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天驕,陳俠,張野
(1.天津科技大學 化工與材料學院,天津 300457;2.天津科技大學 海洋資源與化學重點實驗室,天津 300457)
橡膠促進劑NS由于具有縮短硫化時間和抗焦燒性、污染輕微、不變色等特點,一直受到國內外橡膠促進劑市場的廣泛重視[1],但在NS生產工序中排放大量難降解廢水,嚴重制約著橡膠促進劑NS的未來行業發展[2]。
本文根據廢水殘留有機物的特點,采用酸化吹脫和混凝法對NS廢水前處理,分析了酸化以及混凝條件對廢水處理的影響,為后續的進一步蒸發出鹽或與膜處理工藝聯用提供參考。
聚合氯化鋁、聚合硫酸鋁、聚合氯化鋁鐵均為工業級;濃鹽酸、氫氧化鈉、硝酸銀、聚合硫酸鐵、聚丙烯酰胺(分子量≥300萬)均為分析純;橡膠促進劑NS廢水,水質見表1。

表1 廢水主要水質指標Table 1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wastewater
六聯混凝實驗攪拌儀;pH7310 pH計;DR 3900 哈希水質檢測儀;AX124ZH電子天平;小米TDS水質檢測筆;SB-948空氣泵。
1.2.1 酸化吹脫 取6個燒杯,分別倒入200 mL廢水,使用鹽酸將廢水酸性梯度分別調節至1~6,用空氣泵通入空氣,進行吹脫,檢測廢水COD,計算去除率。
1.2.2 混凝處理 取200 mL廢水于燒杯,放置在六聯攪拌機上,投加一定量混凝劑和助凝劑,以轉速200 r/min快速攪拌2 min;再慢速攪拌10 min,轉速為100 r/min,靜沉分層。取上清液,檢測廢水COD,計算去除率。
1.3.1 pH值 用pH7310型pH計測定。
1.3.2 電導率 電導率儀測定。
1.3.3 氯離子含量 硝酸銀滴定法 (GB/T 15453—2008)。
1.3.4 COD 哈希消解法。
1.3.5 總氮 凱氏定氮儀測定。
2.1.1 pH值對廢水處理效果的影響 取兩組燒杯,每組6個,倒入200 mL廢水,調節pH值至1,2,3,4,5,6。一組以固定氣液比通入空氣進行吹脫2 h, 一組不吹脫,靜置2 h進行對照。對比是否吹脫以及pH對廢水的處理效果,結果見圖1。

圖1 pH值與是否吹脫對COD去除率的影響Fig.1 The influence of pH value and whether to blow off the COD removal rate
由圖1可知,是否通入空氣對廢水的處理效果影響較大。由于廢水散發出較為強烈的刺激性氣味,可能在其中溶解了一些具有揮發性的有毒有害氣體,通過通入空氣,破壞一定溫度下這些氣體與廢水之間形成的氣液平衡關系,并將其去除。同時,酸性條件下廢水中殘留的大量噻唑類物質(如橡膠促進劑M和NS)由于到達等電點,會逐漸析出。實驗現象表現為,在加酸過程中,廢水中有白色懸浮物析出,脫氣處理后,可以將其從廢水分離出來,這是因為在通入空氣之后,對酸化后含有懸浮物的廢水進行了攪拌,加速了懸浮的細小顆粒之間的碰撞,使不易沉淀且具有粘性的有機物轉化成棕褐色沉淀析出,之后廢水變澄清。廢水處理效果隨著酸性增強而逐漸上升,但當pH到達3以后變化不明顯,這是由于在酸度過高時,易出現膠體再穩現象,影響物質的析出效果[3]。考慮到工藝的經濟性以及對工廠機器的腐蝕性,選擇pH=3作為酸化的最佳條件。
2.1.2 吹脫時間對廢水處理效果的影響 在pH=3的條件下,以固定氣液比分別吹脫20,40,60,80,100,120,140,160 min,吹脫時間對廢水COD去除率的影響見圖2。

圖2 吹脫時間對COD去除率的影響Fig.2 The effect of blow off time on COD removal rate
由圖2可知,在固定氣液比的情況下,隨著吹脫時間的延長,廢水處理效果也越來越好,120 min以后變化不明顯。可能是在通入空氣的過程中酸和有機物逐漸發生反應,待有機物反應完全以后再繼續通入空氣已經不再繼續發生反應。所以最佳吹脫時間為120 min,此時COD去除率為29.63%。
2.2.1 混凝劑對廢水的作用效果 取200 mL廢水,分別投加200,400,600,800,1 000,1 200 mg/L的聚合氯化鋁(PAC)、聚合硫酸鋁(PAS)、聚合氯化鋁鐵(PAFC)及聚合硫酸鐵(PFS)和10 mg/L的聚丙烯酰胺(PAM),先快速攪拌2 min,使其充分分散在水中,隨后轉變為慢速攪拌,便于生成絮體,待產生大量絮體后停止攪拌,防止將礬花打散。靜沉分層后取上清液,檢測廢水COD。混凝劑種類對COD去除率的影響見圖3。

圖3 混凝劑種類對COD去除率的影響Fig.3 Effect of flocculant type on COD removal rate
由圖3可知,PFS的廢水處理效果比PAC、PAS、PAFC的廢水處理效果更顯著。在相同添加量的情況下,PFS的絮體沉降速度更快,并且會形成更為緊密的絮體層[4]。PAC和PAS形成的絮體大而松散,很容易破碎,且破碎之后再次形成絮體的能力較弱,而PFS絮體受到破壞后再次絮凝的能力較強。在混凝處理過程中,PAFC處理的廢水沒有明顯絮體出現,處理效果較差,可能是由于PAFC對助凝劑的投放順序以及廢液pH有相對較高要求[5]。綜合上述因素考慮,PFS在相同添加量的情況下沉降速度快、COD去除率高,且藥劑成本更低,同時聚鐵型絮凝劑相比于含鋁型絮凝劑更加環境友好,不會對水體造成二次污染,無毒無害,故PFS為處理NS廢水的最適絮凝劑。
2.2.2 pH對COD去除率的影響 取200 mL廢水,用稀HCl和NaOH調節pH值為4~10,投加1 200 mg/L 的PFS和10 mg/L PAM,攪拌速度同上。靜沉分層后檢測廢水COD,以確定混凝處理的最適pH,實驗結果見圖4。

圖4 pH值對COD去除率的影響Fig.4 Effect of pH on COD removal rate

2.2.3 PFS投加量對COD去除率的影響 取200 mL 廢水,調節pH為7,分別投加600,800,1 000,1 200,1 400,1 800,2 000 mg/L的PFS和10 mg/L 的PAM,攪拌速度同上,靜置探究混凝劑的最佳投加量,結果見圖5。

圖5 PFS投加量對COD去除率的影響Fig.5 Effect of PFS dosage on COD removal rate
由圖5可知,廢水處理效果隨著PFS添加量的加大而增強,到達拐點后繼續加大劑量后變化不大,甚至有所下降,分界點為1 400 mg/L。可能是當絮凝分子產生較少時,無法產生體積較大的絮體,因此廢水中懸浮的顆粒物無法完全沉降,所以得到的混凝效果不夠好[9];當曲線達到最高點以后,繼續增大使用劑量時,由于PFS在廢水處理中的吸附效果已經趨近于飽和,多余的試劑會影響絮凝效果[10],原本形成的沉淀的穩定性也被破壞。同時,當PFS投加過量后,水體顏色也變得越來越深,甚至色度已經超出了廢水本身的顏色,對后續蒸發出鹽的品質也有較大影響。將投加劑量定為1 400 mg/L,此時去除率為28.09%。
2.2.4 PAM投加量對COD去除率的影響 取200 mL 廢水并調節pH為7,分別投加4,6,8,10,12,14,16,18 mg/L的PAM和1 400 mg/L的PFS,攪拌速度同上,靜置待廢水分層后,檢測COD,以確定助凝劑的最佳投加量,結果見圖6。

圖6 PAM投加量對COD去除率的影響Fig.6 Effect of PAM dosage on COD removal rate
由圖6可知,COD去除率隨著助凝劑PAM的投加量增多先呈急劇上升,后逐漸下滑,以14 mg/L為分界,這可能是因為PAM分子鏈中的極性基團促進了廢水顆粒的聚集,具有增強離子強度的作用[11],會使細小的礬花凝聚成體積較大的絮凝物,沉淀時間縮短,絮凝效果明顯。PAM的用量過多時,會形成不容易沉淀且結構松散的顆粒群[12],同時,過多的PAM也會對水資源產生二次污染,投加量過多時會殘留單獨毒性,對人體有害。所以選取PAM=14 mg/L來處理橡膠促進劑廢水NS,此時去除率為29.48%。
2.2.5 正交實驗結果 以上是單因素的實驗結果,實際生產中,因素之間存在相互影響,故通過正交實驗對混凝的綜合因素進行綜合考量。選擇3個主要變量為影響因素,以確定實驗最佳條件,結果見表2,進水COD 10 100 mg/L。

表2 混凝正交實驗結果Table 2 Results of coagulation orthogonal experiment
由表2可知,混凝劑PFS投加量的影響最大,pH值次之,而助凝劑的影響并非十分突出。最佳方案為A2B2C2,即混凝劑投加量1 400 mg/L,PAM投加量14 mg/L,pH=7。
采用酸化脫氣和混凝法預處理橡膠促進劑廢水NS,酸化吹脫的最佳條件為pH=3,吹脫120 min,混凝處理的最佳條件是,混凝劑PFS投加量1 400 mg/L,pH為7,助凝劑PAM投加量14 mg/L。處理后的橡膠促進劑NS廢水,COD去除率為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