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 李熙

摘 要:高等教育應以提升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為出發點,堅持面向區域內經濟區的開發和企業發展的實際需要進行。本文通過結合“分層次分方向”和校企“協同育人”這兩種培養模式,探索審計學專業的人才培養規律,改革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校企合作共同構建有效可行的審計專業培養模式來優化審計學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審計學;分層次;分方向;協同育人;培養模式
本文索引:劉媛,李熙.<變量 1>[J].中國商論,2021(18):-182.
中圖分類號:F 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09(b)--03
隨著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引起了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的新變化。經濟發展離不開審計的保障,為國家治理服務的政府審計、為公司治理服務的內部審計和為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服務的注冊會計師審計都需要審計人才來支撐,能適應當下經濟變革的審計人才也變得尤為重要。因此,如何培養能滿足經濟社會環境深刻變革下的審計人才需求是一個亟待研究的課題。近年來,許多高校在一些政校企合作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績,這對于審計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在合作育人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摸索,比如政校企協同度不高,協同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導致企業難以深度、持續融入高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政、校、企協同對審計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協同得好,就能產生1+1>2的協同效應,能讓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進行更有效的對接,培養內容方向與生產實際對接,學習內容與職業要求對接。除了協同育人之外,在專業人才培養中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均有不同,教師應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情況,例如資質、性格、能力、心理特點、思維狀況等,進行有針對性地教育。
1 文獻綜述
1.1 “協同育人”相關研究
蔡志奇(2016)對協同育人平臺的背景和含義進行了相關的研究,指出“協同育人平臺旨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一種育人載體,它可以是實體性的,也可以是非實體性的。”協同育人平臺的建設目標是開展高校、企業、行業和地方政府之間的深度合作,構建多元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不同類型的協同育人載體,最終達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王禹曦等(2016)以注冊會計師實驗班為例探討協同育人機制的選擇,以事務所、企業和學校作為研究的機構基礎,側重從學生的德、業和行三方面進行研究,“雙導師制”教學模式,開展專項模擬學習,建設人才培養平臺,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創新思維和吃苦精神。
1.2 “分層次分方向”相關研究
雷霞(2018)基于對廈門理工學院軟件工程學院大一學生的問卷調查分析,認識到高等數學分層次教學的必要性,探究高等數學分層次教學的具體對策。李梅華(2018)通過對水利行業工作崗位及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分析,創建了“分層次、個性化、導向式”生產主導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校內校外‘線上線下交替實踐”的實踐教學體系。鳳姣(2017)指出高職院校通過校企協同育人基礎上的分層次、分方向的單招生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既解決了學生基礎薄弱但動手能力強這種矛盾,又滿足了企業在育人過程中定向挑選精英的需求。
1.3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相關研究
鄧瑋(2018)指出針對目前審計學專業課程設置的問題、教師力量有待提高,急需一些改革措施推進審計學專業進一步開展。杜文艷(2017)分析了現行審計學培養的方法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應的審計教學方法改革措施,如在審計學人才培養中應積極運用案例、模擬實訓和校外實訓。謝志明等(2017)從目前高校審計學現有培養模式研究出發,以卓越人才培養目標為引領,構建新目標下的審計人才培養的體系與評價機制,對審計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實施與質量評價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曾曉紅(2011)指出審計學人才的培養應當借鑒諸如高等商科教育的國際認證標準、IAEP教育項目、SOA法案等審計人才培養方式,及時實施課程教育改革,革新審計專業核心課程內容等,幫助審計學人才提升綜合素質、提高就業實力,培養復合型審計人才。
綜上所述,地方本科院校作為我國普通高等教育的主體之一,為國家培養高等人才、進行科學研究和開展社會服務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我國高等教育的結構矛盾更加突出,同質化傾向嚴重。因此,在2014年,教育部明確提出要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今后,地方本科高校要真正增強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而“分層次分方向”與“協同育人”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對于應用型審計學人才的培養是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的。
2 “分層次分方向”與“協同育人”相結合的改革創新
廣西行健文理院審計學專業從2014年首次招生,在審計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面還處于探索階段。對于審計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廣西行健文理院結合了“分層次分方向”和校企“協同育人”這兩種培養模式,主要通過校企協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專業職業技能架構、創建支持教學模式改革的支持體系和增強教師的實踐教學指導能力來進行改革創新。研究架構如圖1所示。
圖1 “分層次分方向”與“協同育人”相結合的教學實踐模式
2.1 校企協作共同改革和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實踐指導教材
審計學專業的課程應以提升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為出發點,滿足經濟結構調整與人才需求的深刻變化。我們應通過“結合分層次分方向”和校企“協同育人”這兩種培養模式,校企協作共同改革和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實踐指導教材。完善和優化教學內容體系、教學管理體系和教學評估體系;改革人才培養的方法與手段,使培養模式整體優化,結構更合理,并且能夠根據地區企業發展中的審計實際需要做出彈性調整。
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階段,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培養,以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學有所進。具體來講,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中,應減少必修課的比重,提高專業選修課的比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相應的課程。
2.2 構建專業職業技能架構
按照“校企聯手,雙向互動”的基本思路,強化專業職業技能架構的構建,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具備初步科學研究的潛質能力。
具體來說,第一年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基本素質,帶領學生到合作單位了解企業的各技術領域和各崗位的任職資格要求,學生對于各種類型的企業和各種崗位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接下來,要學習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要能對本專業的當下和將來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審計專業的學生應該在第一年學習會計學原理,對于記賬的規則要能理解并牢記,需要掌握各會計科目的使用;學校也應有專業的社團,比如會計學會,學生通過參與專業社團的運行,可以體驗企業文化進校園;還可以通過參與企業活動,如商品促銷、到會計師事務所裝訂底稿等,進一步了解各種企業對人才的要求。
在大一結束時,學生應能正視自身的特點、學習實踐能力及對企業崗位的認識,并進入第二年的學習,在這一階段,學生應接觸一下輪崗實習,進行輪崗實習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各崗位對專業知識的要求。在這一階段,作為專業課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特點,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專業定位。在本階段的課程應包括中級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學和財務分析等。
在大學三年級時,應邀請校企合作的專家對學生進行定向評估,應根據學生的個人特長、性格特點與職業發展方向評估,在這一階段更應重視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在課程安排上應進行分方向的培養,審計學專業可以按照審計主體和目的的不同分設2~3個專業方向(注冊會計師審計、內部審計、政府審計)。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上應確定專業方向,并以項目教學為主導,可以援引企業的實際案例集中進行有針對性地授課,以強化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
第四年,學生在其選擇的主要專業方向上(注冊會計師審計、內部審計、政府審計)利用“校企協同育人平臺”進行實習、實踐。在專業實踐過程中,雙方應協同講授與指導,圍繞專業實踐能力、崗位技能、技術短板和職業生涯等展開,將短期崗位實踐與長期的職業生涯規劃相結合。學生在這一階段接受學校與企業的雙重培養,可以進行有針對性地學習,通過上崗實習,可以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崗位技能,能夠更深入的理解專業理論知識,畢業時能夠適應企業的崗位需求,大大縮短了學生與企業的磨合期。
2.3 創建支持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支持體系
將審計職業能力分解為從低到高、從初級向深度綜合、多元復合的若干層次;在現有的實習基地基礎上,積極建設更多優質實習基地;努力建設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團隊。首先是學校也應完善“分層次分方向”與“協同育人”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各項制度保障,逐步深入專業領域和專業方向的課程體系,從基礎理論到專業理論的實踐運用,形成學生不同階段的專業職業認知;在從初級層次向較高層次培養過程中,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其次是分方向培養,每個學生在掌握專業基本理論和技能的基礎上,自主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向,突出需求導向下的專業方向模塊化核心能力培養,使培養目標更符合社會崗位需求,促進職業能力與社會崗位需求的對接。最后是推進和完善“校內實訓+校外實習+校企協同育人”實訓教學模式,將實踐環節貫穿于專業理論與實習的培養過程。
2.4 增強教師的實踐指導能力
高校專業課教師隊伍很大一部分是畢業后直接進入學校工作的,實踐指導能力普遍不高。學校應當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審計學專業是對技能要求很高的,所以應重視審計學的師資力量建設。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首先,可以“走出去”,鼓勵教師進入企業進行掛職鍛煉,并納入年度考核。其次,可以“請進來”,聘請審計機構的業務骨干到學校給學生授課,既可以采取講座的形式,也可以請業務骨干主講一門審計課程。邀請企業的相關行業專家進入高校對現有講授專業課的教師進行一些專項培訓。最后,培訓結束后,學校應當采取一定措施要求或者激勵教師把所學運用到人才培養中去。
3 結語
總而言之,要推動校企協同合作育人,需要各方聯動,高等院校和社會各界應開展多項合作。高等院校應轉變人才培養的思路,以開放型、多樣化人才培養思想為指導,把崗位需求作為人才培養方案的起點,在校企協同作用下,制定更符合企業需求的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方案。高校審計專業作為培養專業審計人才的搖籃,應當快速跟上時代不斷進行改革與創新,才能為社會培養更多適應時代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蔡志奇.協同育人平臺的背景、內涵及管理要素研究——基于應用型本科教育視閾[J].現代教育科學,2016(4).
王禹曦.地方高校本科教育協同育人機制路徑設計與選擇——河北大學注冊會計師實驗方向班的調查與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 2016(1).
雷霞.應用型本科高校高等數學分層次教學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8(11).
李梅華.應用型本科“分層次、個性化、導向式”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0(4).
鳳姣.基于校企協同育人及分層次、分方向的高職單招生人才培養模式探析——以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食品生物技術專業為例[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5).
The Research on Talents Cultivation Combining “Stratification-Direction Distribution” and “Cooperative Education”
XingJia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Liberal Arts, Guangxi University
LIU Yuan? LI Xi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take improv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core abil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insist on progressing by adhering to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exploit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zone and th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By combining the two cultivation modes of "stratification-direction distribution" and "coope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alent training law of audit major and the plans of reforming the profess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o build an effective and feasible training mode of audit specialty through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optimize the training of audit talents.
Keywords: auditing; hierarchical; direction distribution; cooperation education; cultivation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