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敏


藝術不分國界,文化充滿魅力。一根繩,結成了同心結,也結成了友誼的同心圓。
人類的智慧可以追溯到何時?《易系辭》有述:“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笨梢姡缭谖淖趾驼Z言尚未出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祖先便 “結繩為記,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繩結的歷史,源遠流長。篆體的線條、繪畫的白描,還有月老的“紅線”等,繩結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中的典型符號。人類的情感有多么豐富多彩,“結”就有多么千姿百態。
簡單來說,繩結就是用繩打出的各式各樣的“結”,是一種被廣泛運用的日常用品。作為工具使用的繩結,用在當下如運輸、戶外運動、醫務工作、船舶碼頭等各領域中。作為裝飾用的繩結,則是一種蘊含了深厚中華文化和美好期許的藝術形式,帶給人美的享受與文明的傳遞。
裝飾生活的美
南朝梁武帝有詩描繪:“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痹谥袊诺浞椫?,以繩編織的“帶”與“結”就以其飄逸和優美的視覺感,成為人們飾物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中,仕女的腰帶上就有單翼的簡易蝴蝶結作為實用的裝飾物。此后,在宮廷手藝與民間手藝不斷融合的過程中,繩結的藝術形式愈加豐富,旗袍盤扣、耳環、掛飾、手鏈等,流傳至今。
除了自成飾物外,繩結也是不同珠寶的最佳配飾。在河南信陽楚墓出土的彩繪木俑上,刻錄著戰國時期人們佩玉打結的畫面?!稜栄帕x疏》里記載:“佩玉之組條,用以連貫玉者,也叫綸,用絲繩婉轉結之。”足以證明繩結對玉石文化的深遠影響。
時至今日,繩結藝人們更是不遺余力,將繩結的技藝傳承和發揚光大。
在南京秦淮區非遺文化中心的二樓,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繩結代表性傳承人蔣妍俠的工作室內,從桌面到墻面,再到地面,擺滿了樣式繁多、色彩豐富的手工作品,有小巧可愛的胸花、發卡、書簽,有細如柳絲的繩結手環,有搭配了玉石瑪瑙的車掛,有繡著云紋和“福”字的裝飾畫,有屏風、燈罩等生活用品,還有一尊混搭了竹刻與花道藝術的假山流水擺件……琳瑯滿目的作品裝飾了這個十幾平方米的空間。每一件寓意美好的作品,都凝聚了她的靈感和心血。
在作品的設計上,蔣妍俠保留了經典與傳統之美。縱觀傳統繩結的造型,多為上下一致、左右對稱,符合中國人講究的對稱之美和祝愿之意。中國結的類別很多:雙錢結、紐扣結、琵琶結、團錦結、十字結、萬字結、盤長結、雙聯結、錦囊結……還有寓意平安的“方勝結”,代表吉祥如意的“如意結”,表示福在眼前的“蝙蝠結”與“金線結”組合等。這些人們喜愛的各種祈福的紋飾,都能被她完美地展現在不同的作品中。
美麗多情的繩結,承載了蔣妍俠美好的心愿,也裝飾了我們的夢。
傳統藝術融入時尚元素
在繩結技藝上有如此高的造詣,除了自身的專注和努力外,蔣妍俠由衷地感恩自己的家庭。外婆祖傳繩結技藝,父親祖傳竹刻藝術,從小受家庭文化熏陶,蔣妍俠耳濡目染,繼承并發揚了家傳手藝。她把自己對長輩的愛與感恩化為力量,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創作中。
蔣妍俠在繩結領域早已有了非凡的成就。但作為新時代的非遺傳承人,她又不拘于傳統,她更希望這些“活古董”走進千家萬戶,更接地氣。
在蔣妍俠的工作室,入門處掛著一個一米多長的中國結,與大多數傳統的紅色不同的是,這個中國結的主色調是淺藍色和黃色,中間部分還有個小花瓶,可以用來插花,或養小型綠植。這是她近年來優秀的代表作之一,無論是色彩的搭配,還是造型的創新,都融入了現代元素,增加了實用性。
蔣妍俠介紹:“除了中國結花瓶,我們還設計了各種書簽、筆筒,這些都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很多有個性的年輕人非常喜歡?!?/p>
不久前,蔣妍俠和先生一起設計出一款中國結手工皂。將中國結藏在手工皂里,等手工皂用完了之后,里面藏著的中國結算是一個小驚喜吧!
每年端午節,蔣妍俠都會制作一些特別的香囊,將繩結技藝與傳統香囊結合起來,佩戴起來別有一番風味。在南京兩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非常時期,抗疫一線的很多志愿者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一只含有艾草和藿香等中藥成分的香囊。這是蔣妍俠請教了老中醫后,與學生們夜以繼日趕制出來的一批中藥香囊,每一份藥包都是蔣妍俠親自買藥、研磨、分裝,只為在那緊張又特殊的日子里,給一線人員送去使用的禮物,起到醒神安神和提升正氣的效果。
做手工需要耐心和靜心,蔣妍俠在安寧的心境和家庭環境中長大,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環境造就性格,她喜歡一切能讓人心靜的東西,比如佛經、梵樂。旅游時最喜歡流連寺廟、古建筑、博物館等地,研究青銅器上的紋路,在她眼里百看不厭的傳統元素都可能是她的創作素材。
“我也關注各類時裝秀,流行元素是我作品里的一個靈感來源?!笔Y妍俠說,“沒有合適的絲線,我會專門去找工廠染色,這樣選出來的顏色更加符合我的要求?!?/p>
帶著這樣精益求精的態度,蔣妍俠致力于將傳統的技法與現代時尚融合與創新,形成了一種獨屬于她的典雅藝術?!盎罟哦闭谧哌M更多人的生活,傳統文化的美正在影響更多人的生活理念。
同心結? ? 同心圓
“中國結,三分編七分調,通過‘編、抽、拉、調,循環而有序地編織而成。”蔣妍俠邊拿出一個半成品邊講解著,“比如說編一些立體的結飾,天鵝、金蟬、荷花等,因為里面是空心的,力度必須靠手來調整。”
繩在指間穿梭,一層疊一層,不多時,一個結便編好了。一個個看似簡單的動作,一個吉祥結加一個雀舌結,積累起來,就幻化成美麗的、代表著祝福的吉祥康泰同心環。
做繩結的過程,是既孤獨又享受的過程。時光如水,手工技藝需要耐得住長時間的寂寞,一個一米多的中國結,僅制作就需要至少兩周時間,還不包括前期設計和后期調整,蔣妍俠笑著說:“靜能生慧?!?/p>
在個人取得成就的同時,蔣妍俠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將這門古老技藝傳承下去。“十多年前我剛開始進學校,孩子們大多是不知道中國結的,慶幸的是現在基本上都了解了?!绷钍Y妍俠感到欣慰和驕傲的是當下中國傳統文化推廣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現在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和外教也喜歡繩結,兩三次課下來,他們就可以獨立完成一件簡單的作品設計和制作。在越來越多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動中,中國繩結被中外學生和老師帶向世界各地?!?/p>
藝術不分國界,文化充滿魅力。一根繩,結成了同心結,也結成了友誼的同心圓。
如今,每年有近萬人走進蔣妍俠的“繩結非遺藝術課堂”,除了大、中、小學校,還有一些博物館、企業、醫院、街道社區和鄉村等,都開設了相關課程。繩結的技藝,從未被冷落。
蔣妍俠從傳統中走來,又將傳統融入大眾生活。這門生生不息的手藝,在她心里,就像人生的真諦:要美美地生活,要一步一個腳印,更要耐得住寂寞。
(編輯 謝云鳳 28611263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