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月
在大同古城的馬王廟街18號,有一方四合院隱沒在鬧市深處。這是大同著名的魏碑書法家——張靄堂先生的故居。2015年,張靄堂先生的后人,將這座祖傳的院落捐贈給了政府,在院子舊址的基礎上進行了修復加固,并設立魏碑書法家張靄堂故居紀念館,于2017年正式對外開放。如今,這里是大同市博物館的分館之一,展示著張靄堂先生的生平經歷及書法作品,傳達著對張靄堂先生的緬懷紀念。
張靄堂(1890—1973),名世祥,字瑞芝,號靄堂,晚年又自號妙修。清光緒十五年(1890年)正月廿八日出生在大同城內馬王廟街18號院一戶皮革手工業作坊家庭。張靄堂自幼接受儒家傳統教育,勤勉好學,入私塾六年,識字、句讀、吟誦、釋義,皆具悟性,深得塾師稱贊。數年間,遍讀蒙學文本,熟習儒家經典。
十五歲時,張靄堂進入大同著名老字號“恒麗魁”當學徒,做事勤懇,謹言敏行,數年后,被派往京津任采購,借此結識大同另一著名商號“德泰鈺”常駐天津資深采購孟瑞錦。1917年,27歲的張靄堂集孟瑞錦等幾家股東資金,在大同四牌樓南繁華地段,創建新型商號“云錦章”綢鍛莊,任“署名執事”(法人)。商號自成立之日起,即制定嚴格的店規和守則,注重培養員工的業務素質,經營理念和方針與時俱進,很快躋身大同著名商號之列,而且在京津、蘇杭、內蒙建立起分號,信譽遠播,生意興隆。
張靄堂先生不僅在商業經營方面游刃有余,而且鉆研儒、釋、道學問,接交文化、知識界人士,熱心社會公益事務。他醉心書法創作,每日觀摩名家碑帖,臨池不輟,在溫習真、草、隸、篆增持書法傳統功力的同時,更注重觀摩大同歷年出土的北魏時期碑刻、墓銘、造像題記等刻石文字,對魏碑這種古拙雄渾的書體情有獨鐘。進而反復臨摹《后魏兗州刺史熒陽鄭文公碑》《張猛龍碑》《舊拓龍門二十品》等,在傳承魏碑書法方面卓有建樹,逐漸形成自己率真、渾穆、古拙、尚神的書法風格。
1937年9月13日日寇侵占大同后,張靄堂先生毅然辭去大同商務會的職務,不與日偽當局合作。國民黨、閻錫山統治大同時期,有人勸其走出家門,謀取職位,先生不為所動。1949年5月1日,大同和平解放,人民政府看重先生的節操和聲望,邀請張靄堂出席人民代表會議,先后安排他擔任大同市信托公司、百貨公司的領導工作。工作之余,他樂于以擅長的書法為人民服務,多次為政府部門、文物單位、機關、學校、醫院、影劇院書寫碑記、牌匾、名稱標識等,九龍壁背面的石碑碑記,即出自張靄堂先生之手。
如今,翻閱張靄堂先生留下來的書法字畫,揮灑自如間,是一個潑墨揮毫、恣意灑脫的張靄堂;閱讀先生寫下的書信文章,行云流水間,是一個家風嚴訓、博聞睿智的張靄堂;回顧先生的人生經歷,跌宕起伏間,是一個敏而好學、氣節高尚的張靄堂。他是耕讀傳家的儒商,也是胸懷大義的戰士。回首煙靄流光處,蔚然清風過堂前。
“大同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