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強 趙中慧 黃學彬
摘 要:在融媒體發展迅速、影響力日漸強大的今天,文化類節目的發展日益依靠融媒體進行傳播。近年來多種形式的文化節目熱潮持續不斷,如《經典詠流傳》《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紛紛上線。新舊文化碰撞的時代中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成為熱門話題,文化類節目如何在眾多的快節奏綜藝節目內搶占市場吸引觀眾視線、如何平衡節目的娛樂性與文化性以達到傳承文化的目的值得深思。當今文化類節目眾多,但其收視率并不樂觀,而《經典詠流傳》是文化類節目的成功代表之一,筆者認為其成功之處在于善于利用時代優勢并且平衡了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承的關系,以及在原創中注意觀眾的需求。
關鍵詞:融媒體;文化類節目;文化創新
本文索引:張建強,趙中慧,黃學彬.<變量 1>[J].中國商論,2021(18):-135.
中圖分類號:F 23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09(b)--03
1 文化類節目的困境
在融媒體發展與政策的推動下,文化類節目如雨后春筍爭相出現在觀眾視線中,2018年中國各大電視臺和視頻網站推出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數量近60檔,但僅有《經典詠流傳》的平均收視率超過1,《朗讀者》《國家寶藏》《信中國》等節目收視率不容樂觀(節目收視率如表1所示),相較于其他類型的綜藝節目如《奔跑吧兄弟》《向往的生活》《我想和你唱》等,(節目收視率如表2所示),文化類節目收視率慘淡。
2018年2月16日由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推出的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首播。節目用詩和歌的形式將中華傳統詩詞融入現代流行音樂,邀請明星或普通人作為古詩的經典傳唱人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視聽體驗。在快餐式娛樂占據主流市場的大環境下,文化類節目《經典詠流傳》叫好又叫座,豆瓣評分中3季節目的評分都在8分以上,高評分高收視使其在眾多文化類節目中脫穎而出,為文化類節目奠定了口碑的同時也開創了新的發展模式,作為一檔文化類節目不可謂不成功。筆者將通過節目背景、節目方向、節目制作三個方面分析《經典詠流傳》的成功原因。
2 節目背景:融媒體的發展與逐步完善的政策
在各大綜藝節目成為屏霸、國民娛樂至死、傳統文化日漸衰落的今天,黨和政府對于文化領域的關注愈發強烈,在文化領域提出諸多政策措施,在文化創新、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方面始終秉持積極態度。融媒體時代下電視、廣播、報紙等媒介載體成為節目宣傳的重要手段,國家對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更加關注,中央宣傳部等六大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意見》中指出要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促進內容生產和傳播手段現代化。這些舉措使得文化傳播和融媒體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融媒體的發展為文化傳承創造了便捷迅速的有利條件,文化類節目的傳播發展必須充分利用融媒體。
2.1 搭乘政策東風,致力詩詞復興
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意見》中指出要善于從中華文化資源寶庫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益思想、藝術價值與時代特點和要求相結合,運用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進行當代表達,推出一大批底蘊深厚、涵育人心的優秀文藝作品。
2.2 借助融媒體傳播,創新節目形式
“融媒體”是國內學者和從業人員基于美國學者提出的媒介融合概念而提出的。但目前學界關于“融媒休”的定義尚不明確,絕大多數學術論文引用了百度百科的定義,即“充分利用互聯網載體,把那些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融通、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
3 節目方向: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
現今文化節目眾多,《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文化類節目更偏向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對于傳統文化內容的加工和創新并不多。而《經典詠流傳》不僅重溫經典并且其文化創新性更強,由音樂作為載體對古詩詞傳唱,融入多種現代元素調動觀眾的興趣,傳唱后由康震教授詳細解讀詩詞的創作背景,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對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3.1 聚焦詩詞文化,傳承中華瑰寶
詩者,感其遇而述其心,發乎情而施乎藝也。經典經歷千年而不衰,傳頌萬古而留存,詩詞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其表達的情感永不過時,如第三季《經典詠流傳》節目中的《山水又一程》改編自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山一程》,經典傳唱人那英唱出了詩人穿越時空的赤子之心,古詩中的內涵與我們當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謀而合。然而這種本該口口相傳的詩詞卻也面臨過被刪除的窘境,2014年上海教育減負將一年級教材的8首古詩全部刪除。詩詞是我們的文化基因,“去中國化”是悲哀的,不應讓傳統文化斷送在我們手中。
3.2 融入創新元素,注入生機活力
詩詞在當今不夠流行并不是其本身的藝術價值不夠,很多時候影響文化繼承的是其單一的傳播方式。現在的詩詞都是紙面上的文字,而古時的詞是可以唱的,這也是當今詩詞遠遠不如古代風靡的原因。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收錄的就是歌謠,有民間各地歌謠也有周人的正聲雅樂和王室祭祀歌謠。歷朝歷代的詞很多曾流行于民間歌坊,但歷經千年時光,這些曲調已然失傳。
《經典詠流傳》通過對古人的詩詞重新譜曲,突破了紙面的桎梏,讓詩詞“活”起來。文化發展的實質在于文化創新,《經典詠流傳》在編曲中大膽創新融入流行歌曲的特點,在舞臺布景中注入現代感與科技感,藝術感染力和藝術表現力極強。經典傳唱人肖戰演繹的鄭夔的《竹石》在詩歌編曲時融入搖滾元素,讓年輕人更容易接受。在《經典詠流傳》第三季人氣歌曲榜單上線35分鐘就突破30萬票,75分鐘突破60萬票,上線以來得票數近300萬。由數據可見節目將創新元素與傳統詩詞結合產生的古風搖滾非常成功。
4 節目制作:原創制作與受眾需求
近年來,從境外引進電視節目成為常態,中國的制作機構常從全球市場購買版權。一方面,利用已經成功的節目模式便捷可靠,引進節目的好處顯而易見。另一方面,原創節目的制作費心費時費力卻又面臨低收視率的尷尬局面。兩者對比下原創似乎并不占上風,但過度依賴版權引進并不是我國電視節目發展的長久之計。
我國有優越的文化素材資源,完全可以發展有本土特色的原創文化節目。原創文化節目不只是普通的媒介產品,也是當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擔負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文化記憶、彌合代際審美代溝的責任。
4.1 拒絕拿來主義,注重節目原創
為了保護我國的原創節目,政府下達了《關于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工作的通知》,對于引進模式數量做出限制,規定“各電視上星綜合頻道每年在19:30—22:30開播的引進境外版權模式節目,不得超過兩檔。”在引進版權橫行的環境下原創節目顯得尤為可貴,與娛樂性綜藝節目不同。《經典詠流傳》作為一檔原創文化節目更具有中國特色,更加本土化親民化。節目不僅邀請名人藝術家,也邀請普通人,拉近了藝術與生活的距離。
4.2 關注受眾需求,謹防曲高和寡
“代溝”是當代社會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有社會學者將“代溝”定義為:“由于時代和環境條件的急劇變化、基本社會化的進程發生中斷或模式發生轉型,而導致不同代之間在社會的擁有方面以及價值觀念、行為取向的選擇方面所出現的差異、隔閡及沖突的社會現象。文化節目不受歡迎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其內容偏向陽春白雪,難以做到雅俗共賞;其審美水平要求高,內容枯燥乏味缺乏創新。不同年齡階層、社會人群對于節目的需求有很大差異,審美之間存在明顯的代溝。
5 結語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化類節目可展現人文底蘊,提高國民大眾的審美上限。融媒體時代下文化類節目在節目模式、制作方向等方面上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如何充分發揮融媒體的優勢,增強競爭力擴大影響力是當下原創文化節目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經典詠流傳》是原創文化類節目的一次成功實踐,在業界樹立了成功標桿。但融媒體時代的便捷是機遇也是挑戰,眾多文化類節目想要搭乘時代便車使其更上一層樓依然需要摸索嘗試,保護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仍需進一步更加深入的創新性發展。
參考文獻
2018年60檔文化類節目大盤點http://www.zongyijia.net/News/News_info?id=109058, 2020-04-01.
2018年收視率五大高的綜藝節目,你看了嗎?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7772807675733430&wfr=spider&for=pc, 2020-04-01.
六部門印發《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的通知http://www.iasac.org.cn/news/382/436757.shtml, 2020-04-05.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2020-04-05.
柳竹.國內關于“融媒體”的研究綜述[J].傳播與版權, 2015(4): 112-114.
張愛鳳.媒介融合背景下原創文化節目創新與審美代溝彌合[J].中國新聞傳播研究,2019(5):107-121.
原創綜藝《一年級》將輸出韓國綜藝節目創新逆襲改“引進”格局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141031-98005e10.html,2020-04-08.
關于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工作的通知https://yjbys.com/tongzhi/1076356.html.2020-04-08.
周怡.代溝現象的社會學研究[J].社會學研究,1994(4):67-79.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Programs in the Era of Media Convergence
——A Case Study of Everlasting Classics
School of Tourism,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
ZHANG Jianqiang? ZHAO Zhonghui? HUANG Xuebin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edia convergence and its increasing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programs is increasingly dependent on media convergence. In recent years, many forms of cultural programs have continued to flourish, such as Everlasting Classics, Letters Alive, Chinese Poetry Conference, The Reader and so on.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have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era of the collision of new and old cultures. It is worth pondering how cultural programs can seize the market and attract the audience in competition with many fast-paced variety shows, and balance their entertainment and cultural natur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nheriting culture. Nowadays, there are many cultural programs, but their ratings are not optimistic. Everlasting Classics is one of the successful representatives of cultural program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ts success lies in that the program has well leveraged the advantages of the time and balanc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paid attention to the needs of the audience in the original creation.
Keywords: media convergence; cultural programs; cultural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