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帶息肉為常見聲帶疾病,同時還具備較高發生率,會嚴重降低病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質量[1]。該病多由誤用或濫用發聲造成,如長期用嗓、大聲喊叫等,從而使機體聲帶黏膜受到損傷,導致其聲帶出現水腫、組織增生等癥狀[2-4]。目前,對于聲帶息肉病人通常采取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憑借費用低、痛苦少與恢復快等優勢,逐漸成為聲帶疾病的理想療法[5]。但病人在術后若發聲不當,極易導致其出現聲帶功能性障礙,從而影響其未來正常生活,因此在術后需引導病人進行正確發聲訓練[6-7]。為探討發聲量化訓練的臨床效果,本研究將其應用于聲帶息肉術后病人中,并比較聲學參數與發聲能力的情況。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聲帶息肉病人9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納入標準:均經喉鏡確診為聲帶息肉,并接受聲帶息肉切除術;未進行過發聲訓練;了解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疾病;合并聾啞、聽力障礙;既往有咽喉或胸部手術史。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18~60(35.67±7.69)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6例,高中及中專17例,專科及以上12例;單側息肉21例,雙側息肉24例。觀察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18~60(36.12±7.43)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及中專17例,專科及以上13例;單側息肉20例,雙側息肉25例。兩組病人年齡、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訓練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訓練。①在術后給予病人霧化吸入藥物,所用藥物包括10 mg潑尼松龍注射液、10 mL生理鹽水,按照病人實際耐受程度調節至最佳霧量,每天2次,持續給予病人用藥7 d。②囑病人禁聲7 d,在1個月內盡可能避免過度發音或大聲發音。③囑咐病人術后2 h內禁食、禁飲,在2 h后可進食時禁止食用辛辣刺激食品。④引導病人定時完成腹式呼吸訓練、吸氣肌肉群訓練與發聲技巧訓練等訓練項目,在病人掌握訓練技巧、訓練方法后鼓勵其自主完成,在其自主訓練期間醫護人員不再對其進行定期干預。
1.2.2 觀察組 給予發聲量化訓練。
1.2.2.1 術后1~10 d訓練 訓練項目: 禁聲訓練、吸氣肌肉群訓練。訓練方式:①醫護人員告知病人術后禁聲的必要性,以免病人不配合而導致意外事件發生;②叮囑病人禁聲,包括耳語等;③引導病人進行腹式呼吸,首先大吸氣并憋住,盡量延長憋氣時間,再慢慢呼氣。訓練強度:術后禁聲7 d,在第7天開始進行吸氣肌肉訓練,剛開始為每天5次,每次20 min;之后為每天6次,每次30 min;訓練結束日為每天7次,每次45 min。
1.2.2.2 術后11~12 d訓練 訓練項目:低音數數訓練。訓練方式:醫護人員引導病人大吸一口氣之后固定好胸廓,用低音(自身剛好聽見為宜)從1開始數數,并反復訓練。訓練強度:每天5~10次,持續訓練不宜超過5 min,每日訓練時間在30 min以內。
1.2.2.3 術后13~14 d訓練 訓練項目:有聲呼氣訓練。訓練方式:①引導病人進行彈唇,即在閉唇后用自身氣息沖擊雙唇,使其顫動出聲;②引導病人進行哼鳴,即在嘴里含一小口水,閉唇,豎起鼻腔,然后深吸氣并哼唱,期間確保氣息均勻。訓練強度:彈唇訓練為每天6次,逐漸延長彈唇時間,每次5~10 s;哼鳴訓練為每天3次,每次5~10 s,持續訓練時間在10 min以內。
1.2.2.4 術后15~25 d訓練 訓練項目:發聲技巧訓練。訓練方式:①母音“U”訓練,引導病人放松喉頭、舌根與下巴;在發音時保證胸腔、口腔與鼻腔三腔連通,其余音母的訓練盡可能從發“U”母音的感覺上進行;②炮音訓練,叮囑病人口腔擴圓,氣息盡可能深,并張開鼻腔,確保頭腔與胸腔相連接,在準備好之后發聲,發聲力量用小腹來反彈力,引起口腔共鳴。訓練強度:訓練時間為每次15 min,每天5~10次。
1.2.2.5 術后26~30 d訓練 訓練項目:朗誦。訓練方式:選擇詩歌、短篇故事等進行朗誦,經強、弱、快、慢等練習運氣,使病人朗誦聲音更具備爆發力。訓練強度:每天3~5次。
1.3 觀察指標 ①在術前與術后30 d對病人基礎音頻、最長發音時間與基頻微擾等參數指標進行測評,在分貝為40 dB的環境下病人立于強級麥克風前,麥克風高度與病人下唇部同高,與其下唇部距離30 cm,將麥克風采樣頻率設置為44~100 Hz,叮囑病人在深吸氣后用適合的音調、聲強發出“a”音,并維持3 s以上,同步錄音,取病人發聲最為平穩的聲頻信號收集并錄入至嗓音聲學檢測系統[8]。②在術前以及術后30 d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病人發聲能力進行評價,讓病人借助 10 cm量尺對喉發聲能力進行評分,其中0分表示病人發聲極為輕松,且喉部無疲勞感,可完美完成日常用聲;10分表明病人發聲較為費勁,且喉部疲勞感明顯,難以有效完成日常用聲[9]。


表1 兩組病人術前與術后30 d聲學參數比較

表2 兩組病人術前與術后30 d發聲能力評分比較 單位:分
聲帶息肉為發生在聲帶固有層淺層的良性增生病變,其典型癥狀為聲音嘶啞,良性聲帶病變通過阻止機體聲帶完全閉合、中斷振動特性與增加代償性肌肉張力等造成發聲障礙,嚴重者可導致失聲[10-12]。若聲帶息肉病人在術后仍然采用不正確的方式進行發聲,會對其術后恢復效果產生嚴重影響,還極有可能會加重其病情[13]。因此,針對聲帶息肉術后病人除了要保護其聲帶外,還需要引導其完成合理、科學的訓練,以提高其發聲能力,促進其術后功能的康復。發聲量化訓練的內容更為豐富,且在臨床上更為適用,注明術后各階段訓練的重要性、訓練強度等,讓病人在出院后仍然能夠自主完成訓練[14-1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術后30 d基礎音頻高于對照組,最長發音時間長于對照組,基頻微擾低于對照組(P<0.05)。表示發聲量化訓練可充分改善聲帶息肉術后病人的聲學參數,原因為該訓練方式引入量化管理理念,合理規劃訓練強度,同時明確各項訓練項目的訓練時段、訓練方式、訓練持續時間與訓練強度等內容,能夠使康復措施更為直白、易理解,讓病人在出院后仍然能夠自主完成各項康復訓練[16]。此外,發聲量化訓練也更具針對性,如腹式呼吸訓練等,會根據病人實際情況逐步增加每日訓練次數,避免其前期訓練強度過大而失去信心;同時發聲量化訓練也更具規范性,明確病人在特定時段內需完成的訓練,逐漸提高、強化并鞏固其發聲能力,從而逐步提高其基礎音頻,延長最長發音時間,并降低基頻微擾[17-1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術后30 d發聲能力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發聲量化訓練可有效增強聲帶息肉術后病人的發聲能力,原因為此訓練方式在應用過程中,引導術后病人完成早期禁聲訓練、吸氣肌肉群訓練等,嚴禁其術后使用聲帶,避免進一步損壞其聲帶;而在完成吸氣肌肉群訓練后,能夠有效提高增加機體通氣量,降低其呼吸頻率,并提高呼吸效率,增強病人在低氧環境下的呼吸適應能力[19]。同時,發生量化訓練能夠讓病人在不同階段得到相應訓練,如低音數數訓練、有聲呼氣訓練等,并在后期引導其完成發聲技巧訓練、朗誦,也使病人了解術后禁聲的重要性,使其積極配合術后聲帶功能康復訓練[20]。從無聲訓練過渡至有聲訓練的康復訓練過程中,醫護人員根據病人實際情況,結合各康復階段的重要性、訓練項目的難易程度等,為病人制訂更為合理、科學的訓練計劃,明確各項訓練項目的時間與強度,在病人可耐受情況下自行調整訓練強度,進而逐步增強其發聲能力[21]。
綜上所述,給予聲帶息肉術后病人發聲量化訓練能夠改善病人聲學參數,有效增強其發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