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堯
王昭君,因和親出塞,一個尊稱被后人叫響傳唱——和平女神。塞是什么?塞是長城的關隘,昭君出塞跨越的是左云古稱武州塞之塞,是戰國趙武靈王修筑被秦漢重新加固連接利用的長城,昭君到草原和親跨越了這道長城。昭君出武州塞在陰山余脈以踩踏的馬蹄印起名蹄窟嶺為證。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人類歷史上宏偉壯麗的建筑奇跡和無與倫比的歷史文化景觀;長城又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它肩起草原游牧與中原農耕兩個文明,是北方分別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一道界墻。歷史上,凡發生在長城邊的紛爭與打斗,均屬兄弟鬩墻的關系,是中華民族的內部矛盾。當矛盾的雙方勢均力敵時,一旦和親就有了和平,一旦聯姻也就有了聯盟,草原與中原情同手足。
歷史上,在長城邊發生的故事大多是戰爭與和平,刺激與催化了中華民族強盛發展與版圖的擴大;但這種戰爭與和平是有歷史淵源的,是有條件的。長城看起來是一道橫亙北方的隔離墻,分界線,似乎很神圣敏感,不敢越雷池一步;但墻外或墻內的人們時有跨入與跨出,這包括男人們與女人們的跨入與跨出,可男女的跨越所包含與代表的內容不同。一般來講,男人們跨出與跨入往往是戰爭,女人們跨出與跨入往往是和平。
和平出于善良,出于母愛,是女人身上本能的東西,骨子里的因子。抱有家國情懷的女人們,通過和親達到和平,通過聯姻達到聯盟,草原與中原融為一體,親如一家。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和親和平是中國民族關系史上的主要內容之一,聯姻聯盟更是中國民族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策略與重要手段。西漢王昭君跨越長城和親,使得邊境出現了半個多世紀的和平景象。昭君和親使得長城沒有了戰爭,墻內的農耕民族與墻外的游牧民族,都處在了安居樂業的環境,游牧業與農耕業都得到了快速發展。清代四公主跨越長城和親,因戰爭尚未掃除的原因,暫住內蒙清水河辟出的湯沐地,卻接納了墻內大量的災民與難民耕種養殖,從此有了“走西口”一說,且走西口人源源不斷向草原腹地遷徙,所開辟的茶馬古道一直延伸到烏蘭巴托與恰克圖。明代三娘子跨入墻內,雖然不是和親,但搞得是和議,促成了“隆慶議和”,啟動了長城馬市,蒙漢貿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而且這個和平貿易一直延續了200多年。由此可見,只要女人跨出墻外或跨入墻內,和平時代就到來了。但這種女人都是給民族團結做出重大貢獻的巾幗英雄。
按長城歷史戰爭的出發點與規律,戰爭都是要女人走開的;可昭君、三娘子與四公主這些女人們,包括歷史上跨墻和親所有的女人們,戰爭在他們面前消逝,她們叫戰爭遠離長城,遠離家國。
長城上的戰爭與和平,往往緣于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矛盾,若平衡這種關系,往往需要和親與聯姻。因長城的劃線,中國歷史除了元朝與清朝大一統外,多個朝代都屬于南北朝格局,平衡南北朝的矛盾需要和親聯姻。一般來講,只要和親聯姻就能達到和平睦鄰;杜絕取消和親聯姻就會出現戰爭。宋代與明代沒有和親,戰爭頻仍,因而有了宋代楊家將故事,也出現了明代傾國庫修長城,設九鎮守邊的史實。
中國,修筑長城多因禍起蕭墻。這個修筑工程從原始社會顓頊帝就開始了。4300年前主政北方的顓頊帝為平衡家國部族矛盾開始修筑長城,有了長城的萌芽雛形。據《淮南子·時則訓》載:“北方之極,自九澤窮夏晦之極,北至令之谷,有凍寒積冰,雪雹霜霰,漂潤群水之野,顓頊、玄冥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其令曰:‘申群禁,固閉藏,修障塞,繕關梁,禁外徙……。意思是說,北方極遠的地方,從九澤到大瞑之地,再向北到達令正管理到的疆土,是嚴寒冰封、雪霜雹霰、漂浮潤滋諸水之地,是北方水德之帝和水神玄冥所管理的地方,一萬二千里。擔任令正的官員應是玄冥,說:申嚴各項禁令,堅固閉藏之物,修筑障礙關塞,政治關卡橋梁,禁止向外遷徙……”。這個所謂的“障塞”,應是北邊最初的長城,用以斷隔北方草原民族入侵,禁止中原人民外遷流失。《淮南子·時則訓》又載:“天子始裘,命百官,謹蓋藏,命司徒,行積聚,修城郭,警門閭,修楗閉,慎管龠,固封璽,修邊境,完要塞,絕蹊徑。”其中,“修邊境,完要塞,絕蹊徑”說的也是修筑障塞,是長城的萌芽雛形。由此可見,修筑長城是防止中原人外流,草原人內徙,是家國的事情。其后,每個朝代都把修筑長城看成是安邦治國的頭等大事。
中國長城從顓頊帝有了雛形始,被一直傳承沿用至春秋戰國,諸多諸侯國為了劃清邊境界線緩解矛盾與沖突,便修筑了障城,但仍然屬長城雛形。后來諸侯國相互吞并,形成七雄諸侯國,才逐漸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長城。諸如韓、趙、魏、齊、楚、燕、秦、衛等諸侯國,均修筑了長城,因為這些長城是在周王朝的國土上修筑的,只能說是諸侯國之間的”院墻。”后來,秦始皇吞并六國,統一中原,與北方草原形成兩大部族,將原秦、趙、燕的長城連接起來,修筑了一條更長的隔離墻,有了舉世罕見的萬里長城。無論是諸多諸侯國修筑所謂的“院墻”,還是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以及后來歷朝歷代修筑的長城,所伴隨的始終是和親。因為世界上沒有攻不破的堡壘,靠長城劃線當隔離墻是解決不了人性沖突的矛盾的。恃強凌弱,弱肉強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規律。如果民族與民族之間保持平衡,那就得靠智慧,靠策略。可智慧與策略往往選擇了和親、聯姻。戰國時期諸多諸侯國之間打斗紛爭,戰亂不斷,每個諸侯國幾乎四面臨敵,似乎都被擠在狹縫中,都在考慮自己的生存與發展,面臨戰爭威脅,和親聯姻便是贏得和平保證安全的權宜之計,因而也就流傳下“秦晉之好”“朱陳之好”和親聯姻的歷史典故。
修筑長城,不僅漢是漢民族,兄弟民族也在修筑;不僅戰爭年代修筑,和平年代也在修筑。那么,為什么歷朝歷代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要修筑這道長墻呢?除了平衡民族矛盾外,說到底,修得是“規矩”。通過修筑長城構建了兩家的和平秩序,修筑的是兩家規矩與秩序的信息符號,從中也包含著和平、貿易與民族融合等內容。通過長城的形體、意識與概念,零散的沖突少了,長城沿線就可以進行茶馬互市的貿易,內外經濟互補,共生共存,在生產物資和生產用品上互通有無,符合雙方的利益。本來,中原農耕民族與草原游牧民族。誰也離不開誰,但又有矛盾和沖突。
為避免矛盾沖突阻止戰爭,長城應用而生。長城,如果用于戰爭防御的軍事設施工程,修筑是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且戰爭越頻繁,越激烈,花錢越多,光靠這道墻是擋不住草原騎兵鐵蹄的;如果把和親聯姻看作是和平的橋梁和紐帶,就花錢少,相比較戰爭而言,在投資和人員傷亡方面還比較合算,甚至用不著再投資修筑,只把那道墻看作是約定俗成的界線就成了。
長城阻止緩解戰爭,和親女人能叫戰爭遠離長城。長城欲阻隔南北人員往來,和親女人跨越長城相隨的是胡漢交易。長城劃線,女人占片,長城在女人所開辟占據的地盤中失去其功能與作用。修長城修的是規矩秩序,搞和親聯姻修的是人心民意。和親聯姻化解民族矛盾中起著杠桿作用,所產生的效應是舉足輕重的。
有人統計,二十五史記載的和親聯姻篇目就達216篇,和親出嫁的公主就有200余人。清朝皇帝為聯盟蒙古族,和親史達到了頂峰,雖然目前很難作出精確統計,自天命初到乾隆末下嫁到外藩蒙古的,從公主到鄉君就有70余人,《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載錄的額駙就有69人,八旗中的尚不在內;“嘉道年間,科爾沁、敖漢、巴林部共公主子孫、臺吉、姻親3000余人,這在人口稀少的蒙古族是相當可觀的數字。據道光年間的統計,當時科爾沁達爾漢王旗下有公主子孫臺吉、姻親臺吉共2000人,土謝圖王旗下公主子孫臺吉500余人,敖漢旗下有600余人,巴林旗下有170余人。
和親作為歷朝民族總政策一個組成部分和一種民族關系的表現形態,貫穿于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對歷史發展有著或隱或現的影響。和親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一直到清代,幾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數不等、緣由各異的和親。回過頭來想,伴隨長城修筑的歷史,有那么多公主或宮女出塞和親,但耳熟能詳的有幾位呢?鳳毛麟角,微乎其微。人們只記住了昭君出塞。昭君和親為何能美名傳世,流芳千古呢?這是要認真研究和對待的一個問題。
一、出生出嫁出塞出彩,杰出女性的代表
昭君走的是一條曲折的人生道路。昭君的出生地是湖北興山縣,那是一個高山興聳,偏遠的山區,但山清水碧,風景秀麗的環境養育了她絕佳的美麗;
昭君出嫁地是陜西西安,皇宮嫁女,儀式隆重,普天同慶;
昭君出塞地是山西左云(出武州塞),飽受戰亂痛苦的邊塞百姓,給了她發自肺腑親切愛戴的話語,對她寄托著無限希望;
昭君出彩地是大漠草原,她沒有辜負朝廷和中原人民的囑咐,也沒有辜負草原人民對他的期盼,她成了草原人民最愛戴敬仰的閼氏,成了草原真正的母親。
昭君是一位山區女子,她走向國都皇宮,成為一名普通宮女;又由這名普通宮女躍升為匈奴閼氏,走進了政治權力的中心。她走這樣一條曲折道路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為了國家和平,人民安康,通過和親達到草原與中原真正意義上的和平。
二、和親和好和合和睦和平使者的典范
國與國、族與族之間的和親聯姻一直伴隨著中國歷史的進步與發展,通過和親達到和平,聯姻達到和合的目的。但昭君出塞和親似乎與眾不同。
昭君出塞和親不是被迫的,而是自愿的。昭君身居皇宮,畢竟能聽到和掌握國家大事的信息資料,邊境常年戰亂不斷、人民受苦受難的消息隨時都能傳到她的耳邊,她甚為憂慮;當呼韓邪單于登門入朝談和求親時,昭君主動請纓隨嫁呼韓邪單于出塞。昭君這一舉動不是考慮個人得失,而關心的是國家大事,人民的疾苦,民族的團結,是深明大義,屬頂層設計的覺悟思維。
昭君出塞是公元前33年的事,為作紀念,漢元帝把這一年改為“竟寧元年。”
昭君遠嫁草原后,被封為寧胡閼氏(王后),寧胡與竟寧胡漢兩家的心愿遙相呼應,和好一家是民心所向。
昭君為呼韓邪單于生子伊圖師牙知為匈奴右日逐王。兩年后,呼韓邪單于病故,按照匈奴“父逝子娶庶母”的“收繼婚”風俗,她又嫁給了復柱累單于,仍為王后而不是太后。之后她又生下長女須卜居次和小女當于居次。昭君把青春美麗獻給了草原,成了草原真正的母親,深度融合于草原。
在昭君出塞和親的帶動和影響下,民間也出現了和親熱,最終南匈奴與漢族融合一起,穿漢服,適漢俗風情,改漢姓劉。
昭君的一生是輝煌壯麗的一生。她是平民家的女子,但她有獨立的人格,有家國情懷,有遠大志向;她是普通宮女,但她有純潔的心靈,崇高的思想境界,身份高貴,遂成為了和平使者,被尊奉為和平女神,為國家安寧、人民幸福和民族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美麗美德美緣美世完美形象的詮釋
昭君是中國歷史上四大美女之一,屬最完美的女性。這種完美,就是她美麗、美德、美緣、美世的人生。
美麗是昭君人生靚麗的風采。清澈如玉的香溪水滋養了她傾城之貌和秀外惠中的純潔心靈。
美德是昭君文化的精神實質。昭君出生楚地,荊楚之風給了她剛正不阿、鄙視小人而不愿隨波逐流的倔強性格;她出塞和親安邦,和平穩世,消除了長城上的對峙碰撞。她為了國家利益,忍受草原“收繼婚”與中原封建倫理道德難以承受的委屈,以家國大局為重,忍辱負重,委曲求全鞏固了漢匈兩族的團結友好關系。
美緣是昭君酬志報國的選擇。王昭君被召入宮,由平民家的女子成為一名普通宮女;但她是被迫的。她主動請纓嫁給呼韓邪單于,這是她對婚姻的自主選擇,作為一位平民女子躍升為閼氏,她是幸運的;但這不是她的人生理想,她真正的信念是消除長城的軍事戰爭,以自己的美貌美緣換取長城的寧靜壯麗,給民族安定團結,給人民和平幸福。
美世是昭君流芳千古的話題。長城是中國史后文明最古老的活化石,是文明的象征,是陽刻在中華大地上不朽的立體文字;但長城的不朽同樣給了昭君精神不朽的饋贈。昭君美麗人生流芳千古。
四、魄力毅力智力魅力綜合實力的顯現
高素質的修養促使王昭君有了非凡的人生經歷。所謂女人的人生經歷,大多只扮演了一個妻子的角色,生兒育女,傳宗接代;而有的女人卻賦予了自己的文化內涵,成了一個有思想、有品位高素養的女人。王昭君超越了做妻子的本分,雖說出生平民家庭,是平民女子;但她所處的時代背景、她的文化素養和她的人生品格決不能與一般平民女子同日而語。
昭君所處的時代是奴隸制社會結束不久、封建社會剛開始的時期,由于生產力的解放,整個社會呈現欣欣向榮上升趨勢,國力總體上增強;相應的思想比較活躍,充滿活力。昭君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她的思想意識觀念受得了時代的影響,也受到諸子百家思想的影響,且漢代的和親制度與政策又為昭君出塞解開了思想禁錮。
史料記載說昭君出身平民,那是指她的家族不是達官顯貴族,但憑她所居住寶坪村的條件和表現的素養,絕不是貧民家庭的女子,她也不會是文盲,光靠長得漂亮不大可能被選入宮。
漢代早期的湖北秭歸是和平的環境,她家在安居樂業的時代背景下是富裕的,她從小有讀書的條件和機會,根據家規還要學學刺繡、剪紙織布與裁衣,奠定了她文化與才藝的基礎。17歲被詔入宮后,學習環境和教學條件更顯優越,她雖被冷落,但不甘寂寞,繼續努力學習文字、繪畫、音樂、舞蹈和禮儀,一直苦學5年,在宮女中嶄露頭角,成了杰出人才。
昭君人才、文才、身材出眾,成為中國歷史四大美女之一;魅力、體力、智力、魄力超群,成為中國歷史絕佳稀有的王后。荊楚之地賦予她的性格加之吃苦耐勞的鍛煉,使她變得超凡脫俗;她不畏艱險,迎難而上,對難以預料的未來與前途莫測的未知領域充滿信心,但敢于同命運抗爭,相信是金子遲早會要閃光。她有了這樣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基礎,蔑視宮廷那種自私殘酷的你死我活的斗爭,瞅機會要跳出這個狹隘的圈子,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去展示自己的才華,她身上閃耀的不僅僅是女性的光輝,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輝。
王昭君終于等到了英雄有用武之地的那一天,這位長江的女兒來到了大漠草原。她才貌出眾,身手不凡,她不同于一般的閼氏。她憑借博學多才,巧妙地抓住各種有利時機、采取各種不同的方式宣揚“和”的思想,現身說法解釋自己和親的目的意愿,影響了當局。她身為閼氏,有了扭轉乾坤的話語權;她積極參政議政,勸說單于修明法度、多行善正、舉賢受能、獎勵功臣、和平發展與漢室實現雙贏。
昭君熱愛草原,深入民間,成了真正意義上草原的母親。她把中原文明帶給草原,向匈奴傳授種植養殖技術和紡織刺繡技能,訓練培養繪畫、剪紙、裁衣、印染技術人才,這位草原母親又兼起了草原的教師,贏得了草原人民的愛戴;她甚至以身作則,帶頭移風易俗,改善飲食衛生條件和環境面貌,傳說奶茶就是她發明的;她對居住場所進行裝飾美化,傳說蒙古包藍天祥云的圖案就是她設計的。她以個人優秀的素質、素養影響促進了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的融合。
昭君博大的胸懷裝著大草原,裝著大千世界,她把美麗的形象留給了草原,把美好的心靈丟給了草原,把壯麗的人生獻給了草原。也許,這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對這位偉大女性的崇拜、懷念與記憶的原因。
(轉載于大同長城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