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蕾
濟水之濱,巍巍王屋。作為河南省重點林業市之一,濟源林業用地面積181.28萬畝,有林地面積130.36萬畝,森林覆蓋率45.28%,位居全省第三;先后被命名為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全國森林旅游示范市、國家珍貴樹種培育示范市、國家重點核桃良種基地;被確定為全國森林生態系統保護與建設示范區、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國家級試點市、省級全面推行林長制試點單位。
面對林業改革發展新起點、新任務、新要求,林業人如何守住綠水青山?如何實現兩山轉化?此時,“林長制”應運而生,為林業人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8月9日,濟源示范區印發《關于全面推行林長制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擰緊責任鏈條,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濟源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推進十里河生態修復

濟源天壇山風景
為讓林長制落地生根,濟源示范區實行黨政領導負責制,建立健全市、鎮、村三級林長組織體系,由濟源示范區黨工委書記掛帥,擔任第一總林長;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擔任總林長。第一總林長、總林長負責統籌部署全域范圍內生態文明建設任務,并分別聯系河南太行山獼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黨工委副書記、人大工委主任、政協工委主任、黨工委委員等16名市級領導干部擔任副總林長和林長,分包轄區11個鎮、5個街道辦事處,組織、實施責任區域森林資源保護發展工作。各級林長實行分區負責制和層級管理,形成一山一林均有人管,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8月4日,濟源示范區林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盧根才,省人民檢察院濟源分院第五檢察部主任孫承業和高速公路項目單位又一次來到十里河修復現場。從2018年11月高速公路項目到期,施工單位未能及時履行林地恢復義務,造成大量碎石棄渣堆積,嚴重破壞周邊生態環境至今已兩年有余。該高速公路是連接豫晉兩省的一條重要省際通道,對促進豫晉兩省物資和文化交流,帶動旅游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該項目牽扯橫跨兩省的兩家業主,權責不清,跨部門跨省協調不暢;同時,施工現場地質環境復雜,生態修復耗資巨大,工作一度舉步維艱。
如何啃下這塊硬骨頭?如何攻堅森林資源領域重大案件?如何解決生態修復資金問題?2020年8月在示范區領導統一調度下,濟源市林業局與河南省人民檢察院濟源分院協商后,決定召開聽證會,聯合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交通運輸局、水利局、屬地鎮政府等部門,對十里河生態修復方案進行討論、論證,充分發揮監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的強制性,林業部門生態環境保護的專業性,合力保障十里河受損工程的修復。至此,“林長+檢察長”協同工作機制初具雛形。
一年來,林業部門和檢察機關協同推進,共召開聽證會數次,開展聯合執法十余次,召開協調會幾十次,累計解決生態修復資金2000余萬元,有效地推進施工單位履行生態保護義務。林業部門相關負責人說:“林業部門檢察機關合作監管臨時占地項目,攻堅森林資源重大案件,合力推進生態修復,已成為常態化工作,有效地破解了生態環境修復相關案件執行監管的難題。我們將持續探索多部門協同工作機制,為森林資源保護發展工作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檢察機關負責人也表示:“訴諸公益訴訟推進生態修復有效地化解了社會矛盾,節約了執法成本和訴訟資源,避免了行政強制手段帶來的負面影響,真正體現了‘雙贏多贏共贏’的理念。”
征程萬里,信念為磐。守護藍天碧水凈土是系統工程,林業部門必將久久為功,鍥而不舍,以林長制為抓手,守住綠水青山,為建設美麗濟源提供良好生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