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睿


一、“WS雙排移柱轉調箏”研發的背景
箏是華夏傳統樂器的代表,采用五聲音階定弦,與鋼琴等西方樂器相比,沒有七聲音階的某些音,也沒有各種變化半音,不易轉調。20世紀50年代以來,為了盡可能適應當代與大樂隊合作或者一些現代作品多調性的現實需要,研制性能優良的轉調箏成為各樂器廠與音樂院校的一項重要課題,因而曾經有過多種轉調箏問世:比如,通過變換有效弦長實現轉調的岳山截弦轉調箏、品式截弦變調箏、移碼轉調箏;通過踏板或按鍵改變琴弦張力變化實現轉調的營口21弦按鍵張力轉調箏和25弦腳踏式轉調箏等。這些轉調箏在一定范圍的演奏中可以自由靈活的轉調,演奏十二平均律作品。可以獨奏、也能參與樂隊合奏、協奏,體現出其一定的實用價值。但是,除了外形與傳統箏有很大差異以外,它們最大的問題就是難以保證樂器的音質和音色,因此未能流傳開來。21世紀,轉調箏的研制仍在繼續,毛丫的“WS雙排移柱轉調箏”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款。
毛丫生于北京,自幼受曹正、邱大成、王世璜諸家啟蒙開始習箏,1988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小,后經附中保送大學,在校期間先后師承李萌、王中山、李婉芬、許菱子、周望諸位教授。2002年,毛丫考入東京藝術大學研究生院開始了她的海外求學之路,致力于中日兩國箏樂文化比較研究,先后于2004年、2007年取得東京藝術大學頒發的碩士、博士學位。2014年,已經在東京藝術大學任教(教授中國古箏古琴音樂)的她開始獨立研究課題《日本箏制作工藝在中國古箏樂器改革上的運用》(日本政府文部科學省專項國際合作科研項目),2017年完成了WS雙排移柱轉調箏(“雙S岳山雙排碼轉調箏”)的研發。
二、“WS雙排移柱轉調箏”的研制過程
毛丫“WS雙排移柱轉調箏” 的研制是兼顧到之前轉調箏存在的問題,并在尋求解決辦法的基礎上展開的。
通過對中日兩國箏樂器改革的比較研究,加之多年旅居海外演出時對樂曲轉調局限性的深刻感受,毛丫在設計“WS雙排移柱轉調箏”的時候目的非常明確:“要在不改變現有21弦箏的外貌以及音響所有特點基礎上解決轉調問題。而且,一個重要原則是在可以自由完成七聲及特殊定弦的同時,能一如既往地演奏傳統曲目。”
這款轉調箏是在日本政府經費科研項目支持下,由毛丫設計,與(中國)“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和(日本)“光安琴制造”共同合作研制開發的,研發過程長達12年,目前尚未投產。2005年,毛丫參照日本箏的轉調原理,向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提交了初稿方案,通過研制組的研發,將樂器的基本形制確定為:“21弦S183型箏”。2006年召開第一次鑒定會,隨后對初稿進行全面修改①。2007年至2011年,試制WS雙排移柱轉調箏持續進行但卻遭遇瓶頸:音色和整體琴弦的張力有明顯的問題,特別是琴弦的張力難以承受傳統箏曲中大量、大幅度的按滑音。經過長時間的等待,毛丫不得不開始考慮是否試用日本箏制作工藝。然而,一直以來,在日本箏界是不允許制作人員與演奏者直接接觸的,在這些方面有嚴格的行業規矩。怎么辦?正在苦苦思索一籌莫展之時,2011年3月,轉機來了!一個偶然的機會,日本箏的制作人員通過樂器商的介紹聯系到了毛丫,這位制作人員就是后來的合作者株式會社光安琴制造(日本的樂器制作行業,不論規模大小,基本上都是代代家傳的作坊形式,所以大多都以家族姓氏命名)。他表示日方很有意向試做中國古箏開發中國市場,但苦于日本的箏制作工匠均為家傳,僅憑代代相傳的經驗與手感制作,對制作中國箏在音色上沒有判斷能力,所以無從下手,急需與毛丫聯手。就這樣,如同是上天有意的安排,現實的客觀需要造就了彼此合作的可能性,WS雙排移柱轉調箏終于開啟了新一階段的研制旅程。
毛丫了解到日本箏的制作工藝可以在很大程度實現分別對每一條弦的張力進行細微調整,這為瓶頸期的WS雙排移柱轉調箏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新思路。她先讓日本箏制作人員試做了一臺普通的S型21弦箏,對每一條弦的音色進行細致調整,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的調試,終于按照演奏者毛丫的音色設計達到了要求。這可以說是WS雙排移柱轉調箏第二階段(日本工藝階段)正式啟動前的準備階段產品。
2012年,毛丫開始與光安琴制造合作,同時將自己進行音色設計并調試的日本制S型21弦箏推薦給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決定“WS雙排移柱轉調箏”采用中日合作制作方案:“箏體用日本工藝,箏弦及箏柱用中國工藝”。2017年3月15日,在中方與日方的共同攜手努力下,WS雙排移柱轉調箏與日本工藝制作的S型21弦古箏在東京藝術大學公開亮相:毛丫以“老北京胡同”為題創立的半實景器樂音樂劇,其中就使用了這個這款轉調箏。
三、“WS雙排移柱轉調箏”的形制及轉調方法
“WS雙排移柱轉調箏”仍然采用移柱轉調的原理,五聲音階定弦,以D調為基礎。箏體全長165cm,箏柱分為兩列排置:1~12弦為第一列;13~21弦為第二列,與箏柱排列相對應,后岳山也分為前后交錯兩段,呈雙S型。這樣的列弦方法就高效地利用了面板的空間。我們知道,移柱轉調要給箏碼留出足夠空間,如何在有效的面板空間內放置原來兩倍的箏碼呢?此箏的巧妙之處在于:兩列箏柱在箏體中段共用了一段面板,如此一來,在高效的基礎上又節省了空間,最大程度上拉寬了每兩個箏柱間的距離,為每條弦的箏柱移動留出充分的移動位置。雖然箏柱排列有所改變,但因基本定弦不變,有效弦距范圍從視覺上與普通21弦箏相差不大。無論大二度音程還是小三度音程,兩弦之間均留有一個半音位置。其中,小三度音程關系的兩條箏弦之間所存在的兩個半音共用一個位置,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低音上調或高音下調以便取得所需要的半音。
普通的21箏有21個自然支弦點(21個碼子),WS雙排移柱轉調箏因為設置了兩排箏碼,具有41個自然支弦點,在箏柱的移動位置(支弦點)上保證了十二半音中10個音的自然音位,從而大大拓寬了演奏中的可轉調性,同時也為樂曲創作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據毛丫講,她在國內外演出中曾經有過多次實踐:從《百花引》(五聲D調)→《崖山哀》(五聲G調)→《西域隨想》(特殊定弦)→《華麗》(七聲)→《蒼歌引》(特殊定弦),全部樂曲使用一臺箏就可以完成連續演奏。
雖然WS雙排移柱轉調箏已經可以達到舞臺使用的水準,但中音區(6~11弦)的琴弦張力及音色仍略顯欠佳,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注釋:
①這一期間的詳細研制記錄被記載發表于設計者毛丫的博士論文《二十世紀后半葉中國箏的演變——以樂器改革為中心》中(東京藝術大學[博音第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