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圓 王富銀
摘 要:“authority”作為法律英語詞匯之一,在法律文本中具有多重含義,通常被翻譯為“權威”“機關”“效力”等。通過比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自制語料庫和紹興文理學院中國法律法規漢英平行語料庫的法律條款中“authority”的各種譯法,分別從法律事實、法律效果、法律機構對其含義進行三個層面的劃分,并在這三個層面下對“authority”一詞的語義和語用做進一步的探討,可以維護法律英語的準確性和嚴謹性,在具體場景中的翻譯上為法律界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authority; 法律事實; 法律效果; 法律機構
中圖分類號:H059?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1-175-002
一、引言
法律語言是法律知識的載體,是一種有別于日常語言的技術語,其翻譯應當具備權威性、專業性、準確性的特征(斯艷紅,2019:217)。屈文生(2005:63)指出:“法律翻譯同時涉足三個領域,即法律學界、語言學界和翻譯界。”其是涉及法律轉換和語言轉換的雙重工作,有其自身的特點和難點(居方,2018:78)。法律詞語在不同語境的文本里可具有不同的語義或表達方式,例如“administration”在不同的條款中分別有“管理”“行政”“政府”的意思(屈文生,2008:115),又如法律英語中主要的情態動詞有九個,包含shall,may,must,should等(王子穎,2013:52),它們在具體使用過程中各有差異。
鑒于此,筆者在檢索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自制語料庫和紹興文理學院中國法律法規漢英平行語料庫中,發現“authority”一詞并非只有人們平常所熟知的“權威”的含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文物保護法等條例中還有“機關”“部門”“效力”等多個意思,且出現頻率較高,在兩個語料庫中總計分別達263次和748次。因此,在具體語境下如何選擇與“authority”相對應的語義,維護法律英語的嚴謹性引發筆者的思考。
二、“authority”詞義層面的劃分
美國權威法學詞典——《布萊克法律詞典》(Blacks Law Dictionary)中對“authority”一詞的解釋是從以下三個方面闡述的:
(一)在合同中:一個人把權力合法地委托給另一個人;
(二)在與公共行政有關的法律中:對具有公共性的某些事項具有管轄權的機構;
(三)在政府的法律中:合法的權力、命令或行動的權利、公職人員要求服從在其公職范圍內依法發布命令的權利和權力。
但是通過檢索上述兩個語料庫的法律條例發現,不論是合同、公共行政的法律,還是政府相關法律,“authority”一詞的含義都有交叉性,即不管在何種法律中,都可能含有“授權”“權力”“機關”等意義。法律文本翻譯具有同一性,要求整個法律文件中僅有同一詞匯來表示同一概念,因此,為了能更好地厘清“authority”的含義,筆者從以上兩個語料庫中選取實例加以展示:
例(1)企業法人的分支機構有法人書面授權的,可以在授權范圍內提供保證。
If a branch of an enterprise as a legal person has a power of attorney from the legal person, it may provide a suretyship within the scope of authority.
例(2)但是這些活動應當以符合法律規定、不妨礙公正司法和維護司法權威、不影響審判工作為前提。
However, these activities should be in compliance with the law, construct no obstruction to Judicial impartiality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judicial authority and will not conflict with the judge's judicial function.
例(3)第七十九條 國家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Article 79 National law has higher legal authority than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local decrees and administrative or local rules.
例(4)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通過和發布決議,審查和決定地方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公共事業建設的計劃。
Within the limits of their authority as prescribed by law, they adopt and issue resolutions and examine and decide on plans for lo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rvices.
例(5)(六)審批機關認為應當履行審批手續的其他技術引進合同。
6.Other technology import contracts which need the fulfillment of the procedure for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in the view of the competent authority.
例(6).第三條 國務院對外經濟貿易主管部門依照本法主管全國對外貿易工作。
Article 3. The authority responsible for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relations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is in charge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foreign trade of the entire country pursuant to this Law.
筆者認為可直接從其含義本身出發,就呈現出來的有關法律方面的闡述將“授權”“權威”歸納為法律事實層面;將“權力”“效力”歸納為法律效果層面;將“部門”“機關”歸納為法律機構層面。這樣又引申出另一個問題,在不同層面下,“authority”的意義和用法是否有進一步的區分?下面將使用以上例子從三個層面詳細闡述。
三、“authority”的語義與語用分析
(一)法律事實層面
法律事實的原義是指法律規定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現象。授權行為是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消滅的前提,亦是法律事實原義的體現。在《牛津法律大辭典》里,法律權威被解釋為“一種法律制度或體系以及其中的每項原則或規則,如果其存在是根據或來自于該國憲法所確認的一個或多個法律淵源,并且在執行和被遵守的過程中,該原則和規范本身顯示除了它們是權威性的原則和規范,人們就可稱它們是有權威的?!惫P者將權威理解為法律中已形成原則和規范的“既定事實”,故也將此義歸結于這個層面。
此層面下的兩個含義相對來說易于區分,由例(1)可見,“授權”偏向于動態的行為,是指權力的交接、授予。從“授予”行為本身來看,法律授權意味著權力的轉移(經亞龍,2019:72)。而法律中存在術語“letter of authority”意義為“授權書”,可看作是授予權力的動態行為的靜化或書面化,是權力轉移的呈現形式,等同于例(1)中出現的“a power of attorney”,常出現于法律合同一類的文本中;例(2)則譯為“權威”,該詞被賦予規范性概念和描述性概念,其規范性概念強調權威應當被遵守且是可被用于道德評價的,而其描述性概念體現的是支配與服從的社會關系(柯宇航,2014:3)。例(2)強調的是人民對司法的絕對服從性,這也是其描述性概念的表現??偟膩碚f,權威是一種偏向于靜態的原則或標準,較為嚴謹,通常出現于文本內容極具公眾影響力的特別正式的法律文本。
(二)法律效果層面
法律效果層面從法律事實或授權行為所帶來的法律關系出發。法律中效力有兩層含義:
1.法律約束力,指人們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那樣行為,必須服從;
2.法律生效的范圍,涉及對人、對事、對時間和空間的作用范圍。
例(3)中,“authority”一詞是比較對象的主體,將“law”與“regulation”“decree”“rule”作比較,它們所具有的約束力和生效范圍是其共同擁有的可比較的特征。因此,可以將“效力”一詞的含義通俗地概括為政府制定的規章和法律所產生的影響或其所造成影響的范圍。
法律權力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權力是指某種影響力和支配力,它分為社會權力和國家權力兩大類;狹義的權力指國家權力,即統治階級為了實現其階級利益和建立一定的統治秩序而具有的一種組織性支配力。無論狹義還是廣義,權力體現的是社會或國家與人民之間支配與被支配、賦予與被賦予的法律關系?!癮uthority”所指的“權力”通常較具“合法性”,不僅僅是法律賦予的“合法性”,更具有常理認為的“合理性”和“權威性”(李克興,2012:101)。在例(4)中,“authority”為“權限”中的“權”,且“authority”常與“limit”進行搭配,譯為“權限”,此外,還存在“have authority over”的搭配簡譯為“有權”等,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可進行一定的靈活變通。
筆者認為,在此層面,“authority”的兩種譯文可以這樣區分,若“authority”是可以產生作用或效果的,比方說保護某個法律行為或規定法律生效時限等,則譯為“效力”;若“authority”是被賦予的一種法律方面的許可,被賦予許可的人對所屬事物擁有絕對支配力或影響力,則根據原文語境采取簡譯或添加修飾詞的方式,譯為“權”“職權”等。
(三)法律機構層面
法律機構是提供法律事實或產生法律效果的場所。在此層面,“authority”通常有“部門”和“機關”的譯法,雖然都是法律機構的表述,但翻譯取詞時還有待考究。機關一般指掌握公權力的組織(潘波,2019:70),是占用行政編制的機構,主要包括黨和國家、地方政府、公檢法機構等為行使其職能而設立的各種機構,如黨政機關、政法機關、檢察機關等。而部門指的是機構內部設立的工作部門,是一個組織為完成規定的任務而設置的有權管轄一個或多個特定領域的事物的機構。一般來說,作為一個整體組織的機關中包含多個部門。
例(5)中的“審批機關”從字面上看,較為正式,屬于國家機關,而例(6)中的“對外經濟貿易主管部門”是負責對外貿易事務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的主管部門,英文后置定語“responsible for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relations under the State Council”也表述得比較清晰,是對“authority”的修飾,指該部門是主管對外貿易這一特定領域工作的。若法律文本中出現類似于國家外交部的固定國家機構表述,那么它以下的所有機構都譯為“部門”。
四、結語
“authority”一詞多義的現象只是法律翻譯的一部分,像這種多重語義、多種語用的法律英語詞匯數不勝數。譯者需清晰地認識到法律英語翻譯不同于普通英文翻譯,其詞匯的每一個義項在特定的法律語境中都有特定的法律含義。法律文件常常用于材料認證或直接用于法庭之上,翻譯造成的一字之差直接影響判定結果,關系重大。法律翻譯不能與法學、語言學分開而論,譯者在翻譯水平提高的同時,也要及時汲取法學知識,加強語言使用的思考,提升專業素養。
參考文獻:
[1]Bryan A. Garner. Blacks Law Dictionary. America: West, 2004, 403-404
[2]李克興.論法律文本中“權利”和“權力”的表述和翻譯[J]中國翻譯,2012,33(04):98-103
[3]李雙元譯.牛津法律大辭典[Z]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90
[4]居方.目的論視角下政府法規規章翻譯策略研究[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18(03):78-81
[5]經亞龍.律師協會授權內容的檢視——《律師法》第46條的重構[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2019,40(03):67-76
[6]柯宇航.論立法權威[D]廈門大學,2014:3-6
[7]潘波.說說“機關”和“機構”[J]秘書工作,2019(05):70-71
[8]屈文生.“administration”的三大翻譯之爭[J]瘋狂英語(教師版),2008(05):115-118+122.
[9]屈文生,邢彩霞.法律翻譯中的“條”、“款”、“項”、“目”[J]中國翻譯,2005(02):63-66
[10]斯艷紅.英漢法律詞語的特點及翻譯[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05):217-218
[11]王子穎.法律語篇中shall和may的翻譯對比研究[J]上海翻譯,2013(04):52-57
作者簡介:吉圓,1997年生,女,江蘇揚州人,南京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生。通訊作者簡介:王富銀,1977年生,男,河南商丘人,江蘇南京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