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揚
曾經,資本的加注下,在線教育炙手可熱,徹底淪為了一個“燒錢”的游戲,教育逐漸脫離了“初心”,成為資本的逐利工具,被裹上了商業的外衣。
隨著教育培訓行業的“雙減政策”正式落地,學科類培訓機構的資本運作之路徹底被掐斷。
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
《意見》還指出,上市公司不得通過股票市場融資投資學科類培訓機構,不得通過發行股份或支付現金等方式購買學科類培訓機構資產。《意見》還規定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
當下,教育培訓機構的資本化之路受阻,一級市場融資遇冷,二級市場股價暴跌,行業正面臨重塑。
A股、港股及美股教培概念集體崩盤
“雙減政策”落地后,教育概念股的下階段走勢和經營業績備受市場關注。
先來看看港股相關概念股的表現:7月26日,新東方再度跌47%,思考樂教育跌45.45%,新東方在線跌33.45%,卓越教育集團跌42.45%;此前一個交易日,新東方、思考樂教育、新東方在線、卓越教育集團分別下跌了40.61%、28.53%、28.07%、21.48%。
自高點以來,新東方、思考樂教育、新東方在線、卓越教育集團分別累計下跌90%、95%,91%、87%,市值分別僅剩274.28億港元、7.67億港元、39.42億港元、5.17億港元,較最高峰時期的市值分別減少2468.52億港元、145.73億港元、398.58億港元、34.6億港元。
再來看看A股市場,在義務教育“雙減”政策于上周末正式出臺后,K12課外培訓業務占比較高的公司集體暴跌。記者梳理已披露的公告顯示,學大教育、豆神教育、昂立教育、科德教育4只A股的主營業務范圍涉及K12教育。從上述4只個股的營收結構來看,“雙減政策”或對公司相關業務形成較大沖擊。7月26日,豆神教育、學大教育、昂立股份、科德教育等紛紛跌停。
A股教育龍頭股中公教育本身沒有K12課外培訓業務,但是也跌停了,因為有投資者擔憂,其他公司剝離K12課外培訓業務后,一起來搶中公教育的飯碗,就像網友所說的:“對你沒直接影響,但搶生意的來了。”當天,中公教育的市值蒸發了92.51億元,創出近兩年新低。
最后看看美股市場。7月23日,好未來、高途、新東方分別暴跌70.76%、63.26%、54.22%。此外,無憂英語、有道、瑞思學科英語等跌幅均超40%。自今年2月高點以來,截至7月26日,好未來、高途、新東方股價分別下跌95%、98%、89%。
一級市場融資熱潮退去
風險投資者嗅覺靈敏,教育行業今年在一級市場的表現,與往年的融資熱潮相距甚遠。
《2021年(上)中國在線教育投融資數據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在線教育行業人融資總金額99.9億元,同比去年同期150.8億元,下降了33.75%。
從投融資事件領域分布情況來看,在2020年全年,K12領域的在線教育融資金額最大,高達434.8億元,K12是2020年在線教育發展的一大風口。
但在今年,一級市場大額融資面臨“退潮”,針對K12領域的融資寥寥無幾,行業風光不再。
《報告》中顯示,2021年上半年,熱門的投資行業已經由K12領域轉變為在線職業教育,融資額為43.4億元。獲得融資的平臺有粉筆教育、云學堂、犀鳥教育、導氮教育、會計學堂、思創網絡、課觀教育、思博網絡等等。
經獵云網梳理,例如騰訊、高瓴、IDG資本、軟銀愿景基金、紅杉資本中國等機構,在近兩年對K12頭部教育公司的投資較為頻繁,大肆下注且金額不低。
《2020投資趨勢洞察白皮書》顯示,騰訊對于教育領域的投資從2014年開始到2020年底共參與了47起,占總投資事件的4.45%。2020年,騰訊在教育行業出手頗多,其次是高瓴、IDG資本、軟銀愿景基金等機構。
這些投資機構多數在企業融資的后期進入,入局越晚,意味著“高位接盤”的可能性越大,虧損的金額較大。
然而事實告訴我們,資本沒有燒出獨角獸,反而收獲了一地雞毛。
二級市場資本持續減持
對于投資者來說,及時止損成為當下迫不得己的選擇。
與一級市場不同,二級市場的進退則更為方便一些,相關的投資者也更加敏銳,已經上市的教育公司在二級市場被不斷調整持倉。
“教育是永遠不需要退出的投資,做教育是最讓人有幸福感的投資。”高瓴創始人兼CEO張磊曾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說道。正是因為對教育行業的看好,高瓴曾重倉好未來和新東方。
隨著行業的持續虧損,一直看好在線教育發展的投資機構也逐漸失去耐心,通過減倉來降低損失。高瓴也不意外。在過去的一年中,高瓴對于K12持續減持,今年的第一季度,高瓴動作頻繁,幾乎清倉了教育行業的股票。
好未來曾經是高瓴在美股的第一大持倉股。數據顯示,高瓴在今年大手筆減持教育股,在2021年第二季度,高瓴繼續對好未來進行減持,在上季度減持276.23萬股后,本季度高瓴再度減持395.97萬股,兩次減倉比例超過53%。
在政策落地之前,高瓴及時脫身,將好未來外部重要股東的位置讓給了摩根士丹利、Baillie Gifford & Co以及瑞銀集團。
對于目前已經在美股上市的教育龍頭,有業內人士表示:退市是大概率事件。曾經,資本的加注下,在線教育炙手可熱,徹底淪為了一個“燒錢”的游戲,教育逐漸脫離了“初心”,成為資本的逐利工具,被裹上了商業的外衣。
商業市場瞬息萬變,在線教育從資本加注下的燒錢營銷獲客,逐漸轉為常態化的市場競爭,以K12教培為主要業務的機構,未來或許面臨轉型,在職業教育和素質教育尋找新的機會,但轉型過程必然長路漫漫。
教育不是一門生意,資本也無法蒙蔽教育的初心。教育行業顛覆的當下,最重要的是要回歸教育的本質。
教培行業或面臨全面轉型
對于“雙減政策”的影響,華泰證券指出,雙減政策對K12學科類培訓進行了全方位、無死角的嚴控。認為未來K12學科類培訓不再有增量,存量也會受到壓減,同時存量機構不能正常開展業務,不能資本化,商業模式和資本化之路已經不再成立。認為投資者應對此予以關注,回避相關板塊。
平安證券也表示,本次“雙減”文件落地的力度是史無前例的,K12教培機構的業務空間幾乎被完全限制,如果各地完全執行,則行業內相關公司將受到徹底打擊。目前來看,各教培機構已經開始積極向素質、成人職教等領域轉型,但是這些領域的用戶畫像、運營模式、教研體系等與K12教培都不一樣,能否轉型成功有待觀察。認為整個K12教培行業的風險巨大,暫時不建議關注和參與,下調行業評級由“中性”至“弱于大市”。
東海證券也指出,雙減政策可能將對行業造成深遠的影響,教育培訓行業或面臨全面轉型,相關概念板塊及公司的利潤可能會受到一定利空影響。
中信證券認為,“雙減”政策落地,宣告K9學科類培訓機構進入漫長的轉型調整期。同時,政策也對高中學科類機構和學前教育機構提出一定的規范和監管。未來學科類培訓發展困難重重,建議培訓機構轉型政策更加鼓勵的素質教育、職業教育以及教育科技等方向。
開源證券則表示,“雙減”新政落地,對校內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校內教育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也將加大。提升校內教育教學質量、加強教育信息化水平已經成為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