一個情感意象,將無形的聲音轉化成為具體的形象或情節。音樂與其他有形的藝術不同,雖然音樂形象并不具有空間性(不具備實體),但卻具有時間性,因此對于音樂形象的塑造一定需要具備一定客觀實在性,才能在時間流動的過程中被聽眾充分感知并理解。《牧神之笛》是一部具有情節性的長笛作品,共分為三個樂章。《牧神與牧羊人》《牧神與小鳥》《牧神與仙女》每個樂章分別輔以短詩進行情節描述①。
第一樂章,并沒有著重描繪牧神的形象而是在極力突出牧神悠揚婉轉的笛聲。牧神在希臘神話中是一個成熟男性的形象,而通過譜例1、2也可以明顯感受到作品中描繪的是一段優美抒情的旋律,并不是一個人物的形象。通過作曲家附上的簡短詩歌,也可以感受到這種創作意圖。但是牧神的形象并不是沒有出現。譜例1中鋼琴聲部組成的織體形態——左手位于中音區的五度音程與右手帶有休止的二度運動,便組成了一個緩慢的帶有行進感的步伐律動,而這就是牧神形象的隱性表達。即長笛聲部與鋼琴聲部共同形成了一幅牧神一邊吹笛子一邊走動的動態畫面。
第二樂章以一個遠景的方式將牧神的整體形象呈現出來。如譜例3所示,作曲家將牧神塑造為一個較為優雅男性的形象。在音區的選擇上基本處于長笛的低音區,長笛低音區的聲音較為濃厚,鋼琴聲部長音狀的低音以及mf的力度更是對于其男性身份的暗喻。鋼琴聲部分解和弦式伴奏織體與旋律相互靠近、分離,仿佛縈繞在牧神身邊的淡淡霧氣,只是能感受到他綽約的輪廓與散發出來的略帶憂郁的氣質。當然這份憂郁與朦朧也與小鳥形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第二樂章小鳥形象為一個十分具象化的帶裝飾音的同音反復,并通過多次強調形成一種音型化的表達。這與之后出現的牧神形象在線條化寫作的構成方式上,產生了鮮明的對比,并由此形成了聽覺以及心理上的近遠景感受。
在第三樂章中,牧神不再是一個模糊的形象,而是正式進入人們視野當中。如譜例4所示,牧神的形象是由帶有揚抑格節奏特征的二度音程材料構成,由長笛中音區演奏,表達一個偉岸的男性形象。鋼琴聲部出現了一個對位聲部則是起到了側面烘托的作用。通過上述譜例可以看到,牧神通過三個樂章的逐次遞進,逐漸由幕后走入臺前,通過牧神串聯了三個情節,從側面印證了作品的故事性、情節性,令牧神這一形象變得更加豐滿,也令這部音樂作品更加具有了詩詞作品中的想象特征。
三、演奏難點分析與訓練
19世紀是長笛發展的黃金期,演奏家以及作曲家的大量涌現,為長笛的發展創作了良好的外部環境,長笛音樂作品的質量因此有了大幅度提高,出現了一大批優秀作品。這些技術與技巧并存的作品對于演奏者來說會是一個全新挑戰。
1.八度音程的訓練
八度的演奏一直是長笛演奏中的一個難點。由于長笛吹管樂的樂器特點,對于音高的掌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氣息與嘴唇的運用。嘴唇與氣息的把控稍有偏差便會出現八度音程音色不統一,甚至是音準問題。關于八度音程的問題可以通過泛音練習得到解決。在演奏泛音的過程中,需要最大限度控制風口,盡可能減少或避免風口的變動,做到運用氣息調整泛音的改變。同時需要搭配校音器進行協同訓練,做到正確區分泛音音準與實音音準。這樣可以培養更加全面的音準認知,提高聽辨能力,解決吹奏八度時產生的音準問題,
2. 吐音的訓練
在第三樂章中出現了大量的吐音片段。這種快速吐音是一個需要口腔與手指的默契配合的技巧。經常會因為口、手不同步,產生吐音含糊不清的現象。針對這一問題使用崔佛·懷《運舌發音法》則可以得到很好地解決。吐音是長笛使用頻率極高的演奏技巧,幾乎等同長笛的語言。吐音分為單吐、雙吐、三吐,其中最為基礎和重要的便是單吐。單吐是一種通過舌尖阻斷氣流而形成的斷奏效果。由于演奏者彼此生理條件的差異,吐音的位置也會稍有區別,但大體為上、下齒之間。當進行單吐的慢速訓練時,一定要熟悉、掌握和運用橫膈膜的控制力,以其帶動每個音的開始與結束,并可以利用橫膈膜肌肉做到快速起止。
雙吐的訓練是建立在可以進行完美、良好的單吐之上的。雙吐的發聲方式各種各樣,但就目前來說,以TU-KU與TE-KE這兩組模式最為常見。在進行雙吐訓練時要注意打開口腔,最大限度地保持氣速,發音必須兼顧速度與清晰度。雙吐的訓練同樣可以使用《運舌發音法》,首先以單吐打基礎,然后逐步提速,由單吐邁入雙吐,最后達到清晰、飽滿、圓潤的發音。
3. 長線條旋律
長線條旋律的演奏也是一個一直困擾著廣大演奏者的難題。這種長線條旋律在《牧神之笛》這種帶有描繪特點的抒情音樂作品中更是頻繁出現。演奏者在實際演奏過程中往往難以兼顧氣息與音色,氣息不穩、節奏錯亂、音色不統一等問題更是頻繁出現。而這個問題借助莫依斯《長笛音色的藝術與技巧》則能得到很好地解決。該練習將長笛最容易演奏的b1當作中心音,首先以兩音為一組,分別向低音聲部和高音聲部吹奏。隨后音的數量會逐次增加,通過大量的長音練習,氣息的長度會逐步提高,中、低、高音的音色也會趨于統一。
小結
莫蓋特的《牧神之笛》將古希臘神話與音樂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作曲家以清新典雅的筆觸描繪了一幅美麗的音樂畫卷。莫蓋特以富含詩意的筆觸,將牧神形象一點點逐步推向大眾的眼前,通過三個樂章的協同合作展現了一個立體的牧神形象。可謂是繼《牧神午后》之后希臘神話與長笛完美結合的又一力作,富含歌唱性的旋律,虛無縹緲的意境令這部作品可以穿越時間的界限,在如今依然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注釋:
①第一樂章:住在山上的牧神啊,請用你那甜美的嘴唇為我們唱首歌吧,邊唱邊用牧羊人的蘆笛為自己伴奏;第二樂章:獨坐在幽靜樹陰下的牧神啊,為何你的長笛可以吹奏出如此甜美的聲音;第三樂章:靜默,櫟樹濃密綠蔭下的洞穴!靜默,自巖石中迸出的泉水!靜默,在您的小孩們身邊咩咩叫的小羊群。牧神,把他濕潤的嘴唇靠在蘆笛上,用他和諧的笛聲歌唱著。流水和樹林的仙女們齊來圍繞著他,一同輕盈起舞。
參考文獻:
[1]維柯(著),朱光潛(譯)《新科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