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瑾
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與校外培訓負擔,嚴格監管校外培訓機構,只是一方面,如果只監管培訓機構,不疏導家長的培訓需求,將很難起到減負的實際效果。
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開始對校外培訓機構“從嚴治理”和“全面規范”,對存在不符合資質、管理混亂、借機斂財、虛假宣傳、與學校勾連牟利等問題的機構,要嚴肅查處。同時,要明確培訓機構收費標準、嚴禁資本化運作。
眼下正值暑期,大部分學生在假期制定了學習計劃。記者采訪了解到,有不少學生的家長在假期都為孩子安排了學科課程培訓及興趣課課程。如今在“雙減”政策的影響下,教培行業的現狀如何?教培機構及從業人員又有什么樣的轉型計劃?近日,記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教培機構“轉型求生”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目前青島的多數教育培訓機構仍在正常營業。一家學科培訓機構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正在等待更多的政策細節出臺,還沒有接到關于調整的相關通知,各個機構的門店也在正常營業,秋季課程也接受正常報名。這位負責人還告訴記者,雖然還沒有具體要求,但機構也會積極配合“雙減”政策,并正在規劃將上課時間調整到周中,節假日不再安排相關學科課程,同時也在考慮從學科課程向非學科課程進行轉變,進一步研發一些藝術及運動類相關的課程。
在走訪中,39歲的教培從業者袁夢告訴記者,她2018年在青島創辦了一家教育機構,做中小學學科教育,現在有300多個學生。她告訴記者,平時學生上學時間緊,課程基本都排在周末,“雙減”政策一旦落實,這些學生可能不再來補習。目前,青島具體政策還沒有實行,也沒有家長退費,但政策如果落地,可能又是另一種景象了。袁夢說,大政策出臺的那天,她幾乎徹夜未眠,反復想自己未來的出路。她也想過,一旦有具體要求,她可以先縮減規模,改成一對一家教,但無論是專攻一對一家教還是改為線上上課,成本都很高,最重要的是這并不是她的強項。對于她來說,最好的辦法是周中上課,周末嘗試開一些素質教育課程,但開發素質教育課程對她來說幾乎是從頭再來,加上課程的開發等多個因素,又是一大筆成本。此外,對于學生的需求,她認為素質教育還不是剛需,目前的現狀讓她進退兩難。
27歲的劉穎本科畢業于某師范學校,畢業后她便進入了教培行業。她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大型教育上市公司做教師,所以這讓她很有成就感。她告訴記者,她畢業那一年培訓機構非常火,她自己帶6個班,教的是英語科目,一個月的工資能拿到近一萬塊錢,在她的同齡人中也算是高薪。就這樣,她在同行業中輾轉幾個公司,都是頭部在線教育機構。時間久了,她從一線教師做到了督導,工資每月能達到近2萬元。本以為前途一片美好,但是在今年7月初她收到了裁員通知,主管給她的理由是項目優化,讓她再看看其他工作機會。雖然公司也給了一筆補償金,但她心里依然還是有些失落,畢竟她的心里還有一份教育情懷。正當她再準備再重新回到教培行業時,網上鋪天蓋地的“雙減”政策讓她打消了這個念頭。她告訴記者,她思考了幾個去向,一個是去私立學校當老師,一個是考研究生,還有一個就是考公務員。現在來看,考公務員是最現實的選擇,她打算一邊做家教,一邊備考。
還要疏導家長的培訓需求
據相關媒體報道,全國有近70萬家教培機構,1000萬從業人員。“雙減”政策背后,牽動著培訓機構創始人、投資者、教培從業者、家長、學生等上億級民眾的神經,K12教培機構的出路在哪里?針對培訓機構創始人,政策給行業轉型或規范提供了時間窗口期,1年內有效減輕、3年內成效顯著,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明顯提升。然而,實際上,眾多的公司早有預期,且已經在積極轉型。
今年來,好未來瞄準成人教育領域,整合了旗下的考研、留學、語培業務推出輕舟品牌;高途對旗下考研業務進行了升級,陸續將重心轉至成人業務;猿輔導旗下斑馬APP推出了美術、寫字、編程啟蒙等素質教育課程,且新增了南瓜科學的入口。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學大教育近期宣布成立集團新業務事業部,全面負責集團新業態戰略布局、規劃、拓展,新業務事業部下設咖啡餐飲中心。在全面開展治理工作的同時,政策也確定北京市、上海市、沈陽市、廣州市、成都市、鄭州市、長治市、威海市、南通市為全國試點,其他省份至少選擇1個地市開展試點,這意味著其他城市還有足夠的轉型空間和余地。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與校外培訓負擔,嚴格監管校外培訓機構,只是一方面,如果只監管培訓機構,不疏導家長的培訓需求,將很難起到減負的實際效果。要疏導家長對培訓的需求,一要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高學校教育質量,落實學校自主權,盡量滿足學生的差異化需求;二要學校、社會更多履行教育職責,提供高質量的課后服務與假期托管服務;三要從根本上改革教育評價體系,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學歷。否則會和過去歷次減負一樣,越減學生的負擔、家長的焦慮越重。只有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創造多元成才路徑,才能切實把學生從學業負擔中解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