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誠誠 李剛
自2015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至今,經過近6年整體布局,我國智庫整體水準有了顯著提升,咨政建言、理論創新、輿論引導、社會服務、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得到有效發揮。
伴隨新型智庫建設進程,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聯合研發的智庫索引CTTI系統數據持續更新,來源智庫穩步擴大。當前,CTTI系統收錄來源智庫941家、專家15736位、成果178553項、活動28644場。以此為樣本,對來源智庫自身建設與效能發揮進行多維度分析,可折射出我國智庫建設的規律及共性特征,推進特色新型智庫建設走向更高質量。
智庫建設穩步發展
數據顯示,華北、華東地區來源智庫占總量半數以上。其中,華北地區共338家智庫被收錄,占比35.9%;華東地區以240家緊隨其后,占比25.5%;華中地區以99家位列第三,占比10.5%;其余地區來源智庫數量相對均衡。從類型看,高校智庫在來源智庫中比重最大,共663家(占比70.5%)。此外,黨政部門智庫73家(占比7.8%),社科院智庫51家(占比5.4%),黨校行政學院智庫46家(占比5.4%),社會智庫39家(占比5%)。
CTTI來源智庫主要涉及53個研究領域,產業政策、金融政策、文化政策、財政政策、市場政策、外交政策較為熱門,均有超過100家智庫聚焦于此,這與我國發展需求密切相關。針對監察、統戰、審計、水利、公安、藥品等系統開展政策研究的智庫相對較少,行業智庫發展不充分,一些重要領域智庫建設仍需加強。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與我國年度發展大勢同步,公共安全與衛生健康領域、國家治理與社會治理領域、“三農”與扶貧開發領域、法治領域、國際關系與外交領域、宏觀經濟與產業金融等重點領域的智庫研究活力高企,成果數量質量均較為突出,為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作出突出貢獻。
當前,智庫機構多渠道籌資機制尚未發展成熟,依靠項目經費開展研究是智庫運營的重要形式。據統計,CTTI共收錄項目30092項。從立項時間上看,有64%的項目于近5年立項。橫向項目和縱向項目數量均在2014—2017年期間增長最快,2017年達到峰值,且縱向項目數量遠超橫向項目。相比縱向項目,橫向項目缺少應有的重視,一些縱向項目中,智庫研究的理論特征依舊明顯。
截至2020年11月底,CTTI來源智庫共收錄活動總數28644項,活動類型主要為會議、培訓、考察調研和接待來訪四類。會議占比最大,累計數量遠超其他三類。其中,國內會議數量遠高于國際會議。與正式會議相比,餐會、沙龍等非正式會議較少。培訓、接待來訪和考察調研三項活動數量基數不大,但從同比增長率看,這三項活動的增長情況不遜于會議,考察調研的漲幅在四類活動中最高,約達24.7%,說明來源智庫對外交流日益頻繁,各項活動日漸充實。
精英人才中流砥柱
CTTI系統現收錄專家15736名,其中大多數來自經濟學、法學和管理學領域,占比分別為25%、22.9%和17.6%;其次是文學、工學和教育學,三者占比均在6%~7%之間,其他學科專家所占比例較小??傮w上看,人文社科領域學科智庫專家較為富集,自然科學領域學科智庫專家數量有待提升。
在15736位來源智庫專家中,有3122人是全職專家,僅占19.8%,其余八成左右為兼職專家。從智庫實際運營看,核心研究團隊的質量和穩定性更依賴于全職專家,智庫擁有完善的全兼職人員結構有助于提高研究的專業性與穩定性。從年齡分布看,CTTI來源智庫專家主要集中在青年和中年兩個年齡段,兼職專家中最龐大的群體是中年專家(約占48.2%),全職專家則以青年群體為首(約占50.4%)。從學位分布上看,全職專家中博士學歷人員占比約83%,兼職專家中博士學歷人員占比約78%,碩士和學士僅占小部分,說明來源智庫專家普遍在專業領域有深厚的知識積累和研究功底,是智庫高質量產出的重要支撐力量。
高校智庫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能夠培養更多高層次人才。據統計,324家來源智庫(占比34.4%)擁有招收碩士生或博士生資格。近3/4的智庫招收博士生在20人以內,56家智庫招收博士在20~50人之間。197家智庫設立了博士后流動站,大多數智庫擁有博士后1~5名,僅有很小一部分智庫擁有10名以上博士后,最高達37名。在智庫實際工作中,博士后發揮了一定的智庫專家功能,不僅貢獻更多研究成果,還會分擔部分管理或行政工作,有助于提升智庫自我“造血”功能。
成效顯著仍存短板
特色新型智庫體系更加完善。2020年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深入推進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工作的意見》。全國各省區市初步形成了以國家高端智庫為引領,以省市級重點智庫為支撐,以其他專業性智庫為補充,布局合理、分工明確的地方智庫發展體系。
各級各類智庫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輔助決策成績顯著。高校、社科院和黨校智庫發揮學科優勢,智庫建設與學科發展共同提升。企業、社會智庫不斷打通與各級政府部門溝通渠道,面向行業產業重大、熱點問題開展深入研究。各級各類智庫注重研究成果的數字化形式呈現,搭建數據庫、知識庫、工具庫為主的網絡數據平臺,提升了決策咨詢水平。
內部管理水平與營運能力有了長足進步。各類智庫充分發揮理事會職能,建立起以首席專家為引領,以學術/學科帶頭人為主體,以青年科研骨干為后備力量的智庫團隊,推動了內部治理科學化、規范化,溢出效應明顯,有力促進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轉型。智庫建設強化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實踐導向和問題意識,使其研究更貼近生活、反映社會需求。
然而,也需要看到,一些關鍵問題仍亟待解決。例如,“追熱點、趕時髦”痼疾仍未克服;部分智庫研究隊伍小核心空心化、大外圍泛在化,邀請知名專家裝點門面居多,智力貢獻不足;決策研究的客觀性、預測性和科學性相對不足;“講好中國故事”的意識雖有,但缺乏相應的能力和渠道。
面向“十四五”,智庫建設應有新突破、新進展,改革創新體制機制,激發活力。一方面,要兼顧國家高端智庫、省市和基層新型智庫等各級各類智庫建設的需要,繼續為新型智庫發展做好政策設計;另一方面,要增強智庫建設與其他政策之間的配套性、協同性、互補性,與傳統學術機構及政策研究機構形成差異化發展格局。
此外,把提升決策咨詢研究質量作為重中之重。提升調研的深度和廣度,注重數據資料收集的科學性和客觀性,強化政策分析的創新性和針對性、研究成果轉化傳播的及時性和精準性。克服數據孤島、信息孤島,各級各類智庫實現分工協同,建立政策研究聯合體,實現數據共享、信息共享、專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