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揚 董瑞杰
摘 要 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的概念框架有效地解決了當前課堂教學所存在的問題。本文為了研究在中國課堂教學中TPACK的應用效果,以高中地理的地震災害學習為例,提出TPACK框架下的地震災害教學設計。通過該教學設計研究的實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推進教學改革的實施。
關鍵詞 TPACK 地震災害教學 災害教育
中圖分類號:P315.25 文獻標識碼:A
“國際防災十年”世界會議提出“教育是減輕災害的中心,知識是減輕災害成敗的關鍵”。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學習公民必備的地理”的理念下,地震災害教育成為地理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1地震災害教育的重要性
我國自古以來就多地震。在地震災害中,如2008年5.12汶川8.0級地震,2010年青海玉樹7.1級地震,由其他學者的調查研究可知,中學地理防災減災教育思維模式的不健全,學生具備的災害意識不夠,對災害的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并不是很好。
因此,通過地理課堂開展地震災害教育,培養中學生具有地震災害意識,掌握緊急救援、互助逃生、防震避災的知識和能力,能夠推動全社會公眾的防震減災技能提升,實現全民地震災害教育的目標。總之,進行地理教學中防震減災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2地震災害教育的傳統課堂教學
地震災害教育主要涉及選修5《自然災害與防治》和必修1-3的部分單元閱讀章節。地理課堂中,多采用“以老師為中心,以講授為主,以課本為基礎”,教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模式,使得教師主要講解地震的基本知識。這種抽象的語言使課堂知識講授變得枯燥,學生不易理解,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
美國學者科勒和米什拉提出的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簡稱TPACK)的概念框架。TPACK特別強調教師的信息技術知識,并將其作為教學職業發展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成分,這與目前信息技術在各領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密切相關。
因此,基于TPACK框架進行課堂教學與傳統的課堂教學具有明顯的區別。教師由課堂的講授者向課堂的引導者轉變,學生由課堂的參加者向課堂的主體者轉變,教學形式、課堂內容、評價方式也向著著新課改所倡導的方向轉變,這也是中學地理教學開展地震災害教育的理想選擇。
3基于TPACK框架的地震災害教學實施步驟與方法
3.1教學準備
選取人教版選修5《自然災害與防治》與地震災害相關章節作為教學內容。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實現因材施教理念,教學前將學生分成4-6人的若干小組,使學生能夠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3.2實施方法
首先,教師播放汶川大地震視頻,通過PPT演示文稿介紹我國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最多的國家之一,展示中國地震信息網、中國地震臺網中地震的監測、報道等。并由教師提供我國地震的相關資料給之前分好的學習小組,各小組依據所提供的資料分析、討論、總結我國地震的特點,每個小組派出小組代表總結自己小組的觀點。
然后,再由教師匯總并總結各個小組的觀點,用多媒體形式展示我國地震災害的特點。該階段結束后,教師還將對本階段學習效果的評價標準及細則,明確告訴學生。教師向各個學習小組提出依據上階段總結的地震的特點,各學習小組進行討論和探索活動,分析造成我國地震頻發的原因以及我國地震帶的分布。要求學生運用多媒體展示本組的成果。展示結束教師小結。
最后,教師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模擬地震發生時的狀況,觀察同學應對突發性地震災害能力的表現。總結同學們的實時表現,對其中表現不足之處提出建議,把表現優秀的學生頒為“防震減災小明星”使其定期進行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和模擬演練指導。教師總結本節課對地震基礎知識和地震災害的學習,并對學生學習情況依據評價標準及細則進行評價。
4總結
這樣的地理課堂,絕大部分時間以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為主。不過,教師的主導作用并未被忽視,而是發揮的相當充分。即在教師在指導、示范和歸納總結,以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為主。
在課堂教學中結合TPACK理念進行地理教學,既實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地震災害教育在地理教學更有效的進行,也是傳統課堂教學的創新和改進。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足、教學課時與教學目標不對稱、師生相互適應時間較長、學校教學資源較為缺乏、學習內容系統性不完整等問題,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完善、修正。
參考文獻
[1] 楊毅.“國際減災十年”簡介[J].中國減災,1999(1):62-63.
[2] 宋雪交,趙振斌.中學地理防災減災教育思維模式探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5(7):68-69.
[3] 何克抗.TPACK——美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途徑與方法研究的新發展(下)[J].電化教育研究,2012(6):47-56.
[4] 牛超,劉玉振.TPACK視閾下高校地理師范專業教育類課程體系建構策略研究[J].地理教學,2015(2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