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DLC薄膜具有優異的綜合性能,在分析DLC薄膜的結構和總結歸納DLC薄膜制備方法的基礎上,闡述了DLC薄膜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關鍵詞:DLC薄膜; 結構; 制備方法; 金屬摻雜
中圖分類號:TG174?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1-071-002
類金剛石(diamond-like carbon,DLC)薄膜是一種物理化學性質類似于金剛石的碳膜,具有高硬度、低摩擦系數、高耐磨損、高透光率以及良好的化學穩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等優點,是一種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薄膜材料。DLC薄膜在機械、電子、生物以及光學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1-5]。然而由于DLC薄膜與基體表面性能的差異化,DLC膜往往存在內應力大和基體結合力差的問題,這些問題將直接影響薄膜的穩定性和使用壽命,進而制約了DLC薄膜的推廣應用。為降低DLC薄膜內應力,改善薄膜與基體結合力,近年來發展了各種優化DLC薄膜的方法,從而達到揚長避短的目的。
1.DLC薄膜的結構
類金剛石薄膜是具有sp2和sp3鍵的非晶碳膜的總稱。其物理化學性質類似于金剛石,具有高硬度、低摩擦系數、高耐磨損、高透光率以及良好的化學穩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等優點。在機械、電子、生物以及光學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近年來被廣泛研究和開發。碳可形成sp3雜化、sp2雜化和sp1雜化三種穩定的雜化態。在sp3雜化態中,碳原子四個價電子在四面體的四個sp3軌道上與鄰近原子構成σ鍵,如金剛石結構。在sp2雜化態中,碳原子三個價電子在平面三角形三個sp2軌道上與鄰近原子形成σ鍵,第四個價電子則形成弱鍵合的π鍵,如石墨結構。在sp1雜化態中,形成兩個σ鍵和兩個π鍵。對DLC薄膜的成分和結構方面的研究工作證明,DLC膜是一種亞穩態的長程無序的非晶碳材料,主要包括sp2和sp3兩種雜化方式,因而其物理和化學性質介于金剛石和石墨之間。根據薄膜中是否含有氫,DLC薄膜通常分為含氫DLC膜(α-C:H)和無氫DLC膜(α-C)兩類。DLC薄膜性質主要由sp2和sp3雜化的成分含量以及sp2團簇尺寸決定,還和薄膜中H含量有關。因此,采用的制備方法不同,DLC薄膜的性質會有很大的差異[6-10]。
2.DLC薄膜的制備方法
DLC薄膜的制備方法主要分為兩大類,即物理氣相沉積(PVD)方法和化學氣相沉積(CVD)方法。由于PVD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基體溫度,因而在DLC薄膜制備上得到廣泛應用。DLC薄膜的硬度、密度、sp2和sp3的含量與沉積過程中離子能量有關,離子束的轟擊有利于sp3鍵形成,并使生成的薄膜致密。采用不同的方法離子束的轟擊效應不同,因而所制備的DLC薄膜性能有所不同。目前物理氣相沉積技術制備DLC薄膜主要有離子束沉積技術、真空陰極弧沉積技術以及磁控濺射沉積技術。
2.1離子束沉積技術
離子束沉積(ion beam deposition,IBD)方法是采用石墨或烴類氣體作為碳源,通過電弧蒸發或熱絲電子發射產生碳離子,碳離子在離子槍的加速作用下射向基體表面而形成DLC膜。離子束沉積方法最重要的參數是束能,離子的能量由束能決定,控制著DLC薄膜的性能。為了改進薄膜性能,近年來發展了離子束輔助沉積(ion beam assisted deposition,IBAD)方法。這種方法是在電子束蒸發沉積或離子束濺射沉積的同時,用輔助離子束轟擊基體表面以提供更大的能量。采用這種方法制備的DLC膜致密,并能增加DLC薄膜中sp3鍵的含量,從而有益于改善薄膜性能。
2.2真空陰極弧沉積技術
真空陰極弧沉積(vacuum cathodic arc deposition,VCAD)是比較常用的沉積DLC膜的方法。該方法是用石墨靶作為碳源,在Ar氣氛中采用電弧放電燒蝕靶材,產生碳離子,通過在基體上施加負偏壓使碳離子沉積到基體表面形成DLC膜。該方法沉積的通常是無氫DLC膜。由于電弧放電產生強烈的電流,在燒蝕石墨靶時會產生大量的石墨顆粒,因而所制備的薄膜粗糙度高,摩擦性能不好,并含有大顆粒。在VCAD基礎上發展起來了磁過濾陰極真空弧沉積(filtered cathodic vacuum arc deposition,FCVAD)。該方法是增加一個勵磁線圈,在管道內產生一定的磁場,帶電粒子在磁場的作用下產生運動偏移,而宏觀中性粒子則不受磁場作用,從而可以控制等離子體的運動方向,過濾掉大的中性顆粒粒子。相對于VCAD,FCVAD技術能顯著降低DLC薄膜的摩擦系數,并可制備高硬度的DLC薄膜。
2.3磁控濺射技術
磁控濺射(magnetron sputtering,MS)技術是沉積DLC膜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該方法可以以石墨作為靶材,氬氣作為工作氣體,沉積無氫DLC薄膜,也可采用氬氣和烴類氣體混合通入,制備含氫DLC薄膜。也可結合其他鍍膜方法,靈活制備性能優異的薄膜。磁控濺射技術制備的DLC薄膜光滑致密,無大顆粒生成,表面粗超度極低,薄膜硬度高。對于沉積金屬摻雜的DLC膜,磁控濺射更具有明顯的優勢。近年來發展了多項新的磁控濺射技術,例如中頻磁控濺射、感應耦合等離子磁控濺射、空心陰極磁控濺射以及高功率脈沖磁控濺射等,大大拓展的磁控濺射技術的應用范圍。夏登福等[11]采用室溫磁控濺射技術在鎂合金(AZ91D)表面制備DLC/SiC/Ti(類金剛石/碳化硅/鈦)多層膜(SiC,Ti為中間層),研究了薄膜的納米壓痕行為和膜基系統的摩擦磨損性能。制備的DLC薄膜具有低的納米硬度(4.01GPa)和低的彈性模量(40.53GPa),但具有高的硬彈比(0.10),膜基系統具有好的摩擦磨損性能,顯著改善了鎂合金的抗磨損性能。
3.DLC薄膜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由于DLC薄膜與基體之間晶格結構及熱膨脹系數、彈性模量等性質差別太大,造成薄膜與基體之間物理性質不匹配,因而生成的薄膜內應力大,膜基結合力差。這些問題一直限制著DLC薄膜的廣泛應用。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成為DLC薄膜研究的熱點。近年來,為改善薄膜與基體之間結合力問題,發展了多層膜技術和金屬摻雜技術。采用一層或多層的中間過渡層方式,可以有效的改善薄膜與基體之間物性不匹配問題,緩解薄膜與基體熱膨脹系數,彈性模量等的差別。對于堅硬的DLC膜,相對較軟的Ti或Cr過渡層作為應力緩沖器能有效緩解薄膜應力,從而大幅度提高薄膜與基體之間結合力。中南大學牛仕超等人[12]采用中頻磁控濺射結合離子源技術沉積了Cr/CrN/CrNC/CrC/Cr-DLC膜層,研究發現過渡層為柱狀晶層,Cr-DLC為無定形結構。Cr元素或Ti元素摻入改善了膜層的附著性能,隨中頻功率提高附著性能下降。
除了采用過鍍層外,金屬摻雜也是改善DLC薄膜的非常有效的方法。金屬摻雜DLC薄膜(Me-DLC)性能介于DLC膜與金屬碳化物之間,具有良好的綜合性能。金屬摻雜DLC(Me-DLC)薄膜能顯著降低薄膜內應力,大幅提高薄膜與基體結合力。Me-DLC薄膜性能介于DLC膜與金屬碳化物之間,因具有良好的綜合性能,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研究者[13]采用陰極弧技術制備了含Cr、Ti和Zr的DLC膜。對三種膜性能進行比較發現,Ti-DLC膜結構致密,摩擦系數和磨損率較低,并具有較高的sp3鍵。同時研究結果也表明Ti摻雜能提高薄膜的摩擦學性能,同時薄膜中有TiC形成。劃痕試驗結果表明,純DLC膜結合力僅為16N;帶有Ti過渡層的DLC膜為60N;含有Ti過渡層和CxTiy過渡層的DLC膜具有最好的結合力,高達65N,說明CxTiy過渡層對DLC膜層具有良好支持作用。
4.結語
在介紹DLC薄膜的結構和制備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DLC薄膜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可為DLC薄膜的進一步應用推廣提供理論支撐和指導。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LH2019E0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2572018BL09)
參考文獻:
[1] Matthews A,Eskildsen S S.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for dia-mond-like carbon[J]Diamond and RelatedMaterials.2005,3(4- 6):902- 911
[2] Voevodin A A,Bantle R,Matthews A.Dynamic impact wear of TiCxNy and Ti-DLC composite coatings[J]Wear.1995,185249:151- 157
[3] Voevodin A A,Phelps A W,Zabinski J S,et al.Friction in-duced phase transformation of pulsed laser deposited diamond-like carbon[J]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1996,5:1264-1269
[4]付永輝,朱曉東,何家文,等,非平衡磁控濺射沉積類石墨膜及其摩擦磨損性能研究[J]摩擦學學報,2003,23(6):463-467
[5]聶朝胤,張碧云,謝紅梅.非平衡磁控濺射摻Ti類金剛石薄膜的結構分析[J]金屬學報,2007,43(11):1207-1210
[6]柳翠,茍偉,牟宗信,等.鈦離子注入類金剛石碳膜的結構與性能的研究[J]功能材料,2005,36(2):301-303
[7]江曉紅,Rogachev AV, 陸小華,等.Ti合金化DLC膜的結構和力學性能[J]無機材料學報,2002,17(4):771-776
[8]楊義勇,彭志堅,苗赫濯,王成彪,付志強.脈沖高能量密度等離子體陶瓷刀具表面改性研究進展[J]
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09,38(增刊2):102-105
[9]彭東功,吳永剛,焦宏飛,等.寬截止窄帶高反射濾光膜設計[J]光學學報,2008,28(5):1001-1006
[10]趙棟才,肖更竭,任妮,等.摻鈦對類金剛石薄膜力學性能影響研究[J]真空與低溫,2008,14(1):27-31
[11]夏登福,許曉靜,卓劉成,等.磁控濺射DLC/SiC/Ti多層膜對鎂合金摩擦磨損性能的影響[J]航空材料學報, 2009, 029(004):47-51
[12]牛仕超,余志明,代明江,等.Cr/CrN/CrNC/CrC/Cr-DLC梯度膜層的研究[J]中國表面工程,2007,20(3):34-38
[13] Dumkum C, Grant D M, McColl I R. A multilayer approach to high adhesion? diamond–like carbon coatings on titanium [J]Diamond Related Materials,1997,6(527):802-806
作者簡介:李春偉,1981年生,男,漢族,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智能包裝與功能薄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