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雄超
摘要:創造性勞動作為勞動的一種形式,具有開放性、新穎性和創造性等特點。面向學生的創造性勞動、聚焦解決問題與創造能力的培養,注重思維發展與勞動過程體驗,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內涵和價值。以創設積極勞動環境、創建豐富勞動空間、提供適時勞動指導的“兩創一導”為實踐策略開展創造性勞動教育,是勞動教育適應新時代,發展學生創造性勞動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勞動教育;創造性勞動;勞動環境;勞動空間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7A-0064-04
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適應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針對勞動新形態,注重新興技術支撐和社會服務新變化。強化誠實合法勞動意識,培養科學精神,提高創造性勞動能力。”[1]
創造性勞動作為勞動的一種形式,具有開放性、新穎性和創造性等特點,是學生在勞動中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在科學探究、創新設計的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形成創新性勞動成果的過程,也是學生正確理解勞動,認識勞動創造人、創造美好生活價值的重要途徑。
一、聚焦解決問題與創造能力培養——創造性勞動的內涵
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要“發揮主體作用,激發創新創造。鼓勵學生在學習和借鑒他人豐富經驗、技藝的基礎上,嘗試新方法、探索新技術,打破僵化思維方式,推陳出新”[2]。因此,關注學生勞動過程中的解決問題能力,激發學生勇于創新的精神、培養敢于創造的能力是創造性勞動的內涵所在。
(一)以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為取向
《綱要》強調,要“把握勞動教育的根本特征……親歷實際的勞動過程,善于觀察思考,注重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勞動質量和效率”。“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凸顯了實施勞動教育的重點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在真實的生活、生產和服務性勞動中,“在動手實踐、出力流汗的過程中”[3]實現勞動創造,體認勞動價值。
(二)以創造性勞動能力的培養為目標
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生不僅要愛勞動、會勞動,而且要有技能、會創新。因此,學生在勞動中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正確使用常見的勞動工具外,還要在勞動中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將零散的勞動知識和機械的勞動轉變為探索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勞動能力。
二、注重思維發展與勞動過程體驗——創造性勞動的價值
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創造性勞動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手腦結合,手腦并用,在勞動中動手又動腦”[4]248。而手腦結合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在發展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同時,深化學生的勞動過程體驗,提高勞動效益。
(一)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創造性勞動強調在勞動中運用智慧解決問題,不僅僅停留在一般的動手勞作層面。在注重勞動意識形成、勞動思維培養、勞動能力發展的同時,強調學生在人與物、人與人的互動中實現勞動操作與創新意識的統一,在生動的、充滿探究的勞動過程中,發展創新思維能力。
(二)有利于深化學生的勞動過程體驗
創造性勞動綜合性強,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聯系,且以動手實踐為主體,要求學生必須通過親身參與、體驗勞動來獲取知識,改變了傳統課堂以知識授受為中心的學習方式,深化了勞動過程體驗,強化了創造精神的培養。
三、“兩創一導”——創造性勞動的實踐
創造性勞動具有廣泛、深刻的創造性質,對于學生來說,更具有自主性和靈活性。因此,要實現創造性勞動,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勞動品質,需要勞動環境、勞動空間及教師、家長等多方力量的支持。
(一)創設勞動環境,激發創造性勞動內驅力
創設勞動環境,意在促進學生主動實踐、勞動創造。結合學校特色,把握學生的需要、興趣及年齡特點,將勞動文化建設與勞動氛圍營造融入勞動環境建設之中,凸顯學生的勞動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創造性勞動的內驅力。
1.打造校園勞動文化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與學校生活緊密相關,時刻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學校在走廊、櫥窗陳列學生的勞動創造作品,在墻壁上展示學生勞動創造的圖片,使學生能時時處處感受生動的勞動文化,潛移默化地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創造性勞動意識。
2.營造校園勞動氛圍
校園良好的勞動氛圍影響著學生的勞動行為觀,學校充分利用地處農村的特點,在每個教室欄桿前安裝花架,實施“校園綠行動”種植活動。1~2年級學生自主選擇身邊植物,開展“微種植課程”;3~4年級學生自主選擇種子,通過育苗開展“種子課程”;5~6年級學生自己設計創制栽培容器,開展“創意種植課程”。以此從不同的角度,為學生搭建實時的勞動平臺,引導學生在常態化的養護勞動中發現問題,主動開展勞動創造。
(二)創建豐富的勞動空間,提升創造性勞動表達力
創造性勞動的開展不僅需要學生親力親為的動手實踐,更需要場地、工具、材料等物化支持,進而密切創造工具與創造思維的聯系,促成學生個性化的勞動表達。
1.眾創室:服務全體的校園創造性勞動空間
學校是勞動教育的主陣地,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勞動空間,是開展校園創造性勞動的有效保障。“眾創室”旨在為有需求的學生提供開展創造性勞動和交流的場所。學生使用錘子、剪刀、手鋸等傳統工具及木工機床、3D打印機、激光雕刻機等現代工具進行勞動創造。
如學生在為植物澆水中發現,有的植物喜歡潮濕的環境,但是在國慶小長假期間,誰來為它澆水呢?學生通過調查、訪問,了解問題,進而多方查找資料信息開展設計改進。最后,在“眾創室”利用工具、材料進行原型制作與迭代完善,成功實現了“多功能花盆架”的創制。作品采用樹狀分叉形式,在桿上打孔、安裝插銷,用于掛擺花盆;桿頂用熱熔膠固定噴灑式和滴灌式噴頭,實現模擬降水;桿底以插接方式安裝底座和盆托,利用定時水泵從盆托抽水,落下來的水又回到盆托,形成循環利用。這一創新解決了無人值守時的澆水問題,得到了大家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