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曼
藍天白云下,汽車行駛在鄉路上,放眼望去是郁郁蔥蔥的綠海。一幢幢民房格外用心地穿上了“彩色的衣裳”,原來是生動有趣、色彩豐富的墻繪給它“化了妝”。
衣著古樸的村民,牽著牛悠哉漫步在青石板路上;三兩村人圍坐在古色古香的圓桌邊,喝茶聊天表情閑適……走進宜昌市興山縣榛子鄉板廟村老街,這些栩栩如生的墻繪,與板廟村的村容村貌融合,內容融入本土歷史文化,一幅美麗鄉村的圖景展現在眼前。
“板廟村有一些歷史文化資源。因清朝道光年間一古廟坐落在我們這,板廟由此得名。板廟早在明清時期就是遠近聞名的鹽道集市,也是‘現代漁鼓的發源地。”板廟村黨支部書記蔡均介紹。
板廟村擁有著獨一無二的資源,但以前村民生活垃圾亂堆亂放,鋼架棚亂搭,導致村容村貌不佳。在外人看來稍加激活利用就可以成為“寶貝”的歷史文化資源也處于沉睡狀態。
在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實施中,板廟村迎來了“變身”機會。“鄉黨委和村‘兩委商議認為,千篇一律地改造體現不了板廟村的特色,搞創意墻繪,將歷史上板廟鹽市的繁華景象搬上墻,講述板廟老街故事、呈現板廟文化,如此板廟才能成為獨一無二的板廟。”蔡均說。這個決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同。
說干就干,但也不是沒遇到困難。蔡均說,項目啟動伊始,在得知需要拆除相應的陳舊建筑后,一些村民猶豫不決。這種情況下,村“兩委”干部、村民小組長和普通黨員自發成立了一支“改造先鋒隊”,梳理需要拆除的建筑,先拆自家,再勸導群眾拆除。蔡均率先拆除了自家的牛圈和舅舅家的廢棄烤房。
為了打消群眾心中的疑慮,解除思想上的“疙瘩”,村黨支部還利用屋場院子會和項目推進會,做通群眾思想工作。
“當初聽說要拆掉部分房子,我確實不愿意,村干部就到屋里來,把鄰居們叫到一塊,勸我們說拆了以后,重新刷墻畫上好看的畫,房子漂亮環境好,吸引游客來旅游。”板廟老街一位七旬村民說。
讓老百姓轉變觀念,村里組織村民外出考察學習,大家看到“別人家的村子”,思想也就漸漸統一了,共建共享的共識逐漸形成。
通過黨員帶頭、統一思想,項目中原本最難推進的建筑拆除工作,一個月內就全部完成了。目前,據蔡均介紹,板廟集鎮已改造房屋外立面及院落38戶,新建設農業觀光廊道600米,新打造文化廣場2處。
俗話說,項目三分建七分管。為保持好美麗鄉村建設實施后的生態綠色,在改造結束后,村黨支部利用支部主題黨日、黨員積分管理、為民服務辦實事等方式,動員黨員群眾積極參與環境整治,動員村民開展房前屋后衛生大清掃、衛生死角大清查、美麗庭院大評比等活動。
在集中清掃、逐戶驗收后,對達標農戶‘獎勵盆景、鮮花,裝扮庭院,對亂堆亂放典型進行點名曝光,極大激發了大家共創綠色家園的熱情。
板廟老街改造好后,村黨支部合理利用文化底蘊,在新街打造上,以墻繪形式還原展示誠信板廟的歷史典故,用一首《板廟賦》全面詮釋誠信文化,極大增加了旅游吸引力。
“現在我們村建設得越來越美了,夏季旅游旺季時,來我家農家樂的客人也比往年多了一倍。”羅記農家樂老板欣喜地說。