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一帶一路”作為沿線各國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互動的重要渠道和發展理念,對各國的貿易往來和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作用。在產業轉移過程中,本國生產力水平、教育與科技水平、外貿結構政策等因素都會產生影響。中國產業結構正處于轉型期,從第二產業主導、二三產業協同發展,演變為第三產業占比不斷加重的結構趨勢。受以上因素影響,中國加大對外投資,向外轉移低端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內引入高新產業,實現產業鏈完善和產業升級。中國應充分利用其中的積極因素,實現產業合理適度轉移,從而促進國內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關鍵詞:“一帶一路”;產業轉移;中國產業結構
本文索引:吳凱馨.<變量 1>[J].中國商論,2021(18):-053.
中圖分類號:F1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09(b)--03
1 研究背景
“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建設于亞歐非大陸,目的在于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國伙伴關系,實現各國多元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一帶一路”將不斷發掘沿線國家的市場潛力,促進國家和企業投資消費,并不斷創造需求和就業,同時也能促進人民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一帶一路”的建設對亞歐非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建設和交流都具有深遠影響。
共建“一帶一路”有助于促進經濟要素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動進一步帶來了產業的轉移,加深了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技術創新及交流,同時各國之間的投資比例、投資方向、貿易結構出現變化,對各國產業發展及產業結構調整起到了促進作用。因此,對“一帶一路”及產業轉移的研究具有理論和實際意義。
2 影響產業轉移因素及在中國的表現
對產業轉移的研究中,最為經典的是梯度理論,針對亞洲的研究則將其衍生為“雁陣理論”。本文對中國的產業轉移問題以這一理論為基礎進行研究。
首先是本國生產力及經濟結構。一個國家或地區只有保持長期穩定的生產而不追求一時的體量,實現資源的有效及高效利用才是發展動力所在。當一國生產力較好及經濟結構符合本國發展道路,且產業已經發展到較為先進的水平時,生產要素才會向其他國家流通,從而實現產業轉移,并通過外貿產品結構的不斷優化,實現國內行業的不同發展方式及發展目標,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在這方面,中國始終注重生產要素的高效率使用,在產品、服務、管理等企業及行業運走各方面都投入了大量資本,致力于研發創新,實現生產、管理上的突破,力爭趕超世界發達經濟體的生產水平。在“一帶一路”的支持下,中國能夠有效利用國際要素,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從產量大向生產效率高轉變。
其次是教育與科技水平。這兩者是影響產業結構優化及產業轉移最持久也是最根本的方面[1]。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科技和人才流動更為便捷快速。一國或地區的科技及人才優與其他地區時,會出現一部分的高科技和人才流向發展較為緩慢的地區,能夠降低產業成本或是挖掘新的市場,從而出現產業轉移的現象,一國內部的產業結構也在隨著市場需求自行優化調整。在這方面,中國各產業近年來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注重人才培養,在教育、在職培訓等方面投入不斷增加,中國的科技力量不斷進步,既融入國際高新科技也努力實現自我研發,對中國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起到促進作用,也為產業轉移打下堅實的基礎。
再次是外貿結構。出口結構與一國產業結構相互影響,國內產業發展情況和產業結構直接影響出口貿易結構。中國的出口貿易結構從初級產品逐漸轉變為以工業制品為主,中國對于高技術和高資本含量的產業及行業投入不斷加大,生產的產品結構也向附加值高的方向轉變,中國的產業進步能夠帶動周邊經濟較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發展。中國以勞動力為主和低附加值的產業不斷向外轉移,即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受市場配置,本國則以高新技術和高端人才促進產業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
最后政府政策與市場機制的有效結合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政府出臺政策要堅持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導向,符合國家工業化進程的要求,并追求經濟效率。近年來中國在追求市場協調配置資源的同時,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對產業轉移和產業結構調整進行引導。政策明確了部分產業承接區域、推進產業轉移示范區試點、加強產業轉移承接載體建設,強化地區之間、國內外的要素交換,企業合作、產業鏈協作等模式。多方政策都推進產業在中國向內或向外的轉移,對促進國內要素流通、產業結構調整有積極作用。
3 中國產業結構及產業轉移現狀
3.1 中國產業結構現狀
近年來,我國三大產業生產總值不斷攀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躍居世界第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從工業市場為主的產業結構發展成為二三產業協同發展。從圖1看,近十年來,中國三大產業生產總值始終保持增長,且呈現出繼續增長的趨勢。從增長量來看,第一產業變動不大,第二產業緩慢增長,第三產業上升幅度較大。從2013年起,第三產業的生產總值超過第二產業,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
三大產業生產總值發生巨大變化。第三產業迅速崛起,金融、保險、研發、咨詢等行業全面發展。第三產業對第一二產業具有全面支持的作用,為第一產業提供交通運輸、物資供銷和倉儲等,為第二產業提供金融保險、房地產管理、信息咨詢服務等,為居民生活提供公用設施、旅游教育、衛生等。第三產業的需求面擴大,需求量增加,在供給方面的增長率也相應提升。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經接近六成。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性,第二產業生產效率大幅度提升,第二產業生產總值保持穩定增長,但占總體比例呈現下降態勢。并且,中國人口巨大,需要保持充足的糧食供應,第一產業的生產總值也保持一定數量的增長,保證人民日常生活的持續穩定,如圖2所示。
3.2 中國產業轉移現狀
3.2.1 國內區域間產業轉移
中國各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具有較大差異,以上海、廣東為主的東部地區發展迅速,中西部地區由于地理和交通等原因,要素流通有限,市場化受到限制,經濟較為落后。因此中國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大量產業在中西部地區尋找發展機遇。隨著中國整體經濟發展,經濟較好地區的產業開始尋找能夠進一步開發的資源和成本較低的生產要素,中西部地區成為產業轉移的重點地區。同時,中西部地區人口稠密,需求量較大,對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在轉移后能夠擁有較好的市場。如消費品制造業呈現由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擴散的變化,以內需為主的消費品制造業更多地向市場所在地和資源富集地區轉移[3]。實踐“一帶一路”倡議,令生產要素加快從各個國家和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中西部地區資源要素流動自由度提高,提高產業層次,培育新的增長動力。
同時,以高新技術為主并形成產業鏈的各個產業向東部地區轉移,東部地區的生產要素流通加快,生產效率不斷提升,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區域內逐漸形成以上海、廣東等中心城市為領導,與周邊城市共同構建基于價值鏈分工的區域產業體系,促進區域協同發展[4]。
3.2.2 國際產業轉移
目前中國轉移進入全球中高端產業,并轉移出低端產業。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市場成本上升,對附加值較低的產業來說利潤降低,勞動密集型產業不斷轉移至生產成本更加低廉的國家和地區。“一帶一路”背景下,要素流通更為便捷快速,中國加大向外投資和產業轉移的腳步。同時中國將更多生產要素投入到中高端產業和創新中,優化中國產業結構。
中國加強“走出去”的戰略,不斷加大對外投資,2018年,中國對外投資達到1300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二。隨著資本的向外擴張,中國的部分產業,特別是制造業向外轉移。我國對外投資的行業中,采礦業的投資規模最大,金融業、批發零售業都占較大份額。對外投資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通過資源、市場、技術等方面驅動,有利于我國這類產業的向外轉移,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和生產要素的低效率使用。
中國向其他經濟較不發達國家及地區轉移中低端產業的同時,也向內轉移全球中高端產業。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制造業體系也是規模最大、門類最全、配套最完備的。中國正逐步形成高附加值行業和產業集群。中國在設備制造等方面具有全球領先的競爭力,吸引其他經濟較發達的國家將高新技術引入中國,實現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向內轉移。中國吸收高新技術融入產業發展,實現生產效率的提升,供求方面不斷趨于平衡,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
4 產業轉移對中國產業結構的影響
產業轉移有利于中國重點產業的發展。在產業轉移過程中,東部地區逐漸形成高新產業集群,不斷強化新興產業、金融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等產業的領先地位,對傳統產業也實現升級。中西部地區依據人口多需求大的特點,形成中低端制造業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各地區都形成重點產業與優勢產業相互關聯,生產力發達地區向外傳送高新技術,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中低端產業聚集地區主要提供生產生活的必需品,支持發展。市場化下的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使中國形成了各地區不同的重點產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
產業轉移也在對外投資優化中實現。國內低端產業向外轉移,減少生產成本,提高要素投入效率,擴大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并提升回報率。國內更多生產要素流入中高端產業,用于高新技術研究、創新開發和人才培養,促進技術密集型產業和新型服務產業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中國產業以高端制造業和第三產業為主,二三產業共同成為支持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既符合中國經濟發展要求,又符合市場需求變化。
產業轉移有利于淘汰落后產業,改善環境等外部條件,促進產業結構改善。產業轉移是市場配置資源的結果,當一個產業不適合在原有地區發展或是發展速度遠遠落后于其他產業,會逐漸退出市場,向生產成本低、發展潛力大的地區逐漸轉移。同時產業集群依托于一方資源形成,生產必然會利用資源甚至破壞環境,產業的主動轉移有助于環境恢復,并激發企業進行技術和管理上的創新,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對上海等東部沿海城市,以新興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能夠吸引中高端產業進入,產業轉移推動該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效果較明顯;而發展較為落后的中西部城市,由于經濟基礎、技術能力及政策水平都稍落后,產業轉移速度相對較慢,產業結構優化的進程也較慢[5]。
產業轉移也會相應引起一些問題,其中產業空心化最為突出。中國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不斷增長,至2019年占比已經過半。許多傳統制造業向外轉移,低技術含量產業減少,作為長期支持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產業,轉移對中國制造業的穩定造成影響。雖然中國能吸引一些中高端制造業進入,但科技和管理水平還未達到世界頂尖,受到發達國家影響。加之中國注重發展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的投資和要素分配減少,生產能力和質量隨產業向外轉移逐漸下降,投資和發展重心也轉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因此,發展第三產業及新興產業的同時,還要保持第二產業的穩定地位,保證中國基礎產業仍舊扎根于本土[6]。
5 結語
共建“一帶一路”有助于生產要素更加自由流通,各國根據國內經濟狀況和生產能力實現適當的產業轉移。中國作為倡議的發起國,不僅惠及別國,還惠及自身。產業轉移的基本要素包括本國生產力及經濟結構、教育與科技水平外貿結構及政府政策與市場機制的有效結合。基于“一帶一路”倡議,高新產業所需的人力資源和設備引入中國,中國實現中低端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向外轉移,以及高新產業的建設。中國的產業結構也不斷優化,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形成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但產業轉移也帶來一些問題,包括部分地區自身條件超差,難以引入新資本、產業空心化等,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并保持相當一部分基礎產業在本國發展。
參考文獻
計永超.產業轉移要素分析與宏觀調控研究[D].安徽:合肥工業大學,2012.
郭倩倩,羅佳.產業結構約束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外貿易的協同性研究——基于中國與“一帶一路”主要貿易國家的門檻回歸模型[J].全國流通經濟,2019(36).
劉云中,何建武.中國消費品制造業區域轉移的特征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20(1).
李國平.產業轉移與中國區域空間結構優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胡振華,劉欣欣,陳艷.國際產業轉移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非線性影響機制[J].產經評論,2019,10(2).
劉鵬.中國制造業企業OFDI會造成國內“產業空心化”嗎?——基于異質性企業投資動機的視角[J].財經論叢,2017(10).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Transfer on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School of Business, Jiangnan University? WU Kaixin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hannel and development philosophy for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nd interactions among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de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s.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transfer, factors such as the level of domestic productivity,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and policies on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play important roles.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in a transitional period, from the structure led by the secondary industry with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to a structural trend where the proportion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s increasing. At present, affected by the above factors, China has increased its foreign investment, transferred low-end industries and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outward and introduced high-tech industries inward to achieve improvement in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China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positive factors to realize a reasonable and appropriate transfer of industries, so as to promote domestic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Keyword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dustrial transfer;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