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對課堂教學的質量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課堂教學中需要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的培養,要挖掘課程本身所蘊含的價值與意義等等。這些要求使得中小學教師重新思考以往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努力探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各種教學模式和方法,尋求各種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的途徑。而課的導入環節身為一節課的“序幕”,對課堂教學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導入; 課堂教學; 設計; 原則
中圖分類號:G633.3?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1-007-002
一、語文課堂教學中“導入”的含義
導入過程即是“導”的過程和“入”的過程。“導”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意為“引導,疏導”。而語文教學的“導”取的是“引導”之義,即帶領學生、指引學生。入取“進來或進去(與出相對)”的含義。那么導入的含義就是(教師)帶領、指引學生進入(教學情境)的過程。學者張江波在《淺析語文課堂教學導入》一文中指出“課堂教學導入,以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為設計的確立依據,結合學生的學情以及教學條件,在課堂教學伊始之時,進行的一個課堂教學環節。(張江波,2014)[1]”那么,“語文課堂教學導入”即為在語文學科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進入課堂學習的第一個環節。
二、導入設計的原則
導入是語文課堂的第一個環節,也是營造課堂教學氣氛的關鍵環節。合理、恰當的導入可以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以最快的速度和最飽滿的狀態加入到課堂學習中,為新課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反之,呆板、陳舊的導入就會降低學生對新課的興趣,讓他們的學習狀態從主動學習到被動接受,這是不可取的,也違背了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由此可見,導入設計是否合理、恰當影響著一堂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若要得到好的導入設計,就要遵循一定的設計原則。
(一)導入的設計要具有針對性
導入要有針對性,是指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課程類型,要選擇不同的導入策略。
“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導入的設計要不同。這里的教學對象主要指的是學生心理發展水平和知識儲備。不同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不同,知識儲備不同,所以導入時要考慮到學生實際,盡可能選擇學生容易接受的導入方式。”(郭芬云,2010)[2]就比如用問題導入時,問題的設計要難易適中且層次分明。在新課開始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趨近一致,每個學生都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學習這篇課文,難易適中的問題設計可以調動學生參與思考,讓他們能找到“臺階”,提高繼續思考問題的信心。問題設計要層層深入,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引導學生一節一節的摸到“下一級臺階”從而向上攀爬,這樣既能鼓勵他們積極思維,又能順利推進教學進程。
不同的教學內容具有不同的教學重點和教學目標,導入要圍繞教學重點和教學目標進行設計,教學內容發生變化,課的導入策略、方式方法也應該有所變化。決定教學內容的依據除了學情就是文本體式。不同體式文本的導入方式不同,記敘文的導入與散文的導入不同、詩歌與小說的導入不同、甚至一般說明文與故事性比較強的說明文導入也不相同。教師要很好地把握教材內容的特點。采取恰當的導入策略,選擇合適的導入方法。
不同的教師也會選擇不通的導入方式。教師對于導入方式的選擇受個人性格、教學習慣、技能水平、知識儲備、職業素質等多方面影響;不同教師擅長的領域不同,選擇的常用導入方式也不同。總之教師在選擇導入方式時要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揚長避短。
(二)導入的設計要具有趣味性
導入不僅是教學設計的起始環節,而且是課堂教學的起始環節。它面對的不僅是文本,更重要的是學生。所以導入的設計在針對教學目標、解決教學問題的同時,也要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教師要善于設計具有趣味性的導入,這樣可以在課堂伊始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面對他們感興趣的問題,他們善于思考、樂于回答,既能活躍課堂氣氛,也能順利推進教學過程,更能深化學生對這堂課的領悟程度。蒼白無力、千篇一律的導入會導致學生在接觸到文本內容之前就失去學習興趣。因為教師不良的導入方式導致他們放棄整篇文章的學習、整個科目的學習。因此,教師在設計導入時要結合文章內容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內容,比如學生感興趣的熱詞、話題等,在不違背教學內容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的挑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沉浸于課堂之中,認為學習這篇課文有趣、這門學科有趣。引導他們深入文本、主動學習。
(三)導入的設計要具有新穎性
導入的新穎性可以體現在三個方面,導入的話語新穎、導入的角度新穎、導入的方法新穎。
導入的話語新穎,要求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水平,多溝通多學習。教師落在教案上的導入設計不是一勞永逸的。初高中教師任教時限是三年,新課程教學的時候學生覺得新奇有趣,樂于接觸新教師,分析新教師的講課風格和思路。久而久之,由于相同文體或者相同作家的不同作品具有相似性,教師的導入模式逐漸被學生了解和掌握,學生翻開書知道今天課文的特征以后甚至可以推算出教師的導入方式,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對這門課程失去新鮮感,這對未來的教學活動的開展有很大的負面影響。教師也要關注社會新聞、熱點詞匯等,可以圍繞不同的熱點話題與文本相聯系展開導入語設計,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凸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特征。
導入的角度新穎,要求教師具有正確的閱讀取向,徹底突破教學參考書的束縛。教師落在教案上的導入設計大多缺少自己的主觀色彩。現階段大部分老師的教學重點在于“講授考點”,在不同的教學情境中設置相同的教學路徑,也就是重視語文知識的講授,以最快的時間結束課文講授其余時間講授考點、訓練使用考點的方法。這種引導學生“為了考試而閱讀”、“為了分數而閱讀”的閱讀取向我們稱之為變態的閱讀取向。學生學習每一篇課文都只是學習考點,為了應試,這背離了語文教育的初衷。為了避免學生厭倦學習內容,教師在導入新課文時角度要新穎,要脫離教學參考書、要足夠吸引學生。現階段學生很難以讀者的身份去預習課文,他們會為了完成學習任務買教學參考書,根據參考書上的提示對新課文進行標注,有的學生標后即止,對語文學習感興趣一些的學生會將參考書上的教學流程瀏覽一遍,從而深刻理解自己所標注的知識點。與此同時,教學參考書也是教師授課的“救命稻草”,由于害怕出錯或者是沒有足夠的時間設計教學過程,就照搬全抄教學參考書的導入模式。比如講授所有的課文都從文體這個角度切入,說明文就要先講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議論文就要先找中心論點后尋找分論點再看分論點是怎樣證明中心論點的。這樣就固化了學生的思考方式,讓他們覺得閱讀只有這一種切入角度。其實聯系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發現切入的角度有很多。比如小說可以由主人公的故事軌跡導入,說明文可以由被說明者的特征導入等等。教師要學會設計從不同的角度設計導入,這樣才能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觀念。
導入的方法新穎,要求教師掌握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技能。影視化的文學作品可以用小段的視頻進行導入;寫景散文可以通過實地照片導入;需要知人論世的文章教師可以用作家的身份導入等等。不同課的導入模式具有不同的特征,學生才能感受到語文課程的多變。
(四)導入的設計要具有關聯性
關聯性原則要求教學導入的過程應該注意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做到“溫故而知新”。學生能夠在新課導入中復習舊知識,將新舊知識環環相扣起來,從而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塑造自己新的認知結構。因此教師的導入應該建立在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之上,通過巧妙的設計將新舊知識聯系在一起;通過語言引導、提問等方式進行;通過對舊知識的復習和導入,為傳授新知識打下基礎。體現導入設計關聯性的導入有以舊引新、自然過渡兩種方法。
“以舊引新,要求教師在導入時以舊知識的知識點、題材內容、藝術風格等入手。”(余映潮,2014)[3]教師不能為了關聯而關聯,將聯系建立在似乎有聯系但是對本節課教學內容幫助不大的課文中,同時也不能一味地復習舊知識占據新課講授的時間。關聯性導入的重點在于教師應該提供新舊知識相聯系的支點,讓學生感覺新知識并不陌生,從而有助于學生將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
自然過渡,要求教師具有相當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與課堂控制能力。其實導入話題只要與教學內容相關,能夠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即可,若是找不到直接導入的文章或話題,教師也可以尋找間接相關的導入內容。只要教師有能力將導入的目標聯系到課文內容上,就完全可以自行設計自然又親近的導入,而不一定局限在曾經學過的課文、知識點中。
三、導入設計容易出現的問題
(一)一筆帶過,忽視情感交流
導入是教學起點到教學重點路徑中的第一個環節,它短暫到經常被教師忽視。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導入雖小,卻是影響課堂活躍程度的重要因素。初高中學生處于叛逆階段,他們一方面想要逃離教師的控制,一方面也想得到教師的認可。所以一定程度上的互動、情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可以通過導入過程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樂于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就能潛移默化的提升學生聽課的興趣
(二)重趣味性,忽視知識關聯
趣味性的導入設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是很多年輕教師導入設計的首選方案。然而部分教師過于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學生互動的熱情,導致導入離題,與教學內容脫節而難以建立聯系,從而肢解了教學過程。這種導入設計容易讓學生過于興奮,失去學習課文的耐心,從而放飛思想活躍異常,這對課堂教學是沒有益處的。教師一方面要將學生的思維拉回到課堂之中,一方面要將導入與教學內容建立起聯系,或許還需要格外拿出時間控制課堂紀律,減少了語文課文內容教學的時間,學生只能感受到一時的快樂,課后發現此導入無法與課堂內容建立聯系,無法與原有知識結構建立聯系,可謂是失敗的導入方案。
(三)重形式化,忽視課堂結構
具有美感的導入可以拉近師生距離,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并迅速將學生置入教學情境之中。所以很多教師喜歡使用具有美感的課件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自己的教學設計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往往重視課堂的儀式感和形式性,忽視課堂結構的合理性。導入作為教學過程中第一個環節,是一個“引子”,是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前提和基礎。它要求在很短的時間內優美、從容、有情味的導入課文,最迅速的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語境和情境,一般不超過3-5分鐘。一方面給學生爭取了更多品讀課文、積累語言的時間,一方面給教師提供了引導學生直入情境的機會。課堂教學仍然以語文知識講授和語文能力培養為主,切忌喧賓奪主。
項目來源:遼寧省社會科學基金:漢語派生式新詞語跟蹤研究(項目編號:L20BYY029)
參考文獻:
[1]張江波.淺析語文課堂教學導入[J]教育教學論壇,2014,000(036):56-58
[2]郭芬云.課的導入與結束策略,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8(中小學教師教學策略書系)
[3]余映潮.語文教學設計技法80講,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3
[4]張艷紅.高中語文新課導入探討[D]東北師范大學,2012
[5]郭靜.高中語文課堂導入教學研究[D]河南大學,2011
[6]成進強.中學語文課堂導入教學研究[D]2013
[7]梁艷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導入策略研究[D]2019
作者簡介:李俊妮,1998年生,女,遼寧丹東市人,漢族,渤海大學文學院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