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佳
摘要:許多在小學期間語文成績很好的學生到了初中后語文成績則急速下滑,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小學與初中語文閱讀的銜接做得不到位,使語文學習出現脫節的現象。小學高段是一個重要的階段,這是小學高段待進生從小學過渡到初中的最后一年,這一階段的學習對銜接有著重大的影響。在語文學習中特別是語文閱讀能力方面的銜接容易做得不到位。針對這種現象,本文將淺析小學高段待進生與初中語文閱讀銜接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高段待進生;閱讀教學;初中銜接
小學高段與初中語文閱讀相脫節,會直接影響到初中的教學效果和效率,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所以努力做好小學高段與初中語文閱讀的銜接是老師們的當務之急。提高小學高段待進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有利于為他們的初中語文學習打下基礎,培養終身受益的閱讀習慣和相關能力。《語文課程標準》中直接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即感受、理解、評價的能力。在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下,老師們需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欣賞意識,做好小學高段待進生與初中語文閱讀的銜接工作。
一、深入思考文本,開展對話交流
老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深入閱讀,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把自己投入到文本中,以真切的感受文本內容,感悟文本的思想感情。老師需要將學生帶入到文本當中,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產生共鳴。比如老師可以留給學生們大段的時間用來閱讀,并在學生閱讀中提出一些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慢慢沉浸在文本世界里。比如在小學六年級課文《少年閏土》的學習中,老師可以擔任一個引導者和旁觀者,引導學生深入課文內容,在閱讀中感受少年閏土的形象。老師可以提問少年閏土是誰?他長什么樣?我與少年閏土的關系是怎樣的?等問題去促進學生思考。還比如在古詩詞《春日》的學習中,老師依然可以運用這一模式進行教學。古詩詞與白話文不太一樣,古詩詞更加短小,留白更多,從而更加有意境,為學生留下想象的空間,學生對古詩詞進行深入閱讀,在腦海中想象其中描繪的畫面,感受詩人的情感,更加有利于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但由于古詩詞比較難懂,老師需要進到解釋和提醒的義務,讓學生搞懂其中的意思后再自行投入其中,于詩人進行對話。學生在一次次深入思考文本內容,與文本開展對話后,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培養自己的探究意識,從而提高自身語文閱讀素養,為初中語文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培養閱讀習慣,引導自學能力
怎樣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每一個老師都會思考的問題。小學語文老師們要想方設法,引導同學們求知的欲望,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的養成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升。小學語文老師要努力使同學們更積極更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讓同學們能保持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在小學語文六年級《七律.長征》的教學中,我們在課前布置預習,學生課前在家長幫助下,自己通過書籍網絡收集主席詩詞,還可以收集主席創作詩詞的背景。在這樣的預習閱讀中,學生不僅對這一課的內容有了初步了解,對主席詩詞的創作背景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通過收集資料,掌握了一些學習、了解、認識事物的方法;在課堂上,老師不僅誦讀和講解課文內容,還可以讓同學們來講一講自己帶來的背景故事,看看誰講得好,這樣,可以提高同學們的積極性,更好地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后,我們老師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可以在不嚴格規定進度的情況下,進行對主席詩詞,主席文章的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這樣,把課前、課中、課后連接起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學習能力。老師的誦讀、講解是同學們獲得知識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通過老師的誦讀、講解引導同學們去更好地欣賞文學,在閱讀中找到樂趣,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大量的閱讀是學生學好語文、提高語文核心素養最根本的基礎。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高段待進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滿足初中階段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我們需要加強小學高段待進生與初中語文閱讀的銜接,改善目前小學高段待進生與初中語文閱讀相脫節的現狀,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將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貝永連.淺談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20(20):94-95.
[2]李欣娜.小學六年級語文與初中語文順利銜接的教學策略[J].教書育人,2018(3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