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鵬毅
春天來了,位于天鎮縣城西北10公里處的李二口村萬畝杏花爭相盛花,芬芳吐艷?;êEc長城相映,繪出一幅雄渾壯麗的江山圖畫,吸引眾多游人紛至沓來一飽眼福。不過,多數游人沉浸美景之時,卻忘記李二口的“長城三奇”,從人文旅游角度而言,這才是李二口最值得探尋的所在。
一奇:
建在巨石上的墩臺
墩臺,明代邊鎮對敵臺與烽火臺的統一稱謂,簡稱為墩。建在長城墻體上的稱騎墻墩,以線狀立于墻內或墻外負責烽火傳訊的稱接火墩,也叫火路墩。此外還有邊墩、腹里墩,連接起邊防線和內地州府之間的通訊防務。
天鎮明長城,東接河北省桃溝村、馬市口村,從平遠頭、八墩、十六墩順山西行,至新平爾村南折,跨西洋河,過新平堡、保平堡,經二郎山、紅土溝,至李二口,再轉向西,經過薛三墩、白羊口、榆林口,過水磨口后進入陽高地界(明代陽和衛)。這道長城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依山傍川,蜿蜒前行,似蒼龍游走大地,氣勢非凡。長城兩側,密集的墩臺保存完好,身形巨大,多數墩臺建筑在厚實的墻體或平整地面上,但也有例外,如李二口第七墩,那是一處建在巨石上的墩臺。
巨石實為山體的一部分,平面呈半圓形,最大直徑約15米,東高西低,頂部略平。黃土夯筑的墩臺建在頂部,東側殘高約2米,南北寬近5米。夯土層與石頭的接縫清晰可見。墩臺西側已部分坍塌,露出底部的基石,大小不一的石塊堆砌在巨石頂部,咬合緊密,上面存有墩臺的夯土層。據此可推斷當年修筑時,工匠們先以石塊作為填充材料找平底部,夯實地基,然后才開始架版填土。
巨石的東部近乎垂直。與山脊上的長城形成L形。因地基不穩、承載受力等問題,夯土墻體停工。工匠們創造性地利用巨石,在石頭上鑿出一段墻體,用于銜接長城和墩臺。此段石頭墻長約5米,上下共分八階四級,內邊是一道高50-60厘米的矮墻,矮墻下面有臺階供人登踩。由夯土長城末端踩著這些臺階,能抵墩臺下緣,再通過小道能繞到墩臺的后方。小道同樣在石頭開鑿,僅供一人通過。小道邊的石壁上面布滿鏨痕,說明當年工匠們曾對巨石外部進行加工,讓它更符合墩臺的外觀和功能。
巨石的東側與南側,有若干孔洞,直徑9-10厘米,呈不規則的間距和方向排列。東側有3個,橫向排列,東南側有3個,橫向排列。關于這些孔洞的用途,研究人士偏向“樁孔說”,認為它們是當時用來固定外圍樁孔的。因為巨石東、南均是陡崖急坡,施工人員無所依托,所以先在石頭上打孔,橫插進木樁,再于木樁上鋪板,形成一個穩固的工作區域。這種做法與今天蓋樓房時用到的腳手架相似。還有人推測,這些孔用于鋪設與長城墻體相聯的棧道,供戍卒停留瞭望。
二奇:
進行國家級論證的“錯長城”
2018年起,以李二口村為核心,李二口長城景區開工建設,目前已完成游客接待中心、長城露天舞臺、李二口民俗村、美術館、九曲黃河燈陣、廣場公園等項目,景區總面積7平方公里,核心景區2.5平方公里,昔日荒寂滄桑的小山村改變了模樣,民居灰磚青瓦,溪澗楊柳依依,處處顯示出塞北小鎮的秀美古韻。小鎮的背景,是兩長城墻體,一條沿山脊北去,人稱“晉北小八達嶺”。另一道在山腳下朝東延伸,至張仲口村附近突然中止。這就是有名的“錯長城”。
“錯長城”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全長約1.6千米。“錯”之由來,解釋多緣于傳說。據說當年長城修到此處,本應朝著第一道長城的方向繼續修筑,可負責監工的人感念屬下每天役工勞苦,便偷偷聚攏起平日相交甚密的幾人,躲在工棚里飲酒驅乏。酒是天鎮邊城自產的佳釀,清爽甘甜。原本想少飲幾杯的眾人不知不覺已是大醉,困意襲來倒頭大睡。一線施工的兵丁們見無人監管,于是從李二口第一墩起,仍按照長城原來的走向平地立版,挑土夯墻。這樣一來,長城偏離既定方向,朝著張仲口、瓦窯口方向伸展過去。待監工酒醒急忙叫停,可已鑄成大錯,浪費了寶貴的人力和物力。監工等人受到懲罰,這段“錯修的長城”留在二郎山腳下。
傳說有趣,但可信度不高。實際這段“錯修的長城”是筑建規劃調整的產物。史料記載,嘉靖二十五年(1546),宣大總督翁萬達主持修筑大同鎮邊墻,當工程進展至李二口時,發現原設計思路不切實際,翁萬達力主改線,將天鎮大梁山以北的西洋河川全部納入長城之內,進一步提升大同鎮與宣府鎮接合部的防御水平。這一想法遭到兵部的質疑,認為“大同初不欲修大邊者,正慮應援轉輸之艱也。又,大同鐵里門、鵓鴿峪之間舊有二邊一道可以扼塞,若加修治,亦足保障,何為舍此大邊十余之墻而不為,棄二邊百余里之險而不守,乃復于三邊內重筑百二十余里之垣。開山鑿石,增墩筑堡,工力相去豈不百哉?”
爭論最后提交到嘉靖皇帝面前,權衡利弊后,他決定如下:“大同邊墻,總督議甚具,而兵部從中改請,幾壞成事。堂上官姑不問,其奪郎中褚寶俸半年,兩鎮官兵應援事宜俱如議?!庇谑?,長城由李二口改線,從西北方向繞到新平堡、西陽河。后來發生的諸多事件證明這個決定的正確,長城改線后,新平堡、西陽河一線戰事明顯減少,達到“穩邊固土”之目的。
三奇:
云東孔道與大同門戶
緩步登上李二口長城回身東望,常人往往會為眼前景象震驚。一條方圓數十千米的門戶豁然現身,陣列于東西兩側的起伏群山是它的護墻,迂轉寬闊的南洋河是它的主線,河川兩邊沃野平整接連遠方。這就是大同歷史上著名的“云東孔道”,千百年來大同盆地東部門戶所在。只有登臨李二口,才能真正一睹其全貌。
據考,“云東孔道”一詞出現于唐代。為防備來自突厥的襲擾,唐初在今天的天鎮縣一帶設天成軍,屯墾戍邊,扼守云東孔道,阻斷突厥鐵騎南下三晉腹地的腳步。遼改天成軍為縣,金、元延續建置,云東孔道成為遼主金帝巡游西京的主要路徑。至明代,云東孔道的戰略門戶地位更加凸顯,成化年前,這里已經筑堡屯兵,嘉靖中期,一座大型軍堡橫空出世,像一把鎖鑰緊扣在門戶上。
堡名永嘉,遺跡位于天鎮縣逯家灣鎮永嘉堡村?!度苹I俎考》記載,“嘉靖三十七年(1558)設,萬歷十九年(1591)磚包,城周二里五分,高三丈六尺。內駐操守、把總各一員,旗軍三百零七名,馬十八匹;火路墩一座?!?/p>
相傳“永嘉”之名為大明皇帝御賜,以獎勵平定邊疆有功之臣。
既是孔道與門戶,守衛必然森嚴,納入長城體系自在情理之中。以李二口為基準點,一個四邊型的墩堡墻相結合的防御體系被牢牢固定在山川田野中。東有永嘉當道,西、北有瓦窯口護衛,李二口專司哨望職責,以“一墩瞭四方”。一旦有敵入境,燃起的烽火信號不僅山下守軍能接收到,遠在十余千米外的永嘉堡、天成衛東路腹里墩均能得到消息,瓦窯口堡、永嘉堡、鎮寧堡,甚至天成衛里的駐軍都將聞號而動,在關口要道阻敵。
今日烽火已去,十里杏花飄香代替了征戰的煙塵,云東孔道也不見車轔馬蕭,但門戶之用依舊。京包鐵路與新建的高速公路相伴,在洋河兩岸延展,寒來暑往間見證著天地間的巨變,收納著無數的希望與歡樂。
選自《大同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