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字普惠金融是在互聯網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運用互聯網技術使普惠金融數字化、信息化;數字普惠金融具有覆蓋范圍廣、成本低等特點。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是縮小城鄉差距的關鍵。數字普惠金融通過金融服務與技術服務,幫助農村地區進行產業升級、農業現代化、社會與精神文明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縮小城鄉差距。同時數字普惠金融在發展、運行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與風險,通過立法與技術的手段實現風險防控與風險轉移,可以保障數字普惠金融有效發揮在縮小城鄉差距上的作用。
關鍵詞:數字普惠金融;城鄉差距;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數字普惠監管
本文索引:吳杭琪 .<變量 1>[J].中國商論,2021(18):-081.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09(b)--03
1 數字普惠金融的概念與發展
1.1 數字普惠金融的含義及發展
傳統金融演變成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服務運用互聯網手段使金融領域數字化。普惠金融提出后,各國都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設計符合國情的普惠金融發展模式,將弱勢群體帶入正規的金融服務系統。數字普惠金融從小額信貸、微型金融、傳統普惠金融階段轉變而來。為了深入推動全球普惠金融的發展,2016年G20杭州峰會正式提出數字普惠金融。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平臺以及云技術等方式降低了金融服務的成本,擴大了金融服務的門檻和范圍,全面提升金融風險防控。尤其是造福貧困區以及農村,解決傳統金融無法解決的三農融資問題。數字普惠金融如手機支付、網銀、手機銀行App、P2P網絡借貸等的發展,使金融服務延伸至農村及低收入人群,使該類人群接收服務的時間、地域的限制減少,只要通過網絡就可以獲取服務,因此辦理金融服務的效率增加。例如P2P以一種具體的數字普惠金融形態,有效對接了地理距離可能很遠的資金需求方和借貸方,并且準入門檻較低,能夠幫助人們在更大范圍內,以更低的成本獲得融資。數字普惠金融的迅速發展,尤其是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與普及對解決農村融資難及緩解貧困有重要意義。
1.2 傳統金融與數字普惠金融的聯系與對比
傳統金融相較數字普惠金融覆蓋范圍較小,傳統金融開展業務都需要在固定的營業網點進行辦理,主要建立在城市以及商業集中的區域。對于偏遠地區、農村地區來說,網點非常稀少,因此開展傳統金融非常不方便。數字普惠金融利用移動通訊、網絡等提供金融服務,將目光聚焦于在用戶身上挖掘需求,將用戶對用戶,端對端連接起來,使覆蓋面更廣泛,更普惠的給予偏遠地區足夠的金融服務,不需要農村地區的用戶尋找網點就可以獲取服務。
傳統金融對于數字普惠金融來說金融成本較高,傳統金融機構的服務范圍依賴于機構的分布數量和地點,服務范圍的擴大必然需要增設更多的營業網點,因此會使金融成本增加。數字普惠金融改變了傳統金融服務所依賴的基礎設施,不需要營業網點,通過網絡、手機等就可以獲得金融服務,金融成本明顯降低。另外,傳統金融的物理運營成本也非常高,而數字普惠金融的線上產品,如理財、支付、融資等,廣泛深入用戶群體,減少了線下的成本,用戶的使用頻次也因此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傳統金融也是數字普惠金融的一部分。其一,傳統金融將原有的產品接入互聯網平臺,由互聯網平臺代銷或宣傳,如小額信貸、保險等產品,后續的服務依舊由傳統金融機構去完成。因此數字普惠金融有利于擴大用戶群體。其二,傳統金融與互聯網合作加速了數字化進程。傳統金融擁有廣泛的用戶基礎以及信用度,上新互聯網產品,將線下存量客戶轉移至線上,吸引了不少新用戶,拓展了信貸業務,也拓展了市場。
2 數字普惠金融對縮小城鄉差距的可行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將普惠金融的重心放在農村,建設全面小康,實現共同富裕,縮小城鄉差距是關鍵一環。城鄉差距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差距,還包括社會、文化方面的差異,因此數字普惠金融縮小城鄉差距也要從經濟、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研究可行性。
2.1 農村產業優化升級
縮小城鄉差距的首要任務就是農村經濟建設。長久以來,我國的農業產業一直以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為主,農業生產沒有形成產業化,這樣的農業產業模式規模小、收益少,難以幫助農民早日脫貧。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建立現代化、集約式的農業生產模式是農村經濟建設的主要任務。然而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轉型與生產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數字普惠金融便為這一難題提供解決方法。
通過銀行或者金融機構,為農村產業優化升級提供經濟支撐,引導農戶擴大生產規模,建立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除了農村的農業生產,數字普惠金融可以予以支持,農村的制造業、食品加工業,甚至是旅游業,數字普惠金融都可以提供幫助與支持。國內已經有許多農村實行了生產、加工與旅游一體化的發展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數字普惠金融在為農村提供經濟支持的同時,也可以引導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向發達地區、示范地區的農村學習,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
2.2 農村生活環境提升
城鄉差距的縮小不僅僅是經濟差距的縮小,還包括社會生活方面差距的縮小。近幾年我國城市化進程非常快速,城市的基礎設施、公共設施越來越完備,與之相對的是農村的基礎設施與公共設施建設遠遠落后,難以滿足生活在農村地區人民的需要。同時農村地區農業生產、工業生產缺乏監管,環境污染,尤其是水污染嚴重,改善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十分重要。
政府的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建設能力依賴于財政收入水平,在許多地區政府的財政收入不多,難以進行大規模的基建,數字普惠金融可以幫助政府,通過低利息的金融貸款,為政府進行基建提供財力支持。
同樣,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治理被污染的水源、土壤與大氣也需要大量的財政支持,政府亦可以在數字普惠金融的幫助下,獲取資金進行環境的治理工作,在獲得“金山銀山”的同時,也要保護“綠水青山”。
2.3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精神文明的差距是城鄉差距的重要內容,現在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設、文化產業、文化活動蓬勃發展,而農村不論是文化產業還是文化活動都略顯貧瘠。我國已經大力開展農村文化禮堂建設、農村文化廣場建設等,用以豐富農村居民的精神生活。然而現在居民對精神文化的需要越來越多,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生活在農村的年輕居民。現在農村地區的年輕勞動力流失非常嚴重,不利于農村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因此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對建設和諧美麗的新農村,留住年輕勞動力至關重要。
數字普惠金融可以從三方面幫助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首先,建立農村金融信用體系。傳統的農業社會依賴于“人情”,農村社會更是強調“人情社會”,一方面強調“人情”體現我國強調鄰里和諧、互幫互助的傳統風尚;另一方面,過度的依賴“人情”不符合現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現狀,“人情社會”存在許多糟粕之處,例如,強調關系而忽視能力,“抱團取暖”等不公平的行為。因此,建立農村金融信用體系,與地方政府合作,治理不善風氣,激發農村經濟活力。
其次,通過數字普惠金融提高農村地區的經濟水平、居民收入。文化產業發展的前提是經濟水平的提高,推進農村經濟建設,為發展農村地區的文化產業提供了條件,增加居民收入,也讓居民有能力進行文化消費,增加文化支出。
最后,農村地區要想長久的發展離不開人才與勞動力的支撐。當下農村地區勞動力流失嚴重,極大地阻礙了農村發展,阻礙縮小城鄉差距的進程,因此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平衡城鄉的教育資源,對農村地區的持續發展尤為重要。數字普惠金融可以采用貸款或者與政府合作辦學的方式,改善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也可以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大力發展遠程教育,覆蓋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提升農村地區整體的文化水平與技術水平。
3 數字普惠金融存在的問題
數字普惠金融相較傳統普惠金融有許多優點,尤其是覆蓋范圍廣、運營成本低,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相結合,能廣泛地深入群眾;與之相對的,數字普惠金融也存在許多問題。
首先,數字普惠金融在應用時根據當地的發展情況,不同地區會產生不同的需求,誕生不同的標準。在欠發達地區的農村,需要數字普惠金融提供金融支持、資金支持,發展種植業、食品加工等生產業,以及農副產品的運輸業。較發達地區的數字普惠金融重點在于現代化農業的轉型升級,物聯網、電子商務等新領域的發展,以及旅游業、服務業的發展。在這種條件下,數字普惠金融可能難以進行統一監管,從而產生地區亂象。
其次,數字普惠金融面向的是需要幫助的農民,與需要發展的農村地區,這些受眾群體往往存在著抵御風險能力低的問題。如果他們在取得數字普惠金融的幫助后,沒有實現經濟效益,后續的風險只能由金融主體來承擔,甚至由國家承擔。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后,我國誕生過的移動互聯網產品,尤其是金融產品數不勝數,其中有不少在全國范圍內大爆,然而大爆之后民眾紛紛跟風,最后產品爆雷,跟投者的財產血本無歸,甚至傾家蕩產。因此數字普惠金融作為數字金融的一種,如果沒有進行嚴格的監管,很有可能像過去許多數字金融產品一樣,浪潮退去,群眾與國家利益受損,這與建立數字普惠金融,縮小城鄉差距的目標背道而馳。
最后,數字普惠金融的受眾群體除了抵御風險的能力弱外,他們的金融素養普遍不高、金融信用意識薄弱。在我國農村地區,移動通信的普及率沒有城市高,在收集農村居民的金融財務信息上存在許多困難。如何克服難題,讓數字普惠金融高效使用,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4 對數字普惠金融的監管
國家大力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目的在于幫助農村地區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縮小城鄉差距、早日實現共同富裕。金融領域涉及國家金融安全與經濟發展,如果不對數字普惠金融加以監管,就很可能出現問題,給國家金融市場、經濟發展帶來不穩定因素。因此,加強對數字普惠金融的監管,是實現鄉村振興,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環節。
4.1 加強數字普惠金融的監管與立法
規范數字普惠金融市場,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加強數字普惠金融的立法工作。通過立法對數字普惠金融的參與者、受眾者、監管者等加以確定與限定,避免不符合資格的主體參與或使用數字普惠金融,而真正需要的人卻被拒之門外,違背了建立數字普惠金融的初心。通過立法來保障數字普惠金融真正用到鄉村振興、縮小城鄉差距上來。
同時,各監管部門既要各司其職,又要進行合作,在各自的部門領域加大審查力度,跨部門聯合監管。各監管部門也可以合作立法,建立全面、有效、有力的數字普惠金融監管法律體系。
4.2 強化數字普惠金融的風險識別
我國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時間短,現階段還不成熟、不完善,因此參與數字普惠金融的主體,尤其是銀行與保險公司,應當注意風險識別,建立風險轉移機制,將各種風險,尤其是金融風險扼殺于襁褓之中,防患于未然。
4.3 結合互聯網科技手段加強風險防范
數字普惠金融是伴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來的,數字普惠金融的風險與問題,可以通過互聯網科技的手段防范與解決。通過互聯網技術,可以降低金融主體的工作量與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減少由人為因素導致的風險。還可以利用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建立新型風險監控機制,實時監控數字普惠金融,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使風險處于可控的范圍內。
參考文獻
郭國峰,張穎穎.鄉村振興視角下普惠金融支持農村發展效應研究[J/OL].征信,2021(2):88-92[2021-02-2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1.1407.F.20210209.0939.032.html.
徐亞東,張應良,蘇鐘萍.城鄉收入差距、城鎮化與中國居民消費[J/OL].統計與決策,2021(3):102-106[2021-02-23].https://doi.org/10.13546/j.cnki.tjyjc.2021.03.022.
李琦,張翼飛.普惠金融對青島市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實證分析[J].今日財富,2021(4):62-63.
王長征,李倩,周健. 普惠金融支付服務在支持鄉村振興中的作用[N]. 金融時報,2021-02-01(010).
林寶梅.金融發展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影響實證研究——基于VAR模型[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1):62-67.
陳煜,張杰瑤.城投債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商論,2021(2):55-56+60.
楊雪菲.金融集聚、城市規模與城鄉收入差距[J].時代金融,2020(36):97-99.
王尚校.借助“互聯網+義務教育”模式縮小城鄉教育差距[J].新課程研究,2020(35):131-132.
李瑞雪,閆正欣.數字普惠金融下智能投顧發展與監管問題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9(9):112-115.
鄭美華.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模式與典型案例[J].農村經濟,2019(3):96-104.
何宏慶.數字金融的發展困境與創新進路[J].甘肅社會科學,2019(1):166-171.
Research and Supervision of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for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chool of Law,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WU Hangqi
Abstract: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i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Internet technology, using Internet technology to digitize and informatize inclusive finance;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de coverage and low cost. The No. 1 Central Document in 2021 emphasizes the need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ccelerat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and realiz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key to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helps rural areas with industrial upgrad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oc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rough financial services and technical service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will be many problems and risk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of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The realization of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risk transfer through legislative and technical means can ensure that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can effectively play its role in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Keywords: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igital inclusive superv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