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豐四年(1854年),曾國藩率湘軍水師入鄱陽湖,在湖口被太平軍所阻。在太平軍的猛攻下,湘軍水師不支,死傷甚多。曾國藩的坐船也被團團圍住,無望中他選擇投水自殺。李元度見狀舍身相救,將曾國藩抱過了江,使其幸免于難。
曾國藩一生信守“寧人負我,我不負人”的信條。但唯對一人心存歉疚,認為“余平生于朋友中負人甚少,唯負次青實甚”。次青便是平陽才子李元度。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患難與共,兩救曾國藩
咸豐二年(1852年)秋,太平軍以咄咄逼人之勢,進軍湖南、湖北、安徽等地。曾國藩奉旨赴長沙、衡陽幫辦團練,并招募鄉勇組軍操演,為其生平治軍之始。這時,李元度也被調到湖南郴州任州學訓導,掌管一個地區的教育。
曾國藩練兵之初,事事草創,舉步維艱,迫切希望招募志同道合的飽學之士來輔佐自己。但當時的曾國藩未授實權,人微言輕,四處受氣。當其幕僚不但風險極大,而且并無實際利益和誘人前途可言。因此,主動投靠者寥寥無幾。這一時期,曾國藩的幕僚多為其至親好友、親朋子弟和降革人員。所以,當李元度給曾國藩寫了一封建言時局、縱談兵略的千言長信時,曾國藩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咸豐三年(1853年)臘月,李元度被曾國藩的誠意打動,成為其謀士。
咸豐四年(1854年)正月,曾國藩親率湘軍水陸兩師共1.7萬余名官兵出發。誰知幾天后便遭慘敗。要不是撤得快,曾國藩也難免成為太平軍的俘虜。沮喪到極點的曾國藩支開身邊的人,一頭扎入水中。幸虧李元度早有預見,忙命人入水將其救起。
值此窮蹙困窘之時,曾氏幕僚多半散去,唯獨李元度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隨后,咸豐帝不僅臭罵了曾國藩一通,還革去了他的禮部侍郎一職,“責成其戴罪剿賊”。按照清朝的制度,革職的官員不得有專折奏事權。臣情無法上達,皇帝自然很難了解下邊人的苦衷。李元度深知失去專折奏事權將意味著什么。
一天晚上,李元度將一份《革職待罪臣曾國藩乞請專奏以速戎機事》的奏疏呈給了心緒紛亂的曾國藩。曾國藩看后大為不悅,因為革職后專折奏請本屬犯法之事,加之咸豐帝此時猜忌頗多,上奏的結果肯定會兇多吉少。但李元度堅持己見,曾國藩只好同意。李元度又將原折一改再改,并以軍情變化多端需要隨時奏報圣上為主旨。寫完后,密封上達。幾日后,朝廷即下諭特許曾國藩享有專折奏事權。李元度為曾國藩爭取到專折奏事權后,曾國藩對他更加信任了。兩人游同舟、飯同食,形影不離。而似奏折、信緘之類,也大多出自李元度之手。
同年,曾國藩率湘軍水師入鄱陽湖,在湖口被太平軍所阻。在太平軍的猛攻下,湘軍水師不支,死傷甚多。曾國藩的坐船也被團團圍住,無望中他再次投水自殺。李元度見狀舍身相救,將曾國藩抱過了江,使其再一次幸免于難。
重申“三不忘”誓言,明示不敢負義之心
這次兵敗,李元度感受到獨立統兵的重要性,開始謀求從“筆桿子”向“槍桿子”轉變,并在曾國藩的同意后,創立平江勇(后成為湘軍主力部隊之一)。
平江勇創立之初,與湘軍水師同扎南康,咫尺相依,互相照顧,并用以護衛曾國藩之近身,在軍事上的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然而,心存大志的李元度并不滿足于作為一支“親兵衛隊”。幾個月后,他便率平江勇移師湖口。曾國藩再三勸阻未果,從此二人各居一方。
咸豐七年(1857年)六月,曾國藩因向清廷索要地方實權未果,弄巧成拙,被咸豐帝削除兵權。曾國藩閑居家鄉,念念不忘的還是患難與共、情誼深厚的李元度。他在給李元度的書信中重申“三不忘”誓言,甚至想結下兒女親家,“以明不敢負義之心”。
徽州戰敗致二人決裂
咸豐八年(1858年)五月,清廷重新起用曾國藩。曾國藩復出后,馬上要求李元度再回湘軍大營,曾國藩、李元度二人得以分而復合。
咸豐十年(1860年)春,太平軍發起新一輪的攻擊,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告急,曾國藩率軍入駐祁門。8月14日,平江勇開進徽州城。16日,太平軍將領羅大綱率領4萬人馬直逼徽州城下。誰知李元度輕敵,一戰即潰,只得退守孤城。就在其四處布防、疲于招架之際,綠營軍突然聚眾嘩變,打開城門讓太平軍蜂擁進城。初臨大戰的平江勇頓時驚慌失措,倉皇四散。最后,李元度在少數親隨的護衛下,奮力突圍,逃出城外。8月25日,徽州城遂告失守。
徽州失守的嚴重性堪比三國時的馬謖失街亭,不僅使祁門變成了前線,更打亂了曾國藩的精心部署,使皖南戰局急轉直下。此時,曾國藩已現絕望之情,并偷偷地寫了遺囑,寄給兩個兒子。但就是在“連日憂灼之至,竟夕不能成寐”的情況下,曾國藩也并未有過多責怪李元度的失職,只是認為其“矜夸虛浮,不堪重用”,反而為其生死擔憂。
儒家崇尚“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清廷對于陣亡、殉職的文武官員,無不優予撫恤。所以,當曾國藩接到李元度的報敗之信后,方知他并未陣亡,亦未殉職,且毫無悔過與歉疚之意時,十分震怒。于是,治軍嚴明的曾國藩向朝廷嚴劾李元度,請旨將其“革職拿問”。但他畢竟念及二人私誼,并沒有進一步追責,只是讓其停職返鄉,閉門思過。
徽州城失守后,李元度急于東山再起,竟不惜背叛師門。曾國藩再次上奏彈劾李元度,清廷將李元度革職,“發往軍臺效力”。此時,曾國藩、李元度已經走到了完全決裂、形同陌路的邊緣。后來經過左宗棠、李鴻章等聯名奏保,皇帝才收回成命,李元度得以免遣戍邊,放歸鄉里。
兩年后,湘軍攻克天京(今南京)。李元度聞訊后,為湘軍的勝利而歡欣鼓舞。他奮筆疾書,給曾國藩寫了一封數千言長信。李元度的一片赤誠,打動了曾國藩。加上李鴻章等人多次進言,曾國藩于同治三年(1864年)八月十三日上奏清廷,為李元度請功。李元度雖然屢遭老友曾國藩彈劾,心有怨念,但看到曾國藩此舉后,一笑泯恩仇。之后,兩人長期保持通信聯系,每逢佳節互致問候。
(《文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