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干
摘 要:企業法定自查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家企業基于其自身的規章制度,通過法定自查的方式對企業的運轉情況、潛在風險等進行排查與檢查,以保證其健康運營。民航行業是我國運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公共航空運輸還是通用航空,都在如今的運輸業中占據重要地位。隨著民航企業安全主體責任的進一步落地,民航行業的監管措施進一步加強,加快民航單位法定自查步伐,深化民航行業監管機制改革,推動民航服務高質量發展,成為了當下民航行業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國民航業的監管發展勢頭緩慢,監管機制尚不健全,越來越不能適應民航業的飛速發展。本文擬從我國民航行業監管現狀入手,分析目前監管制度的缺陷,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實踐與思考,從社會化要求、法治化要求、智能化要求以及專業化要求等四個方面完善民航法定自查機制,促進民航行業全面發展。
關鍵詞:民航行業;法定自查;監管機制
中圖分類號:F562 文獻標識碼:A
0 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民航行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各大航空公司的規模日益壯大完備。為積極響應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為堅決貫徹黨中央深化體制改革,民航行業近年來深入開展了法定自查工作,努力將開展法定自查工作納入到航空公司日常的經營管理體系中來。
所謂企業法定自查,指的是企業內部通過自查的方式,對本企業是否符合行業監管規范進行檢查與整改,即要求本單位承擔起本單位規章制度符合性檢查的責任。近年來,多家航空公司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積極開展法定自查工作,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完成整改,促進民航業治理體系的法治化、專業化。例如,山東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早在2016年便選定了試點單位,并印發了《華東地區民航單位生產運行自查制度實施辦法(試行)》,[3]經過兩年多的試點,在監管制度、系統性問題分析、完善法定自查機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此外,包頭機場、中國民用航空中南地區管理局等民航單位也率先開展法定自查工作,完善法定自查清單,以促進檢查制度、監管機制的規范化與標準化。
開展企業法定自查工作,有以下重要意義:第一,響應黨中央號召,改革與完善監管機制;第二,是明確監管責任,促進企業良好發展的需要;第三,有助于落實民航行業主體責任。
1 民航行業監管面臨的形勢
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我國的民航運輸業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近年來,無論是民航總運輸量,還是乘客承載量,都在持續走高。有專家預計,2022年左右,中國將取代美國正式成為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場[1]。
然而我們必須注意到的是,在民航行業蓬勃發展的同時,監管量也隨之增大,但目前相應的配套監管模式與監管機制尚不完善,存在著日益發展的民航運輸業與不完善的監管機制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若不早日加以改善,監管機制若不早日加以完善,將會嚴重阻礙民航企業的進一步發展,阻礙我國民航行業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法治化、現代化發展趨勢。
具體來說,目前的監管形勢面臨以下不足:
1.1 缺乏充足的監管資源,監管辦法落后
隨著民航運輸業的迅猛發展,監管資源卻沒有與之相匹配的增加,現有的監管人員數量太少,不能滿足日益擴大的監管量的需要。據統計,截至2020年5月,民航行業涉及到的監管事項共計2 798項,民航企業涉及到的安全監管事項2 173家,但目前各級民航機關配備的監管人員數量為2 634名,遠遠無法覆蓋民航行業與民航企業的安全監管事務[6]。
此外,目前民航行業還存在著監管方式單一且落后問題,隨著民航業的發展,其規模不僅越來越大,而且各種新興技術與設備也越來越多,科學技術與設備的引入改變了原先的民航運輸模式,朝著更加智能化與精細化的方向發展。原先的監管方式已漸漸不能適應面對新形勢下可能出現的新問題的監管需要,亟需革新。
1.2 傳統“保姆式”監管方式已經落伍,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監管需要
傳統的監管方式是“保姆式”盯人方式,這種方式依賴于監管人員的自覺性與專業能力,在行業規模不大的階段可以適用。但是如今民航行業整體體量巨大,再通過過去的盯人方式進行監管已不現實。目前,民航行業缺乏一套完善的監管機制與監管方式,過去傳統的“保姆式”監管方式已無法匹配日益發展的民航行業的監管需求。監管方式的落后,會導致企業缺乏檢查與整改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利于開展法定自查工作,影響安全檢查整改工作的效率。
1.3 法定自查機制不完善,法律法規文件體系不健全
目前,雖然有一些航空企業開展了法定自查試點工作,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整體而言,法定自查工作還未正式全面鋪開。究其原因,是大多數企業缺乏完善的法定自查機制,不能將法定自查與企業日常的經營管理內容相聯系,無法調動企業內部安全監管的積極性。此外,企業內部也沒有一套切實完整的法律法規文件體系,這會造成無序監管與形式主義,無法真正實現法定自查。
2 民航法定自查的實踐與思考
2.1 按照社會化要求,調動民航積極參與法定自查
開展法定自查工作,從根本上講是企業內部主動進行檢查與整改,主動就企業是否符合自身的規章制度進行符合性檢查。因此,應當調動民航企業的積極性,引導他們主動參與法定自查。
提高民航企業自查的積極性,具體要做到:第一,定期開展法定自查宣傳與培訓,加大宣傳力度,增加法定自查的培訓講座,鼓勵更多領導與員工參與,以加強企業對法定自查重要性的認識,引導他們主動開展工作;第二,加強法定自查的組織領導工作,建立完善的法定自查制度的流程與規范,將法定自查工作主動納入到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體系中;[4]第三,加強對自查人員的培訓力度,建立定期培訓制度,確保他們熟悉法定自查清單,明確法定自查的流程、方式、內容以及達到的目的等,讓自查人員形成對自查工作強烈的向心力,從而更好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2.2 按照法治化要求,完善法定自查法規文件體系
近年來,黨中央大力提倡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將社會各領域都納入到依法治國的軌道中來,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內容。企業法定自查工作的開展應當以法律法規文件作為依據。但現階段,我國缺乏統一的相關法規文件體系,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38條作了粗略的規定。
要實現法治化要求,統一我國各民航企業的安全管理規范,使法定自查工作納入到我國法治事業的軌道上來,需要做到:第一,完善法定自查法規文件體系,將不同地域的民航企業統一起來,制定具有普適性的法律法規,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進行統一化管理,避免因為各自為政從而降低自查效率的缺點;第二,加強民航企業的合規性建設,聘請專業的律師顧問團隊或法務,對企業進行體系化合規平臺搭建,保證自查的程序、方式、內容等完全合規,符合法律規范的規定;依照監管事項庫清單,明確自查的邊界與權責,優化完善企業的各項手冊、程序;[2]第三,保證權責一致,做到有責必有權,對負責實施自查的人員進行監督,避免產生形式主義與權力濫用問題,保證自查結果切實有效。
2.3 按照智能化要求,利用科技手段提升自查水平
引入科技手段與設備能夠有效避免人為因素帶來的種種弊端,優化與完善自查水平,必須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與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加強信息化體系建設,利用科技手段提升自查水平。如今,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發展迅速,我們應當在法定自查上全面引入科技手段,例如,通過數據挖掘技術進行深入的系統性分析與數據對比,通過物聯網提高自查效率,使得自查更加精細化。
此外,信息化建設也是實現智能化的重要內容。現階段,許多企業的信息化發展水平僅停留在電子化檢查單方面,對于信息分類、檢索,尚缺乏成體系的信息化建設。[4]在當下社會越來越朝著智能化方向發展的時機,企業應當順應時代發展,全面開展信息化建設,將法定自查的方方面面都納入到信息化發展軌道中,將“保姆式”自查方式轉變為“信息化”自查方式,可以提高自查效率,有效發現問題與漏洞。
2.4 按照專業化要求,強化企業自查人員隊伍建設
人才是政策能否得到切實貫徹落實的重要保障,只有合格的人才隊伍,才能貫徹落實好相應的政策。目前,企業自查人員隊伍不足是制約法定自查開展的一大阻礙。強化企業自查人員隊伍建設,需要做到:第一,擴大選聘范圍,與各大院校進行合作,定向化培養專業人才,吸引更多愿意參與自查工作的人員進入自查人員隊伍中;第二,加強對自查人員的培訓與宣傳,擴大宣傳民航行業誠實守信的力度,建立定時培訓機制,培訓內容應當包括民航行業專業化知識、法定自查的具體流程、方式、體系以及目的、意義等;第三,對于已經被吸納進入自查隊伍的人員,應定時進行考核與檢驗,對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員,及時清理出自查隊伍,以保證隊伍的純潔性與積極性。
3 總結
開展民航法定自查工作是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促進體制改革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凈化民航行業隊伍、保證我國民航運輸業長久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國民航法定自查工作開展時間不長,現階段的監管體制還不健全,因此應當加快監管機制改革步伐,有針對性地完善法定自查漏洞,真正達到法定自查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高文錄,高揚,冉巖,等.民航法定自查的實踐與思考[J].民航管理,2019(2):36-39.
[2]孫佳,張禹.法定自查工作開展成效調研與分析[J].民航管理,2019(11):8-10.
[3]王晨,張建.企業法定自查在航空公司中的應用[J].中國安全生產,2018(9):39-41.
[4]張濤.一名基層監察員談對民航行業新監管模式的認識[J].民航管理,2018(11):13-17.
[5]孫磊.民航“新監管模式”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20.
[6]沈瑨,孟祥鵬.民航監管模式改革視角下法定自查工作的推進與創新[J].民航管理,2020(9):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