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 張紅蕾 劉偉
[摘要]? 作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人才的任務。以新時代中職學生敬畏之心的現狀為切入點,以培養中職學生敬畏之心和規則意識為核心內容,通過對中職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活動,尋求構建、研究中職學生敬畏之心的培養途徑與方法,幫助學生對自身行為習慣進行自主糾正,全面提升中職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 敬畏感;生態教育;喚醒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1)37-0012-02
一、培養中職學生敬畏之心的意義
(一)培養敬畏之心有利于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
1.中職學生的特殊學情
相比較普通高中學生,中職學生受個體成長環境、教育現狀以及社會因素的影響,缺乏自信,自卑感嚴重,有的對手機、網絡游戲依賴性強,還有一些中職學生心理不健康。這些因素導致不少中職學生缺乏“敬畏”之心——不害怕、不感恩、不相信。直接的后果是出現對敬畏感的淡漠,對文化認同的欠缺,對社會規則認同感的降低,對行為規范的貶抑,對生命、對自然環境的踐踏等不良現象。
2.中職學生職業素養亟待提升
職業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更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的重要指示中提出“職業學校要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所以,對于肩負培養德技雙馨和踐行工匠精神的職業學校來說,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3.培養敬畏之心有利于促進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這是古圣先賢寫進經典里的諄諄教誨,也是人類社會走進文明歷久不衰的基本基石。但是,對中職學生敬畏感培養僅僅靠地位的落差勢必有悖于時代發展的特點,網絡、微信等現代傳媒中大量駁雜信息的涌入使不少中職學生的敬畏意識淡薄。所以,如何培養中職學生的敬畏之心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應該把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結合起來,實現無縫隙立體教育,發揮整體教育的效益。
(二)培養敬畏之心有利于喚醒學生對生命的珍惜
時代呼喚青春期的孩子們要樹立尊嚴感,認識、感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學會欣賞、思考和熱愛自己的生命,培養責任感和擔當精神。通過敬畏之心的培養,幫助學生學會生命管理,讓每一名學生成為“我自己”,提升生命質量的同時,實現自我價值。
(三)培養敬畏之心有利于重塑中職學生對課堂的敬畏之心
中職學生敬畏之心的失落已成為當前中職學校教育較為突出的現象。所以培養中職學生的敬畏之心和規則意識,不僅有利于學生個體健康成長,對增強教育的實效性,增進師生關系及推進國民文明素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不知敬畏,便沒有底線,也不會有戒懼之心,日久天長,容易出現自我警醒與自我約束的匱乏。培養敬畏之心還可以幫助中職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樹立正確的生命觀、自然觀、價值觀,進而改變中職學生的思想、行為習慣,幫助他們走向健康和陽光。
二、研究價值與途徑
(一)研究價值
關于敬畏方面的話題,在國外最初見之于宗教典籍,勸誡信徒對神靈忠貞。后來,阿爾貝特·施韋澤創立了敬畏生命倫理學,其對人類社會和諧發展及人類進步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之后,美國學者羅德里克·弗雷澤·納什于1987年出版著作《大自然權利》一書中對施韋澤個人及其提出的敬畏生命概念進行了較為細致的闡釋[1]。隨著全球環境的惡化,人們對大自然的關注程度不斷提高,隨之出現了不少關于敬畏自然的文章和論文。
智者、圣人認為常懷敬畏之心,才能戒除狂妄、浮躁。孔子曾就“君子”與“小人”在“敬畏”方面的區別指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論語·季氏》)[2]。曾國藩在《誡子書》中說:“內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功夫也。”
近代,系統地研究敬畏的學術著作的有郭淑新的《敬畏倫理研究》和袁衛星的《道德八書:心存敬畏》[3]。其他諸如期刊文章、碩博論文等相關資料比較薄弱。而專門研究中職學生敬畏之心研究方面的專著和論文幾乎空白,所以對中等職業學校敬畏之心的培養研究不僅可以填補這方面的學術空白,而且對中職學校的德育管理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二)研究途徑
根據中職學生的特殊學情及需求,利用課堂教學及系列德育教育活動,可以將敬畏之心培養落到實處。主要通過以下途徑:
1.“課內與課外”。課內,在學科教學中有效滲透行為養成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課外,主要通過開展體驗式教育實踐活動,使學生的敬畏意識得到提升和發展。
2.“校內與校外”。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合作平臺,為中職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一個和諧、科學的環境,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3.“導行與糾錯”。“糾錯”與 “導行”相結合,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活動,及時糾正其不良行為習慣,使學生認識自我,規范自我,實現自我教育與成長。
4.“內化與外化”。通過德育主題活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內化進程,提高內化效果,然后“外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實現內化與外化的雙向統一。
三、創新之處
中職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一方面學習文化基礎知識,一方面學習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對社會信息反應更為敏感和直接。他們一方面思想活躍,個性張揚,易于接受新事物,但遇到困難、挫折容易消沉,缺乏辯證的思想方法,處理事情易流于表面。所以對中職生敬畏之心的培養主要通過教學滲透和活動導行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