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亢 胡素文 劉培 蔣鵬飛 劉冬華 彭清華



〔摘要〕 目的 分析2000—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中醫診斷項目的資助情況。方法 計算機檢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據庫、LetPub、梅斯醫學和科學網等數據庫,獲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醫診斷項目相關信息,采用Excel 2016 軟件對檢索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2000—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中醫診斷相關項目共150項,總資助金額達6 102.20萬元。受資助的地區中福建、北京、上海、廣東、湖南等地區立項數、資助單位數及資助金額均排名靠前。受資助的單位以高校為主,福建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表現突出。面上項目和青年項目是主要資助類型,主要的資助病種為心血管系統疾病,資助的數量達11個,肝郁證為主要資助的病證,特別是肝郁脾虛證。結論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中醫診斷項目的資助力度逐年增加,但對比自然基金平均項目相對較弱。受資助的地域、單位分布不均衡;研究方向及內容逐年變化,與研究熱點密切相關。
〔關鍵詞〕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醫診斷學;中醫學資助項目;資助特點
〔中圖分類號〕R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1.09.016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tic Projects Fund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From 2000 to 2020
TAN Kang1,2, HU Suwen3, LIU Pei1,2, JIANG Pengfei1,2, LIU Donghua1,2, PENG Qinghua1,2*
(1.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Hunan Province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ye, Ear, Nose and Throat Disease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3.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00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funding status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diagnostic projects from 2000 to 2020. Methods Relevant in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of diagnostic project of TCM was obtained by computer retrieval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Project Database, LetPub, Metz Medical and Science Network and other databases. Excel 2016 software was used to perform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retrieval results. Results From 2000 to 2020,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funded 150 projects related to diagnosis of TCM, with a total funding of RMB 6 102. 20. Among the subsidized regions, Fujian, Beijing, Shanghai, Guangdong, Hunan and other regions ranked high in the number of projects approved, the number of funding units, and the amount of funding. The funded units were mainly universities, and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d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General projects and youth projects were the main types of funding. The main diseases types of funding were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the number of funding reached 11. Liver-stagnation syndrome was the main funding syndrome type, especially liver-stagnation and spleen-deficiency syndrome. Conclusion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for TCM diagnostic projects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but it is relatively weak compared to the average project of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funded regions and units is uneven; th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content change year by year,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research hotspots.
〔Keyword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nding project; funding characteristics
20世紀80年代初,國務院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國自然”)以推動我國科技體制改革,變革科研經費撥款方式。自創建以來,自然科學基金堅持支持基礎研究,在推動我國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發展、促進基礎學科建設、培養優秀科技人才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1]。中醫診斷學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研究如何診察病情、辨別病證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一門學科[2]。它是中醫基礎理論與臨床各科之間的橋梁,為中醫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主要骨干課程。研究中醫診斷學內容,能聯系理論與實踐,讓中醫理論更加完善,分析中醫診斷學國自然的項目,能體現中醫診斷學的研究重點,為臨床辨證提供依據。國自然每年接收、審批、資助來自國內各大研究機構的項目申請。中醫診斷[H2706]屬于醫學科學部[H]下中醫學[H27]中的二級學科[3]。本文歸納整理了2000—2020年國自然資助中醫診斷研究的情況,從數量、金額、單位、地區、類型、負責人、研究內容等方面進行分析,以客觀呈現國自然項目資助現狀及特點,為中醫診斷相關研究人員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本文涉及的中醫診斷相關項目信息來源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據庫,同時以LetPub、梅斯醫學、科學網等數據庫資料做補充,得到初步檢索結果,通過人工篩選出符合本文要求的最終結果。本文檢索的項目立項時間段為2000年1月1日到2021年4月15日,結果以該時間段收錄的數據為準。
1.2? 研究方法
使用Excel 2016軟件整理統計資料數據,并使用批準年度、資助類型、申請代碼等作為條件,在線檢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據庫,部分檢出結果直接記錄結果數值以供數據分析,依托單位、責任人、項目名稱等數據需將檢索結果的文本導出為文件,采用Excel 2016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數量和金額
經統計,2000—2020年國自然對中醫診斷相關項目的資助共計150項(年均資助7.5項),總資助金額6 102.20萬元(年均金額305.11萬元,平均單項金額40.68萬元)。從項目數量和資助金額的趨勢圖(圖1-2)來看,中醫診斷資助項目個數在2009年呈顯著上升趨勢,之后穩步上升。2012年達到頂點,資助項目及金額都最高,資助項目有16項,金額達到983.00萬元。之后的幾年雖略有下降,但呈穩定態勢。
面上項目(75個)和青年項目(60個)是主要資助類型,占總資助項目的90%,其他資助類型明顯偏少。除地區科學基金項目11個外,重點項目、重大研究計劃、科學部主任基金項目、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均只有1個。不同項目之間的資助金額相差較大,面上項目的資助金額達到3 860萬元,達到總資助費用的63.3%,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費用達1 525萬元,占比25%(表1)。重點項目的資助個數雖少,只有2012年福建中醫藥大學獲得1個資助項目,但資助金額較高,為270萬元。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有11個,資助金額達到413萬元,其受資助地區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區。
2.2? 地區和單位分布
2000—2020年,國自然共資助了21個省市自治區的34個單位的中醫診斷項目,其中北京(27個)、福建(25個)、上海(21個)、廣東(15個)、湖南(14個)等地區的個數排名前5(圖3)。從資助金額來看,福建資助金額最高,為1 272元。總體來看,地區分布不均衡,東部發達地區占據了資助項目和資金的絕大部分,中西部地區較少。
獲得中醫診斷學國自然資助的單位中,大多數單位為高等中醫院校,少數是大型醫院。其中福建中醫藥大學(24個)、上海中醫藥大學(19個)、北京中醫藥大學(15個)、湖南中醫藥大學(12個)排名靠前(表2)。福建中醫藥大學共有24個項目,排名第一,展現了其較強的中醫診斷研究實力[4]。
2.3? 資助類型和負責人
基礎研究需要步步深入,不斷探索,具有延續性[5]。基于此,國自然也對科研團隊持續資助,例如福建中醫藥大學李燦東教授團隊得到了4次國自然的資助,其研究內容都與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肝郁腎虛證基礎研究相關[6-9]。2000—2020年共有96位項目負責人獲得資助,獲得3次及以上資助的項目負責人共有9位,具體資助情況見表3。
2.4? 研究內容及方向
對資助項目的標題進行提取,得到相應關鍵詞,可大致反映該項目的研究方向及內容等[10]。分析所有項目關鍵詞,可發現其研究內容主要是病證結合的機制探討,即某類疾病某種證型的相關機制探討。61個項目探討病證相關方向,21個項目探討辯證問題。望聞問切四診是中醫診斷學的重要內容,有23個項目研究望診,16個項目探討脈診,5個項目研究聞診,2個項目探討四診,1個研究聞診。所有的項目中,屬于機制研究的有49個,技術研究21個,模型研究21個,方法研究7個,標準研究4個。心血管疾病(17個)、消化疾病(15個)、婦科疾病(11個)等是中醫診斷研究的熱門疾病,其中冠心病是中醫診斷學研究的重點疾病。疾病證型中,肝郁脾虛證頻次最高,達14次,此外還有4個項目研究單純的肝郁證,2個項目研究肝郁腎虛證,1個項目研究肝郁濕熱證,1個項目研究肝郁痰阻證。由此可見,肝郁證是重點研究證型。除此之外,痰濕證(8個)、血瘀證(8個)也是研究的高頻證型。資助項目中,研究信號通路的有21個項目,與基因相關的項目有19個,分析蛋白質組學的有10個項目,研究代謝組學的項目有10個。見表4。
3 2000—2020年國自然中醫診斷資助項目情況分析
3.1? 整體水平提高,地區實力雄厚
自1986年成立以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不斷探索科技管理改革,創新資助管理機制,完善同行評議體系,提升資助管理水平。基礎研究整體水平穩步提高,正在進入從量變到質變、從點的突破到全面提升的重要時期。2000年以來的20年間,自然基金資助項目逐年穩健增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聚焦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學科更加受重視,中醫診斷學研究也隨之有序增加。2000—2020年受資助總項目達150項,資助金額達6 102.2萬元。
從資助的地區分布統計來看,福建、北京、上海、湖南、廣東等城市受到了國自然較大力度的資助,而中西部地區受資助的項目較少。這是因為發達地區集中了多所重點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實力強大,所以獲得資助的項目較多;而中西部地區科研實力較弱、基礎較薄弱,受到資助的項目相對較少。研究基礎越好、資助項目越多、研究成果越豐富的地區或單位再次獲得國自然資助的可能性越大。
3.2? 培養青年人才,強調高校發展,重視學科交叉
中醫診斷的國自然項目以面上項目為主,占總資助項目數量的50%以上,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占比也逐年上漲。同時基金負責人也以青年研究者為主,這說明國自然重視培養青年人才,強調為中醫診斷的長遠發展注入活力和動力。同時,為了能進一步提高中醫診斷基礎研究的水平,各人才之間應加強聯系,合作交流,吸收新知識新技術,形成自己的優勢特色,加深在相關領域的研究探索,促進中醫診斷的蓬勃發展。
科研需要科技、經濟、文化發展等諸多針對性的條件,構建特色、重點的科研中心可以促進中醫診斷學研究更有內容、更有深度。國自然資助項目在單位分布上,以高校為主,主要為各省中醫藥高等院校。湖南中醫藥大學的中醫診斷學是國家重點學科,在中醫診斷學研究上表現突出。除了中醫院校,不少西醫和綜合性研究機構的學者也對中醫診斷研究有濃厚興趣,特別是在研究開發中醫診斷的計算機智能化方面[11-13]。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迎來大數據時代,中醫雖然是傳統醫學,但是也順應時代,將中醫和互聯網、大數據相結合,實現中醫的傳承與創新。將中醫診斷計算機智能化[14-17],實現多學科交叉,是推進中醫診斷現代化的一個難點,也是一個重點。
3.3? 守正創新,緊跟科研熱點,符合社會需求
現代中醫應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2018年的項目“從腸道菌群/miRNA-BDNF介導的突觸可塑性解析溫膽湯對廣泛性焦慮癥的調節機制”,用中醫古方“溫膽湯”治療“廣泛性焦慮癥”的同時,結合研究熱點“腸道菌群”“基因介導”,充分體現了守正創新思想。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分子生物學及細胞生物學方向成為研究熱點。代謝組學、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組學”的涌現,為中醫診斷的研究方法開辟了新的途徑,逐漸被應用于相應的機制研究中。例如2019年的資助項目“miRNAs介導的線粒體能量代謝途徑受損在腎陽虛證中的作用及右歸丸修復機制”,通過代謝組學來探討線粒體能量代謝途徑與腎陽虛證的關系,以及右歸丸對腎陽虛證的修復機制。
從研究疾病來看,中醫診斷資助項目的病種基本是慢性內科疾病。這與現代社會需求密切相關,醫療技術水平進步,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疾病譜以慢性疾病為主。因此,中醫診斷研究的重點是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婦科疾病等。社會進步的同時,人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因此肝郁證是中醫診斷研究的重點證型、熱門證型,逍遙散是熱門研究方劑。
4 2000—2020年國自然中醫診斷資助項目情況不足
4.1? 關注力縮小,資源分布不均
盡管近二十年來受資助總項目達150項,資助金額達6 102.2萬元,中醫診斷相關研究還是處于弱勢的狀態,整體低于自然基金、醫學部和中醫學科的平均水準。近五年的數據顯示,中醫診斷學受到的關注減小,資助項目趨于穩定,甚至有下滑趨勢。資助的地區集中在發達城市,資源嚴重分布不均。中醫診斷學的主要項目為面向項目和青年基金,中西部地區可以嘗試申請地區科學基金,增大中標幾率。同時可考慮多進行人才經驗交流,開展中西部地區與發達地區的學術交流活動,以實現學術研究共同發展的目標。
4.2? 經典理論闡釋不足,研究內容單一
目前,申請的項目多是探討某種疾病某種證型的作用機制或是建立四診模型研究。而對于中醫診斷學傳統理論的研究較少,如對張仲景六經辨證、吳鞠通三焦辨證等的研究。研究者應注重加強中醫診斷學的基本理論學習,嘗試從方證中跳脫出來,研究臨床實踐中基礎的、應用廣泛的診斷學基礎研究,如2019年的項目“基于卷積神經網絡的“三部九候”脈象全域特征融合分析關鍵技術研究”,以《黃帝內經素問》中的“三部九候”理論為基礎開展脈象技術研究。
中醫診斷作為中醫理論中不可獲缺的一部分,其適應范圍、其研究的內容應該更為廣泛,不應該局限于慢性疾病。相關研究人員在思考課題內容時應該更為大膽,更加創新,開擴新的領域,如嘗試急癥、疑難病診斷研究,幫助把握病因病機,甚至可以總結疾病的共性,幫助建立中醫診療規范。如福建中醫藥大學楊朝陽教授將吸毒人群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其面部診斷技術、中醫體質、證候特征等與基因的關聯性。
4.3? 研究成果較少,國際認可度不高
研究者在開展中醫診斷的課題研究時,堅持中醫基礎理論的同時,采用新興技術方法,保持內容豐富創新的同時,也應該考慮研究成果。從已經結題的課題來看,研究成果不足,實用性不高,沒有達到突破性進展,較少獲得國際認可。如果中醫診斷能得到國際認可,中醫傳統文化的推廣將更加順利。
5 結語
本文通過對2000—2020年的中醫診斷學國家自然基金資助項目分析發現,中醫診斷學越來越受國家的重視,立項項目較前增加,但是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不管是研究的廣度還是深度都需要繼續加強。本文數據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國中醫診斷學基礎研究的現狀、特點,有助于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了解基本情況,把握基本方向,為科研決策提供思考點。本文在檢索和分析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項目數據來源非標準化,僅靠關鍵詞檢索,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檢。同時,檢索截止日期之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據庫沒有對2020年批準通過的項目進行公示,只提供了單個項目查詢功能,筆者通過搜索歷年來獲得過國自然中醫診斷資助項目的負責人信息查找了2020年批準的項目,可能存在遺漏,但對結果影響不大。
參考文獻
[1] 鄧宏勇,許? 吉.2005—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針灸項目資助情況分析[J].中國針灸,2017,37(5):550-554.
[2] 李燦東.中醫診斷學[M].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213.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正式發布[J].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2020,33(1):10,49.
[4] 楊世玲,路? 瑤,李筆浪.“雙一流”高校自然科學領域競爭力分析: 基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據[J].創新科技,2020,20(11):33-43.
[5] 李小娟,張? 薇,鄧宏勇.2000—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循證醫學相關項目情況分析[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20,20(4):383-388.
[6] 俞? 潔,丁珊珊,康? 潔,等.圍絕經期綜合征肝郁兼雜與單胺類神經遞質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8,33(1):58-61.
[7] 俞? 潔,李燦東,陳淑嬌,等.圍絕經期綜合征肝郁兼雜特征和常見癥狀相關性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6,31(1):211-216.
[8] 李? 紅,陳以君,任? 林,等.圍絕經期氣郁質性激素與舌苔脫落細胞成熟指數、成熟價值的相關性[J].中醫雜志,2012,53(12):1042-1045.
[9] 楊? 敏,李燦東,梁文娜,等.圍絕經期綜合征肝郁、腎虛病理與舌苔脫落細胞及性激素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26(9):1984-1986.
[10] 崔樹娜,高鑄燁,陸征宇,等.2010—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醫婦科領域申請與資助情況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21,41(1):101-108.
[11] 周? 辰,劉鳳斌.基于機器學習的中醫診斷客觀化和證候量化方法探討[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0,18(13): 56-59.
[12] 徐? 熊,宋海貝,溫川飆,等.基于智能信息處理的舌診客觀化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0,16(22):182-184,197.
[13] 趙? 文,陳啟亮,李永,等.四診合參現代化發展研究[J].天津中醫藥,2020,37(10):1090-1094.
[14] 李本岳,李偉榮,潘華峰,等.人工智能對中醫診斷的影響[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20,22(5):1624-1628.
[15] 錢? 璽,陸黎娟,張宗明.人工智能技術視域下中醫藥發展的當代進路[J].中醫藥導報,2020,26(1):11-14.
[16] 李? 靜,夏新斌,鄧文祥,等.人工智能技術中醫領域應用評述[J].中醫學報,2020,35(11):2362-2365.
[17] 吳? 平,燕海霞,呂儀等.以“人工智能+中醫診斷”輔助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策略分析[J].遼寧中醫雜志:1-11[2020-11-27].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21.1128.R.20201127.1443.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