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豐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為高新科技進步打下了堅實基礎,特別是航空業的相關技術,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果,這使得我國空中交通需求量不斷增加,給空域資源優化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充分了解進近空域的結構和容量,并對進近空域的大小規劃、進近空域的大小設置等進行深入研究,顯然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進近空域;大小設置;規劃分析
中圖分類號:V355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中國航空交通業的高速發展已成定勢,航空器數量不斷增加、空中流量不斷增加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必然趨勢,在這種情況下航空業空域管理工作明顯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過去的航空管理制度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的快速發展需求,特別是在進近空域的設置規劃方面,更是無法提供更加有力支持。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航空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空中交通的需求量逐漸增加,在有限的空中區域內實現資源優化是目前民航組織面對的首要問題。如何保證進近空域的管理效率,成為必須要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而對本課題進行研究,毫無疑問具有突出的現實價值。
1 關于進近空域
管制空域通常劃設在飛行比較繁忙的地區,機場起降地帶、空中禁區、空中危險區、空中限制區、地面重要目標、國(邊)境地帶等區域的上空。在此空域內的一切空域使用活動,必須經過飛行管制部門批準并接受飛行管制。空中交通管制系統主要包括區域、進近、塔臺管制、流量管理和空中交通報告服務組成,其中進近空域指的是進近管制的范圍,在實際管制工作中,考慮到區域管制分成高空和中低空區域管制兩部分,很多情況下這兩部分空域管理的職責由同一部門實現。在空中交通流量較小的區域,時常出現空域調整,即對進近管制與塔臺管制的一體化執行,其中進近管制的范圍就是進近空域的大小范圍。從實際情況來看,進近空域的重要性十分突出。中國空中交通管理體制建成已有幾十年歷史,在建設當時我國的民航空管行業還不成熟,航空器數量比較少、飛行量也不大,因此即使不夠成熟的空中交通管制模式,也能順利實現管制協調目標,然而在今天,傳統的空中交通管理措施顯然已經不再具有可行性,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黨和政府做出了民航管制改革的決定,并對全國航空路線進行統籌規劃、建立了國家空中交通統一管理體系,并根據西方國家的先進管理模式,建立了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民航和軍航差異化航路內外管制服務,并利用信息化技術保障了管制有效性。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飛行對空域的需求日益迫切,現行的空域管理辦法已經不能滿足通航高速發展的需求。按照現行的空域管理體制,我們空域在國家空管委的統一領導下,航路內由民航提供管制指揮,航路外由軍航負責管制指揮,這種空域模式無法實現通用航空空域使用靈活、多變的要求。現階段我國空中交通管制采取的是分級管理策略,難以保證集中區域、進近、塔臺管制和空中交通報告的質量,在這種情況下加強進近空域大小設置和規劃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最后,要充分了解進近空域的管制服務。①進近管制服務。進近管制的區域范圍主要包括航空器最低高度層米到6 600米之間的飛行空域,對處在上升下降狀態的、在進近空域內進行航路轉換的航空器進行有效管制。②進近管制的工作。進近管制的主要工作包括對機場的儀表進場和離場的飛行管制兩部分,根據不同地區航空器設備標準、飛行實踐經驗的差異,航空器使用時間有所不同,工作人員需要在同一空域內完成目視飛行和轉場航空器飛行。
2 進近空域的大小設置和規劃研究
進近空域是極為重要的空中交通管制組成部分,能夠決定空域職能的劃分情況,而進近空域管制則能夠對航空器進場、離場任務和相互影響進行控制,使航空器根據制定好的順序進行排列等待,并在特定的區域內進行匯聚和穿越,能夠使航空器根據事先設定好的空域位置,按照統一路徑離開進近空域,避免空中流量相互影響。為了進一步發揮進近空域管制效率,必須要對進近空域的大小設置和規劃策略進行深入研究。這勢必要求空域進行精細劃分,在不影響民航運輸航空安全的前提下,通過合理配置空域資源,助力民用航空快速發展。
2.1 進近空域的大小設置
第一,調整進近范圍。調整進近空域的范圍,是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步驟,能夠保證空中交通管制的順利安全進行,在中國空中交通運輸業不斷發展的今天,航空運輸量也持續提升,這給空中管制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風險,而調整進近空域范圍,則能讓這一問題迎刃而解。第二,要做好進近空域的大小設置評估。空中交通管制的進近管制存在較大的安全風險,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航空器之間的協調問題,因此必須要做好進近空域安全風險評估,優化原有進近管制區的工作模式,結合本地區空中交通管制的實際情況,保證進近空域范圍的合理性。除此之外,工作人員還需要利用風險識別和分析技術,對進近空域安全風險水平進行評估,明確系統運行環境的變化,在此基礎上制定合理有效的進近空域風險防范措施,完善進近空域管制大小設置。第三,要盡快完善進近空域監督制度。想要保證進近空域設置合理性,就必須要對進近管制的監督制度進行調整,建立監督部門核定執行方案,對進近空域管制方案中不合理的問題進行調整,根據進近空域作用、航空器飛行特點等,盡快制定全新的管制制度,讓管制工作內容和執行方法趨于合理。更重要的是,在后續的工作中也必須要秉持著持續創新的工作態度,結合交通管理制度的執行效率對其進行適當的調整,并做好工作人員的培訓再教育,從根本上確保空中交通進近空域的飛行安全和飛行效率。
2.2 進近空域的大小規劃
為從根本上提升我國飛行設備及飛行人員的管理規范性,民航組織在空域分類方面制定了一定的標準,特別是在高空、中低空和進近空域管制區等方面,更是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從目前來看我國的空中區域分類主要參考國際民航組織的標準,即空域可以分成A、B、C、D、E、F、G七類空域,不同空域有著截然不同的管制要求和飛行設備要求。具體的進近空域大小規劃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理解:①要充分了解進近空域規劃的定義。所謂的空域規劃,指的是在某個區域內對空中交通流量進行預測、分析和管理的過程,工作人員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分析空中交通流的流向、大小和分布,并從區域范圍、航路布局、高度、飛行方向、導航和監視等方面開展設計和規劃,再結合進近空域的特點,做好進近空域規劃工作。②進近空域規劃的目的。進行空域規劃能夠提升空中交通的交通容量,使空域資源進得到最大化地利用、給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帶來巨大的便利,從實際情況來看,進近空域的大小規劃具有突出的實際價值,能避免空中交通流量的大規模集聚,避免出現經常性超容量運行。③進近空域規劃的內容。進近空域規劃內容比較復雜,主要包括航路、進離場規劃和飛行程序的制定等。其中航路規劃能夠對同一航線進行有效劃分,讓航線承載更多的飛行流量。進離場規劃主要受機場凈空和空中走廊的限制,具有一定的難度。整體來說,進近空域的大小規劃能夠確保航空器安全順利運行,最常見的規劃模式為扇區劃分,能夠有效降低管制工作的復雜性,每一個扇區又包括管制席位,具有空中交通指揮功能,在空中交通流量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可適當增加扇區。
3 結語
中國民航業的高速進步,給空中交通管制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在這種情況下,過去的空中交通管理策略、進近空域規劃設置顯然都不再具有合理性,加強進近空域的大小設置和規劃研究勢在必行。空中交通管理的統一指揮,需要加強空中交通管制的執行力度,對進近空域的大小進行科學合理的設置和規劃,才能實現空中區域的科學管理,發揮空中管制的作用,促進我國空中管理的發展。除了要根據相關理論對進近空域規劃進行完善和改進之外,還需要根據實際空中交通管理情況不斷探究新的、更具合理性的進近空域的大小設置和規劃模式。
參考文獻:
[1]李璇.風切變時進近管制區域運行安全風險分析[J].安全,2019(11):25-29.
[2]田勇,孫夢圓,萬莉莉.終端區空域規劃運行評價指標體系[J].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2020(4):851-862.
[3]胡青云.基于復雜空域的多機場終端區扇區優化研究[D].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2020.
[4]曹永樂.民航運輸機場規劃中的空域節約方法研究[D].中國民航大學,2020.
[5]陳亞青,馬義龍,何昕.配對進近模式分析及研究進展[J].航空工程進展,2020(6):767-773.
[6]孫佳,田勇.近距平行跑道配對進近中的碰撞風險分析[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2):241-245.
[7]蘭秀清.進近著陸風險意識檢查單[J].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學報,2001(2):8-11.
[8]童克文.機場進近導航系統介紹[J].江蘇航空,2012(4):51-52.
[9]周長春,胡棟棟.基于灰色聚類方法的航空公司飛機進近著陸階段安全性評估[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2(7):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