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鵬
摘 要 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方興未艾,信息技術手段正逐漸運用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滲透于學科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積極充分應用信息技術教育和信息資源,全面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和綜合素質,培養適應信息社會需求的人才,是推動教育現代化的關鍵。因此,對教育工作者來說,必須深刻認識到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必須緊跟教育技術信息化發展的步伐,多措并舉,綜合施策,建設一支綜合素質高、業務能力強、能熟練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教學的教師隊伍,積極推動教育信息化改革和發展,是克服農村信息技術教育短板,提高現代教育信息化工作水平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 農村教育 信息技術 教育短板 綜合施策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信息技術教育現代化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農村學校普遍存在信息教育資源總量不足,師資匱乏,課程開設不規范、信息技術手段運用學科教育教學水平不高等問題。針對當前本地區農村信息技術教育存在的問題,找準差距,采取措施,補足短板,全面提高學校信息技術運用水平,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須肩負的責任。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解決目前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所面臨的困境。
1加大信息技術資源供給,彌補信息技術資源不足
近來來,就筆者所在縣域來說,雖然國家投入大額資金用來改善農村地區辦學條件,添購了大量多媒體遠程教學設備和計算機教學設施設備等,但增量遠不能滿足實際教學需求。城鄉多媒體教室數量缺乏、多媒體設備老化、師生比、生機比重偏低、信息技術運用水平不高等問題制約著農村教育發展。當前,國家正在積極實施全面改善農村薄弱學校辦學條件的重大戰略,包括教育部門在內的各部門,要緊抓國家全面改善農村基礎教育辦學條件的有利時機,積極擴充信息技術教育資源,因地制宜地建設好多媒體教室,添置信息技術教育設施、設備,更新信息技術教學軟件,管好、用好信息技術教室和器材,提高使用效益,提高信息技術教育手段運用教育教學的整體水平。
2積極開展信息化教學,提高信息化運用水平
筆者所在的縣城屬于農村大縣,基礎教育明顯薄弱,信息技術普及度和應用率亟待提高。僅就信息技術專業師資來說,不少農村學校沒有配備信息技術教師,影響信息技術教學無法正常開展。當務之急,必須補充信息技術教師數量,是全面開展信息化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其次,要積極擴充師資隊伍,加強專業教師隊伍建設,培養一批師德優良、業務精通、掌握現代信息教育理論,善于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的教師隊伍。結合本地實際,目前要繼續完善繼續教師培訓模式,積極深化教師信息化培訓工作,有計劃地對全體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專業化培訓,提高教師自覺應用信息技術教學的意識和水平。
3加強和改進信息化教學,推動教育信息化發展
促進學校信息化教育發展,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并非一蹴而就。首要的是學校要嚴格執行信息技術課程計劃,不得隨意削減和挪用。同時應當意識到,現代信息化教育技術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其目的也是彌補傳統教學手段功能的不足,我們在應用現代信息化教育技術手段進行輔助教學的同時,須做到“適時、適當、適度”,決不能背離立德樹人,以學生發展為根本目的。基層學校和教師要善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彌補資源匱乏和傳統教育的短板,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需求為導向,激發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內心情感,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探索信息技術運用教學的新途徑。一般來說,信息技術手段為教師獲取源源不斷的學科資源提供了條件,借助教育信息技術將文字、數字、圖形、動畫等融入學科教學課程、教材、教學活動中,既能優化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開發學生的潛能,又能培養創新意識,提高科學素養,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提升信息技術運用教育的水平。開展必要的信息化教育活動對促進教師成長至關重要,我們要加強信息技術教育活動的規劃和指導,創造必要的條件,以信息化教育工作開展較好的學校為依托,定期組織教育教學信息化運用比賽、網上曬課等活動,推動學校信息技術運用水平的整體提升。
2012年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展現了我國教育信息發展的宏偉藍圖,是農村教育信息化發展必須堅持的根本遵循。《規劃》特別指出,要針對基礎教育實際需求,提高所有學校在信息基礎設施、教學資源、軟件工具等方面的基本配置水平,全面提升應用能力。重點支持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民族地區的學校信息化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對農村、偏遠地區教育信息化的經費支持。
因此,對教育部門和學校來說,務必抓住信息技術發展的戰略時機,多措并舉,綜合施策,加大教育信息化軟件和硬件建設,搭建好教育信息化應用平臺,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進一步縮小與發達區域之間教育差距,促進城鄉之間、校校之間教育信息化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Z].教育部2012年3月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