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彬
摘要:在農村,初中生在數學的學習上存在一些問題,出現了對數學毫無興趣,偏科嚴重,數學成績不理想的學生。針對這一現狀,本文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解決措施供初中數學教師參考。
關鍵詞:農村教育;策略;初中;數學
農村經過教育改革后,初中教育已經得到了良好的改善,但是在數學學科的學習和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因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導致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產生消極的學習狀態,數學成績下降。對于初中數學的教學,應當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引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找到學生在學習上的壞習慣,并幫助他們改正。下文主要對農村初中數學的教學現狀做出了分析,并且為教育數學學困生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農村初中數學教學現狀分析
近些年,因城鄉差距拉大,農村師資力量不足,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再與當下的教材和學科核心素養相匹配。在教學中,老師保持老一套的觀念,依然是教師在前面講,學生聽,再留作業練習題這樣的流程。初中數學的學習是抽象化的,如果教師不去鉆研教材,只通過浮于表面地給學生講解,是無法實現從“理論”到“應用”的轉化的,加之農村學生的數學基礎較差,從小學過渡到初中使學生無法快速適應初中數學的學習模式,沒有形成數學思維,在解題過程中受挫,自然無法對數學產生興趣。
二、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因材施教,與生活接軌
農村的初中學生多呈現數學成績參差不齊的情況,成績差距較大,對數學問題的理解不同。面對這樣的狀況,教師應當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不應一統而論。不同類型的題目學生擅長的解決方法也不同,教師應當站在學生的角度分析學生出現解題困難的原因,再將自己的解題方法教給學生。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如果學生對抽象的概念、復雜的公式等一知半解,則無法解決數學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把抽象的數學概念融入實際生活中進行舉例,創設生活情境,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先通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與掌握,建立數學思維,解決數學問題。比如在講解北師大版七年級初中數學教材中《簡單的軸對稱圖形》一課時,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情景引起學生對本科學習的興趣:“農村里的小荷塘里常常能倒映出荷花的影子,相信大家都有過在野花叢里采蝴蝶的經歷,那么同學們是否觀察到了蝴蝶長著一對翅膀一只身子呢?”然后老師將水中倒影的視頻和蝴蝶翅膀經過對折后重合的視頻放給學生看,學生很喜歡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問題,就會觀察到這些都是軸對稱圖形,再引導學生“同學們再觀察一下身邊的物件還有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呢?”學生就會發揮他們的觀察力并進行思考,積極回答問題。所以,將數學教學與生活相聯系會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
(二)精煉講課內容,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在講課過程中產生的一個普遍現象就是將知識從頭到尾地講完,上課講的內容和留的課后練習題太多,沒有給學生留足思考問題的時間,導致學生學習數學時有了負擔。一節課只有四十五分鐘,如果講過多的內容,學生無法全盤接受,像《有理數的加減法》這節課的內容相對來講較簡單,教師就可以將運算方法教給學生,練習題適當安排幾道典型的來讓學生理解著做,像《一次函數》《二元一次方程組》這些沒有在小學教過的基礎的課程,教師應該做重點講解,詳細地把方程的概念及解法教給學生,在講的過程中要注意凝練自己的教學語言,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點撥,有效率地講課,將學生易錯的習題做出重點講解,簡單或中等的題目給出適當提示。通過課上精煉講課內容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舉一反三,擴展學生解題思維
教師在安排學生進行課后練習時,不應該秉持著“題海戰術”這樣的思想觀念來布置練習。初中的數學教育主張減輕學生的負擔,以講解一道典型例題為主,讓學生通過典例找到解題方法,舉一反三,在學會一道題的基礎上也能夠同類型的其他問題。教師應安排學生進行多元化練習,切忌選用過于簡單或者超綱的題目,要選用有代表性的數學題,讓學生對數學知識心領神會,并且能夠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不局限于一種解題方法。不單單從題目的對錯來衡量學生,以擴展學生解題思維為目的進行練習。
三、結語
在農村教學時,數學教師應該注意提升自己的數學教學水平,改變固有的教學思維,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樹立自信心,對解數學題有興趣,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計算能力,使學生學有所得,把重要的公式、定理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變抽象為具體,感受到數學是在日常生活中能用得到的思維工具。
參考文獻:
[1] 薛建榮.尊重主體,發揮主導 —淺談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數學大世界(中旬版),2016(6).
[2] 馮宇.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初中教育的困境及發展前景[J].新課程·中學, 2016(008):25.
[3] 張建華.對農村初中數學教學中轉變學困生的思考[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 2008,024(0z1):16-17.
[4] 戴風明,姚林.農村初中數學學困生情意特征的調查分析[J].數學教育學報, 2001(04):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