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晶心
1
“我就是想為抗疫多做一點力所能及的貢獻。”南師附中樹人學校2019級28班學生滕倍鐸說。
滕倍鐸今年14歲,作為一名中學生,自南京突發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他就積極加入志愿者隊伍,在熱河南路街道新和園社區、大橋公園“黃碼”核酸檢測點做服務工作。
因為來檢測核酸的人流量很大,他的主要工作是維持檢測點的秩序與引導工作,在秩序穩定后,也幫助采樣人員進行信息登記。盛夏炎炎,這些工作都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可是,滕倍鐸覺得,自己的工作與醫護人員的工作比起來,都不算什么。
一次,一名做檢測工作的醫生在忙碌中,將口罩一邊的帶子從耳朵上刮掉了下來,口罩懸在了一邊,嘴巴和鼻子都暴露了出來。當時,滕倍鐸正好站在她旁邊,醫生讓他戴上防護手套,幫她把口罩重新戴好。天氣很熱,滕倍鐸隔著手套都能感受到醫生臉邊散發出來的陣陣熱氣,她的臉也早被全身防護服捂得通紅。
醫生說:“大家都在等著我,我要趕緊回去繼續檢測。”滕倍鐸聽了非常感動。他看了一眼自己的四周,醫護人員、社區工作人員,還有志愿者們,都在各自的崗位上辛勤地忙碌著,大家都毫無怨言。滕倍鐸心里升起一個愿望,希望自己可以為抗疫做更多的貢獻。
在核酸檢測點做志愿者工作的時候,他不時地聽到排隊的居民在議論如何申請“黃碼”轉“綠碼”。
“黃碼”轉“綠碼”,市民很著急,網民很關心,南京各部門都在采取更有效的應對措施。大家普遍知道的是,當發現自己的健康碼變為黃碼后,要向所在的社區報備,需要在一周內到指定地點進行三次核酸檢測,然后再提交轉碼申請,進行復核,等待結果……提交申請的渠道有專用郵箱、12345熱線、微信小程序等。
2021年7月27日以來,鼓樓區共收到申請轉碼的12345熱線工單、電子郵件、微信小程序申請60000余件,工作量極其龐大。盡管如此,電子郵箱中還有近50%的工單存在各種問題,比如行程史缺失、核酸檢測報告不全、未達隔離期限等,不僅影響了審批效率,而且退件處理也增加了申請人的辦理時間。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鼓樓區行政審批局用24小時在“鼓樓家門口的政務服務”微信小程序中增加了專門的“蘇康碼”轉碼申請模塊,為符合現行轉碼政策的鼓樓區居民進行轉碼服務。
自7月31日上線后,通過小程序,鼓樓區居民的轉碼申請成功率從40%提高至了85%以上(審核不過的原因主要是隔離期未滿和核酸檢驗期限不符合相關要求。例如在南京祿口機場乘飛機的乘客,必須隔離期滿14天,且需出具第14天的核酸檢測報告,陰性的方可轉碼)。
滕倍鐸通過新聞發布會和“鼓樓微訊”微信公眾號,了解到這個專門的轉碼小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他在現場聽到有一些老人說仍然不清楚小程序的操作流程。不轉碼就無法乘坐公共交通,沒法去菜場買菜,給生活帶來很大困擾。滕倍鐸想:“如果做一個‘可看可聽的動畫,一步一步介紹操作流程,這種形式直觀、通俗易懂、易于接受,應該可以幫助到老人們。”
2
滕倍鐸在學校擔任少先隊大隊宣傳委員,經常制作視頻、海報和PPT,所以對制作動畫很熟悉,這也是他的一個業余愛好。他想,此時正好可以發揮所長。
他把自己的想法跟家人一說,得到了家人的支持。為抗疫服務,任何創意都可以派上用場。利用午間休息,滕倍鐸開始制作動畫。動畫中關于如何轉碼操作的對白文字取自官方說明,這點很重要,不可隨意杜撰。滕倍鐸將它們一句句摘取出來,用語音轉換軟件轉換成語音,再投進動畫,輔以卡通人物形象。這樣,一則圖文并茂、生動活潑、時長兩分多鐘的動畫就制作成功了,滕倍鐸僅僅用了兩小時時間。
“無論老年人,還是年輕人,只要對照操作就行了。”一遍遍檢查、回放自己制作的動畫,滕倍鐸這樣想。他將制作好的動畫發給了“鼓樓微訊”公眾號,希望能通過這個鼓樓居民熟悉的平臺,助力居民更方便地轉碼。
8月3日,“鼓樓微訊”公眾號將這則動畫刊登了出來,南京市民大量轉發。已經轉碼成功的市民都將這條信息轉發給了有轉碼需要的朋友。
南京的疫情漸漸得到控制后,滕倍鐸恢復了正常的暑假生活。每天完成相應的作業,預習新知識,也和同學交流學習和假期見聞,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就向老師請教。他還愛好唱歌、編程、航拍,以此調節自己的學習生活。每天早晨,他堅持跑步,每天跑個三公里左右,鍛煉自己的身體。
在2020年初疫情防控期間,滕倍鐸曾發起、組織樹人學校2019級學子為江蘇省人民醫院捐贈防疫物資。對于自己所做的事,他說:“老師常常教育我們,在社會需要我們的時候,要做一個有擔當、有奉獻精神的人,力所能及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所做的就是我能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