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麗
摘 要:本論文的研究范圍主要確定為城市的成熟街區,兩側用地功能較為明確,矛盾沖突嚴重的區域。通過調查分析各種類型道路的空間需求,在有限的條件下,合理分配街道空間,在保障交通安全、低碳出行環境提升的基礎上,提高交通運行效率,營建街道空間有序的景觀形象。
關鍵詞:成熟街區;街道;街道分類;空間組織
中圖分類號:TU984.113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機動車需要行車和停車空間,自行車需要方便連續的騎行空間,行人需要安全舒適的步行空間,以及對街道綠化景觀空間的需求,但在已經成熟的街區,兩側的用地功能已經趨于穩定,街道空間較為局促,居民出行需求和出行方式較為穩定,各種矛盾沖突最為嚴重。
1 街道定義
街道是城市空間的基本單元,人們通過街道來體驗城市。街道經常被誤解為是一個可供車輛移動的二維平面。事實上,街道是由許多表面和結構組成的多維空間,包括建筑邊緣、土地利用以及拓展到建筑紅線之間的空間。它們提供了通行和休憩的空間,促進各種活動的開展。街道是一個動態空間,能夠適應時間的變化,推動環境、公共衛生、經濟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街道像一個由多個平面形成的戶外房間:底部的平面是地面,建筑和路基邊緣是側平面,而蒼穹就像是屋頂的天花板。每個平面都由諸多元素構成,這些元素由一系列不同的政策、規范、準則進行調控。把街道的各個部分理解為連續且可互換的元素,可為街道設計提供靈活的方法。人行道上的通行區、自行車道和行車道必須連續且彼此貫通,以便高效運行。可互換的元素,如停車位、樹木、微型綠地和公交站,可以使街道適應周邊環境。街道包含空間、設施、活動等諸多元素,它們共同組成了整個街道。
2 街道空間分類
本論文討論的范圍確定為生活范圍濃郁、人、自行車、機動車、停車矛盾比較突出的成熟街區的支路。這類道路現狀具有道路寬度差別較大、斷面形式多樣、道路景觀水平參差不齊等特點,從道路寬度、兩側用地類型、街道空間的分配、景觀等方面可以劃分為多種類型。
基于此,通過對不同用地街區支路的調研,總結交通特性,街道空間需求,將支路街道空間劃分為居住型、商業型、辦公型、校園型、醫院型和工業倉儲型街道。
3 典型類型街道空間組織
3.1 居住型街道
(1)一般設計要求。合理劃分人行空間,設施帶空間,非機動車騎行空間,機動車停放空間及行使空間,保障人行空間不被侵占。(2)人行空間設計。與建筑后退空間一體化考慮,應保持連貫、平整,避免不必要的高差;高差無法避免時應采用緩坡,不宜采用臺階。(3)設施帶空間設計。電力電信箱、垃圾箱、路燈等市政設施,非機動車停放車位,應與路側綠化帶集中在統一區域內,避免不同設施橫向錯位分布在斷面上,擠占有限街道空間,行人通行如同“繞樁”般在不同箱、桿間穿梭,最大化的保障步行空間的連續性及寬度。單獨的喬木綠化,樹池應與地面平齊,以提高空間利用效率。(4)非機動車騎行空間。設置在道牙線以內,利用路側停車位與機動車行駛空間分割,保障騎行者安全;采用低矮隔離樁與機動車停車帶分開,避免停車占用非機動車通行空間。(5)機動車空間。機動車停放空間控制在2.5米以內,通過標線與行車道分開;為控制居住區內車輛行駛速度,保障過街非機動車、行人安全,可縮減機動車道寬度至3.0~3.25米。
3.2 醫院、校園型街道
(1)一般設計要求。保障行人空間不被侵占的同時,在學校、醫院主入口附近適當增加步行空間寬度,設置行人集散空間。(2)人行空間設計。在設有出入口的支路上,建筑后退空間內不宜設置灌木綠化帶,盡可能保障充足的步行空間;在出入口附近通過縮減機動車停放空間,增加人行道集散空間。(3)設施帶空間設計。電力電信箱、垃圾箱、路燈等市政設施,非機動車停放車位,應與路側綠化帶集中在統一區域內,避免不同設施橫向錯位分布在斷面上,擠占有限街道空間,行人通行如同“繞樁”般在不同箱、桿間穿梭,最大化的保障步行空間的連續性及寬度。單獨的喬木綠化,樹池應與地面平齊,以提高空間利用效率。(4)非機動車騎行空間。設置在道牙線以內,利用路側停車位與機動車行駛空間分割,保障騎行者安全;采用低矮隔離樁與機動車停車帶分開,避免停車占用非機動車通行空間。在增加的行人集散空間處,通過取消機動車停車帶,非機動車道繞行,保障其連續性,借助隔離樁分離機動車,保障騎行安全,也避免停車占用。(5)機動車空間。機動車停放空間控制在2.5米以內,通過標線與行車道分開;為控制學校、醫院周邊車輛行駛速度,保障過街非機動車、行人安全,可縮減機動車道寬度至3.0~3.25米。
3.3 工業倉儲型街道
(1)一般設計要求。在制造業及倉儲加工區,設置繞行貨運車輛集中停放區的自行車道,保障騎行安全。生產服務類、高技術類工業區,保障行人、非機動車通行空間不被占用。(2)人行空間設計。有貨運車輛停放需求的路段,應考慮非機動車后繞貨運停車位對人行道的擠占,適當降低建筑后退空間內的綠化寬度。(3)設施帶空間設計。電力電信箱、垃圾箱、路燈等市政設施,非機動車停放車位,應與路側綠化帶集中在統一區域內,避免不同設施橫向錯位分布在斷面上,擠占有限街道空間,行人通行如同“繞樁”般在不同箱、桿間穿梭,最大化的保障步行空間的連續性及寬度。單獨的喬木綠化,樹池應與地面平齊,以提高空間利用效率。在貨運停車位區間,沿路側設置貨物裝卸區。(4)非機動車騎行空間。貨運車輛停放段,后繞貨車停車位處貨物裝卸區,其余段可設置在道牙線以內,通過低矮隔離樁與機動車停車帶分開,保障騎行者安全。(5)機動車空間。機動車停放空間控制在3.0米以內,通過標線與行車道分開;機動車道寬度以3.5米為宜。
3.4 商業型街道
(1)設計要求。保障公交車順利進出站臺的同時,為非機動車提供連續的騎行空間,盡量少擠占步行空間。(2)設施帶空間設計。電力電信箱、垃圾箱、路燈等市政設施,非機動車停放車位,應與路側綠化帶集中在統一區域內,避免不同設施橫向錯位分布在斷面上,擠占有限街道空間,行人通行如同“繞樁”般在不同箱、桿間穿梭,最大化的保障步行空間的連續性及寬度。單獨的喬木綠化,樹池應與地面平齊,以提高空間利用效率。(3)非機動車騎行空間。貨運車輛停放段,后繞貨車停車位占用部分人行道空間,其余段可設置在道牙線以內,通過低矮隔離樁與機動車停車帶分開,保障騎行者安全。(4)機動車空間。機動車停放空間控制在3.0米以內,通過標線與行車道分開;機動車道寬度以3.5米為宜。
4 結語
街道的設計和研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圍繞小汽車來展開的,但隨著近年來各種交通問題的加劇,街道設計總體應朝著以人為本和步行、自行車友好的方向發展,提倡街道空間的合理利用,建立相互聯系更加緊密的街道。
參考文獻:
[1]李軍.基于生態低碳理念的城市規劃研究[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2]馬強.走向“精明增長”:從“小汽車城市”到“公共交通城市”[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3]潘海晡.城市交通空間創新設計:建筑行動起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4]邱紅.以低碳為導向的城市設計策略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1.
[5]摩昌啟.以低碳出行為導向的出行特征與住區規劃策略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