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海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正當其時。新一輪的產業分布、城市格局洗牌運動已經開啟。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空間在哪里?誰能抓住新一輪增長的風口?這是每個個體都關注的時代命題。
本書通過分析區域發展的經典模式,探討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如何推動大國復興,在新發展格局下從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到世界制造強國之路如何演進等命題,包括互聯網平臺經濟的崛起與反思、中國制造升級之路、產城競合模式的變革等。這些始終離不開對五種關系的思考——中國與世界、政府與市場、中央與地方、邊緣與中心以及獨立與依附,這也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避無可避的主題。
書中談到,大內需時代已經開啟,由于具備龐大的中等收入人群,中國此前在工業發展比較優勢上的豐富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優勢漸消,但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凸顯,基于內需形成具備全球影響力的樞紐級制造品牌具備了可能性。從內需中挖掘經濟的發展空間和動能,產城競合模式也超越了原有的地理區位競爭范疇,誰有能力更好地構建與國內消費人群和產業鏈條之間的聯系,誰就站在了城市競合更有利的位置上。
對國內大循環的強調,也在呼喚對內開放和統一的國內市場。從區域均衡發展層面看,內陸腹地的廣袤空間迎來了發展契機。產業園區這一為中國工業化方案發揮著重要作用的經濟組織形式,既呼喚更為專業的運營者,也日益成為城市產業競爭的重要基礎設施。
讀者回顧我國180年的現代化演變歷程可以發現,中國從沉淪到復興之路,其中隱藏著不可忽視的三重因子——獨立自主之路、區域經濟模式多樣性和不甘沉淪之心。
獨立自主之路,確保了中國作為工業化后發國家,在國家工業政策和產業發展層面,擁有長期的、科學合理的產業政策引導;區域經濟模式的多樣性,使得中國的崛起是多地驅動式的崛起,此起彼伏,如同滿天星斗。中國經濟的活力并不由單一地域、單一要素左右。它意味著自下而上的能動性得以發揮,不同區域的發展模式之間形成良性競爭,中國因而成為新經濟絕佳的試煉場。在充分的試錯空間里,工業化進程、現代化發展和改革能以漸進的方式進行,由此,中國經濟得以實現接力式的長期穩定增長。
這種區域經濟滿天星斗、百花齊放的格局之所以得以形成,離不開人的主觀能動性。正是有從張謇開始的不同時期的創變者們對國家命運的強烈使命感,在一腔熱血和一顆不甘沉淪之心的驅動下,才有眾多的生產力邊緣地帶擺脫區位發展劣勢,讓區域崛起從可能性、偶然性,成為現實必然性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因此,時間維度的工業化推進,空間層面的區域發展創新和個體創變者不甘沉淪、永不屈服的靈魂,就是中國崛起和中國模式的秘訣,也是中國發展的基本盤。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認為,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中國工業史正是一部中國人不斷突圍、敢于闖與創、尋找發展新空間的歷史。伴隨國內國際雙循環,特別是國內大循環的構建,內需的啟動是大概率事件,國內消費勢必復蘇。抓住中國老百姓的消費需求,企業才能在新發展格局中找到發展空間。本書對企業的創變創新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