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
【摘要】古代社學作為正式官學的補充,在推動鄉村教育發展上起到了巨大作用。當前我國正在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可以從古代社學的發展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古代社學;農村教育;啟示
古代社學作為地方文教機構,始創于元朝,歷經明清兩朝后而終。作為鄉里設置的基礎學校,社學雖然是政府官方通令辦學的,但實際上大多數社學都還是由地方鄉紳和當地村民自辦的,因此深入挖掘古代社學的發展對我國當前的農村教育發展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一、社學的歷史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朝廷頒令:凡各縣所屬村莊以五十家為一社,設社長一人,"教勸農桑為務",并設學校一所,擇通曉經書者為教師,農閑時令子弟入學。這就是歷史上記載的社學最早的起源。
元朝滅亡后,社學一度停辦。明洪武八年(1375),朝廷下令各地立社學,延請師儒以教民間子弟。自此,社學在明朝也發展了起來。
清朝初年,襲元、明舊制,并令各省道的府、州、縣設置社學,每鄉一所,擇"文義通曉、行誼謹厚"者為社師。至清末,各地新式學堂次第取代社學,社學逐漸消亡。
二、社學對發展農村教育的啟示
我國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有廣大的農村區域和3億多農民,因此農村的教育問題一直是我國教育的重難點問題。古代社學在其幾百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積累了許多經驗,能為我們提供一些啟示。
1.政府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古代社學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社學的開辦就直接起源于政府的政令。元,明,清三朝政府,無論是代表中央政府的皇帝還是代表各級地方政府的行政長官知州知府知縣,都曾頒布下發政令,大力提倡開辦社學。政府就把開辦社學擺在了一個重要的位置,直接以行政法令來推動社學的開展。
元,明,清三朝政府都還制定了一些確實可行的保障措施來保證社學教學活動的的開展。弘治十七年(1504),政府明文規定民間幼童年齡在15歲以下者,應送社學讀書,這就保障了社學的生員。正統元年(1476年),朝廷規定:社學中品學兼優者,可免試補為秀才,這一舉措解決了社學學生的出路問題。此外,還有一些諸如為社學師生減免徭役,給與生活補貼等規定。這些政策都大大推動了古代社學的發展。以史為鑒,我們要推動農村教育的發展,從國家層面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必須提高農村教育的地方,制定相應的扶持性政策,將農村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
2.開展農村教育要針對農村的特點。元,明,清三朝在前朝舊制的基礎上,本來已經發展起了一整套的官學制度。社學作為原有學校系統的補充,具有十分鮮明的農村特色。
首先在課程安排上,社學主要是在農閑時安排教學活動,這就保障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學生不會因為在家里幫襯農活,而耽誤學習時間。其次,在教師的選派上,社學教師大多都是當地儒生,社師由"文義通曉,行宜謹厚"者充補。這些老師都是當地德高望重的長者,他們熟悉鄉土文化,為學生尊重,因此便于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另外,在教學內容上,古代社學,主要教授傳統的儒家倫理道德,其次便是蒙學識字,同時兼顧學習一些農業生產方面的知識。這些內容貼近農民農村的生活實際,因此能夠吸引學生前來學習。反觀我們今天的農村教育,大多都是照搬程式教育的模式,無論是上課時間安排,教師選派,還是課程內容都毫無農村特色。我們在發展農村教育時要針對農村特色,可以把上課時間放在農閑之時。把大塊的上課時間切碎,開展各種形式的夜校,給予農民靈活的上課時間,讓他們上課,生產勞動兩不誤。在教學內容上,我們也要針對農村特色,在學習通用的課程之外,還可以結合當地實際開設一些鄉土課程,并開發一些相應的鄉土教材,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3.開展農村教育要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元,明,清三朝社學的發展,離不開當地地方官員和鄉紳的大力支持。江西省的社學在明朝迅速發展,居全國領先水平,得益于李夢陽、王陽明兩人的大力支持。明正德(1506-1521)年間,時任江西提學副使的李夢陽,銳意改革,去除以往社學的弊端,大力發展社學。
社學在辦學經費上,以地域為單位,官辦民助。除了官方出資外,更主要的還是靠各鄉鄉紳,名門望族資助。可以說,沒有這些鄉紳和有識之士的出資捐贈辦學,社學的發展必然不會這么迅速。因此,我們在發展農村教育的時候,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我們要借助新聞媒體的力量,大力宣揚農村教育的現狀,引起社會各界,特別是那些鄉鎮企業家們和慈善愛心人士們,對農村教育的關注,鼓勵他們捐資助學,促進農村教育的發展。
三、結語
古代社學發展的成功經驗能為我國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許多許多有意義的借鑒,無論是從宏觀的國家政策,到具體的農村教育事宜,還是發展農村教育背后的動力層面,都有許多值得我們思考總結的地方。以史為鑒,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是當前我們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
【參考文獻】
[1]胡志艷.古代社學對我國當前農民職業教育的啟示[J].遼寧教育,2012,(第19期)
[2]施克燦.中國古代社學教化職能初探[J].教育學報,2010,(第1期)
[3]施克燦.古代社學沿革與性質考[J].教育學報,2013,(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